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烈士暮年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刘铭传,公元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于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
    刘家世代务农,父刘惠,生6子,刘铭传最幼,排行第六。
    儿时患过天花,乡里称“刘六麻子”。
    刘铭传11岁时,父亲病故,随后大哥三哥又相继去世,其他几个哥哥各自成家,此后便与母亲周氏单独生活。
    母子相依为命,靠贩私盐为生。刘铭传性情豪爽,同当地青年人相处甚好。
    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
    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
    “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
    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
    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头颅,跑回乡里大呼:
    “某土豪给我杀死了,你们要保卫家乡,就跟我来吧!”当即有数百名乡里青年表示拥戴。
    刘铭传便领着这些青年,在大潜山修圩筑寨,开始了团练生涯。
    领铭字营
    公元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鸿章受曾国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军。
    刘铭传同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等各领本部团练投奔。
    曾国藩对这批新募淮勇极为重视,所有器械粮饷的供应悉仿湘军,手订营制,亲到校场检阅,命刘铭传充任“铭字营”营官。
    “铭字营”中多为刘家子弟,刘铭传在营中职务最高,辈份也最高,其骨干将领皆为刘家子弟和刘铭传办团练中结纳的“同里敢战之士”,他们绝对服从刘铭传的指挥,成了刘铭传起家的重要帮手。
    四月,刘铭传率领“铭字营”和张树声的“树字营”等淮军一起,从安庆乘坐外国商船驰往上海驻防。
    五月二十日刘铭传率部与太平军初次接战,先后占领杭头和新场两地,直迫南汇城下。
    此时,南汇太平军守将吴建瀛和刘玉林发生动摇,通过当地团练头目前来“乞和”。
    因吴建瀛还有所犹豫,刘铭传一面派部将前往刘玉林处联络劝降,一面与潘鼎新率部进逼城下,刘玉林乘机挟持吴建瀛出城投降。
    吴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刘铭传以乡情、高官厚禄相引诱,将吴部驻南汇太平军1万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编为8营,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五月三十一日,刘又率部击退从川沙方向来攻的太平军,于第二天乘胜攻占川沙。刘铭传因此升游击并获赏戴花翎。
    连战连捷
    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随即奉命进兵苏南。
    刘铭传与潘鼎新、张树珊等率3000淮军,由水路直扑福山。
    登岸后,骄兵轻进,在同观山与太平军遭遇激战,被打溃。
    后来,在由外国雇佣军组成的洋枪队援助下夺下福山。
    刘铭传升“以总兵补用”,不久担任江苏狼山镇守使。
    随后,刘率部同其他淮军一起,连占太仓、昆山,攻下江阴县城。刘铭传又被升为记名提督。
    十二月,刘铭传乘机向无锡太平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天巷战,俘守将黄子隆、黄德懋父子以下2万多人,被清廷“加恩赏头品顶戴”。
    公元1862年(同治二年)十二月,刘铭传奉命率部参加合围常州的战役,由于城内太平军“顽强抵抗,寸土必争”,刘铭传等部淮军数次进攻均被打退,伤亡惨重,经过4个多月激战,才攻下常州这座孤城。
    淮军入城后,疯狂屠杀了护王陈坤书以下太平军将士近万人。
    刘因功被“赏穿黄马褂”。攻下常州、苏州以后,淮军实力大为扩展,刘铭传部已独立成军。
    辖有左、中、右3军,每军6营,共18营,另有炮营1营,加上亲兵营及幕僚人员,铭部拥有9000多人,洋枪4000多支,成为淮军中的劲旅。
    公元1863年(同治三年)七月,太平天国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由洪仁玕等护送到广德,后又被堵王黄文金迎往湖州,不久复回广德。刘铭传奉令跟踪追击,攻陷湖州、打下广德,毙太平军堵王黄文金。
    洪仁、洪天贵福辗转至江西,先后被俘殉难。刘铭传被清廷“补授直隶提督”。
    年仅28岁的刘铭传,一步步登上清朝军队的最高军阶,成为当时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镇压捻军
    公元1864年(同治四年),曾国藩督师剿捻军,刘铭传奉令率军由广德北上。
    时清将僧格林沁正率精锐骑兵尾随捻军左奔右突,疲于奔命。铭军秉承曾国藩、李鸿章旨意,保存实力,驻六安、霍山一带按兵不动。
    僧格林沁部1.1万多人马被捻军全歼,僧格林沁毙命。
    清廷闻讯震怒,严旨申饬曾国藩,给刘铭传以革职留任的处分。
    十一月,刘铭传尾追捻军,冲过周家口,强渡沙河,在宏济桥与捻军赖文光、任化邦、牛洛红等遭遇,铭军凭借洋炮队火力,杀伤捻军甚众,于次年三月攻下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
    九月,捻军赖文光部与张宗禹部冲破曾国藩的沙河防线,进军河南中牟,分为东、西捻军。
    曾国藩河防战略失败,引咎辞职,清廷令李鸿章接任。
    李鸿章趁机扩充淮军,由4万人扩展到7万人,铭军马营增加尤为迅速,在淮军28个马营7000多匹战马中,约有13营3500多匹隶属铭军。
    铭军负责追剿东捻军,历时三载,最后在杨州瓦窑铺将东捻军战败。
    清廷授予刘铭传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赏给白玉柄小刀等物品。
    刘铭传以封赏太少,告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为由,请假回乡养病。
    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
    清廷惊恐,严旨不停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刘铭传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
    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叛乱。
    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
    此时铭军已有2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
    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
    因此,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
    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
    保卫基隆港
    刘铭传闲居十几年中,国事日益衰败,外患也日益严重,在同一些办洋务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其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常中夜彷徨,不能安眠。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
    清政fǔ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1884年六月,法国侵略者把战火烧到台湾海面,清廷诏令刘铭传入京,他当即上了一道《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慷慨主战。
