而因为临阵脱逃,被朝廷革职的,就是潘鼎新,亦是淮军宿将。
淮军,是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
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
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总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
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
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李鸿章早年曾与吕贤基一起办过团练,但治军不成,逃名远播。
后投奔在江西的曾国藩,做幕僚四年,遭到湖南籍将领的排挤,决心∴,m.建军立业。
而后淮军的主要将领多来自于李鸿章早年办的团练队伍。
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
1862年4月5日-5月29日,十三营淮军分七批耗官绅18万两租用麦李洋行轮船运兵抵上海后,又以外军的支援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
至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军和常胜军相配合,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
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
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
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毓兰、吴毓芬、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程学启等,形成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
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
1863年,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
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
1877年(光绪三年),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
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
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
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1884年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张树声、潘鼎新被革去督、抚职;中日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遭到惨败,淮军势力遂逐渐衰落。
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
光绪、宣统之交,革命军图谋在长江起义,清廷乃调北洋淮军巡防队一部移防长江,后来张勋曾指挥这支部队在南京与革命军作战。淮军巡防队迄清亡而尚存。
淮军虽拥有现代化的战备,但仍因袭湘军旧制,体制存在不少矛盾与弊端。遇有征伐,军队临时成军,号令不一,只能各自为战。
后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广招淮军旧将,成为清末的主力,即是民初北洋军阀的雏形。
本书源自看书網;
第一百七十六章 盈缩之期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