    6月26日,清廷下诏,命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就在同一天,法国政fǔ下令将驻越南的东京湾舰队和南中国海舰队混合编组,成立一支特遣舰队。
    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
    在他到达基隆的第15天,战争就爆发了。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边境进行;第二阶段战火扩大到福建台湾沿海,有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尤以台湾陆战最为激烈。
    1884年8月4日,法舰直逼基隆,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守军置之不理。
    5日,法舰在利比士的指挥下齐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摧毁了清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
    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破坏。
    6日下午,法军陆战队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附近高地。
    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勇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逐渐缩小包围圈。
    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100余人,狼狈逃回军舰,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了。
    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即告失败,于是又向清政fǔ提出新的和议条件,清政fǔ再次拒绝。此时,法舰已有预谋地集中于福州马江,乘清军将吏相信“和谈大有进步”、丝毫不作准备之际,于23日下午发动突然袭击,把南洋水师所有战舰全部击沉,然后炮轰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
    从此,法军就牢牢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得以随心所欲地全力侵台。孤拔再犯基隆。守军奋勇抵抗约两小时,伤亡百余人,最后被迫后撤。
    法军乘势登陆进攻,基隆港湾及周围阵地尽失,基隆市区告危。
    这时,法军在利士比的指挥下正进攻沪尾。
    刘铭传在得到大批法军猛攻沪尾,沪尾不断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考虑到台北府城是统帅部所在地,军资饷械集中于此,不可稍有疏虞。
    为保台北,沪尾重于基隆,于是决定撤离基隆,移师沪尾。
    法军占领基隆后,于8日又对沪尾发起进攻。利士比以战舰七艘轰击沪尾市街和各处据点,然后登陆,分几路前进。
    法军不惯于陆战,一进丛林,便失去了统一指挥,只得各自为战。
    这时,预先埋伏在各处的清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奋起截杀,锐不可当。
    在短兵相战中,守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近战,而法军却溃不成军,伤亡累累。
    到最后,法军弹药已罄,全线崩溃,只得奔向海滩,逃回舰上。
    在这场战斗中,法方自认死27名,伤49名;刘铭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
    “我军阵亡哨官三员,死伤兵勇百余人,法军被斩首二十五级,枪杀三百余人。此外又俘获法兵十四名,枭首示众。”
    通过这次战役,法国人不得不承认:
    “淡水的败战突然发生,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出中国兵力的强大,一方面使我们明白局势的危险。这次败战是难以补救的。”
    自此以后,法国舰队只能轮流在淡水河口对这个海港实施封锁,再没有能力发动进攻了。
    法国新的和议条件,其中一条是法国占领基隆、淡水作为可以接受第三者调停的先决条件。
    由于淡水大捷,清政fǔ断然拒绝这样的条件。
    为了挽救进攻受挫、和谈停顿的困境,法国侵略者宣布自10月23日起封锁台湾。
    法军的封锁使台湾对外贸易交通中断,生产停滞,粮饷支绌。但在这种情况下,全台军民同仇敌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许多大陆大小船只,不顾风浪和被截捕的危险,采取夜航、偷渡或在东南部海岸登陆等方式,突破法军封锁线,把3000名淮军、60门钢炮、9000支步枪、200万发弹药、40只鱼雷和10万两饷银安全运到台湾。
    沿海地方当局也纷纷“协饷馈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
    此外,云南广西两省军队也相机向安南边境的法军阵地进攻,以为牵制。
    在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湾终于度过了法军封锁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危机,使敌人的封锁计划完全破产。
    法军自淡水惨败后,即集中注意力于基隆。
    从11月以来,双方冲突时断时续。
    1885年1月以后,战斗加剧。
    3月初,法军增兵大批到达,3日法军派出精锐1300余名猛扑月眉山,5日又出动2000名直攻戏台山。
    守军腹背受敌,抵挡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区悉为敌所占据。
    两军隔河对峙,直至战争结束。法军多次进攻,用了不少气力,而始终局促于基隆港周围一隅之地,经常受到强大守军反攻的威胁。为了摆脱进退维谷的困境,法军于3月29日向澎湖发起进攻,31日占领澎湖岛。
    但与此同时,法军在镇南关大败,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中国占有了极其有利的形势。
    清政fǔ决定“乘胜即收”,《中法合订越南条约》在天津正式签订,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国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于中国海面的封锁。
    在中**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
    督办台湾
    公元1885年(光绪十一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
    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修建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
    清廷加刘铭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
    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上与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的严厉申斥,忧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
    次年清廷准其辞职。刘铭传怀着忧郁之心乘船离开他苦心经营7年之久的宝岛。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溃败,清廷令刘铭传出山,刘因病重辞命。
    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创置的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忧思郁结,口吐鲜血,于光绪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刘新圩病逝。
    赠太子太保,谥壮肃。
    首发本書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