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病恙,大臣前来探视本是再正常不过之事。时至今日,已过去半月有余,奈何朝中群臣皆摄于董卓威势,竟无一人前来探视。
而今王允却又不召自来,皇帝心中毫无准备,也摸不清其用意,沉吟了片刻遂回应道,“宣!”
须臾之后,一个两鬓花白,却神采奕奕的老者缓缓来到皇帝跟前,身上的大汉官服也像他那刚愎的个性一般,毫无皱褶,且一尘不染。王允一见到皇帝便一脸关切道,“老臣听闻陛下身体有恙,故特地前来探视。不知陛下病况如何?”
“多谢王司徒关心,吾只是偶感风寒,且体虚憔悴,故才卧病近半月之久。”皇帝直截了当回应道,且特地在「近半月之久」这五个字上加重了语气,言语间显然是在隐隐责备王允未及时探视自己。
虽说皇帝不敢明面上对董卓流露出半点怨气,但对于眼前这些自诩忠君爱国的士族大臣却完全可以摆足天子应有的架子。不待王允反应过来,皇帝乃继续道,
“眼下汉室衰微,我大汉臣子更应鼎力维护。然朝堂之上,除吾之外,竟然无一人敢出面维护汉家颜面,是故心力憔悴耳。”
显然,皇帝的用意便是先发制人,拿忠君爱国这套说辞来让平日里不作为的大臣心生内疚之意,进而对皇帝,对汉室产生同情心,或者逐渐倒向皇帝。
王允听后面色微红,苍老的身躯微微颤抖。尽管再如何极力克制,亦掩盖不了脸颊上流露出的愧疚之意。嘴角微微颤动,看得出很想一吐为快,只是双眸望向皇帝身边的小黄门穆顺,似有所顾忌。
皇帝立马会意,便命穆顺退下。很快,房内便只剩下君臣二人。
“陛下可知跋扈将军?”王允借机压低声音,小心翼翼说道。
皇帝于空闲熟读各式书籍,自然知道王允口中提到的「跋扈将军」便是本朝大将军梁翼,乃是权倾朝野的外戚。
当时质帝刘缵虽年幼,却聪明伶俐,对梁翼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的做法很是看不惯,有一次在朝堂之上便当着群臣的面称呼梁翼为「跋扈将军」。而梁翼明面上不好发作,却是怀恨在心,私底下便命手下党羽寻机将皇帝毒死。
而王允此言,似在告诫皇帝不可如质帝刘缵那般与董卓硬碰硬,又似在替自己未能在朝堂之上替皇帝挺身直言而开脱。而对于梁翼的最终下场,皇帝自然也不陌生。
延熹二年,桓帝联合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发动政变,派遣皇帝亲兵虎贲和羽林,包围梁翼府邸。梁翼在绝望中自尽,麾下党羽也一并被肃清。
就在皇帝细细思索回味之中,王允又紧接着道,“然梁翼再如何跋扈,终归是臣子,今昔又何曾相似矣?故陛下只需下一道诏书,自有忠勇之士奋起响应。”
王允把话说到此等地步,算是同皇帝彻底交了底。不仅如此,其间甚至还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意思。梁翼身为外戚,只手遮天,最终虽被桓帝联合宦官剿灭,然宦官势力却也因此逐渐坐大,继而荼毒天下。皇帝亲身经历过十常侍之乱,定是深有体会。且如今宦官、外戚势力皆已不在,皇帝若想诛杀董卓,眼下唯一能倚仗和依靠的也就以王允为首的士族大臣。
皇帝听后心中大惊,如遭雷击,许久之后才反应过来。王允恰才所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露,句句沁人心脾。当然,皇帝自然也清楚其中利弊,然眼下自己不仅大权旁落,就连身家性命都朝不保夕,诛董自然是排到首要,至于其他问题暂时都可以靠边。
不过皇帝尽管年幼,毕竟身在帝王家,且又经历过好几轮惨烈的政治斗争,对各种风险有着天生的警觉。当年桓帝能够诛杀梁翼,靠的不仅仅是几个阉宦,身边还有一批忠于皇帝的虎贲和羽林。而今自己久居深宫,孤家寡人一个,又如何去找这么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得力部曲?且王允虽已向自己表露心迹,然诛董一事究竟有几成把握,却犹未可知。
今日王允向自己讨要诏书,若是举事失败,皇帝必将惹祸上身。且王允一向同董卓亲近,至少表面上确实如此。或许此次前来探视亦是董卓之意,若是皇帝欣然应允,必定正中其下怀。
“王司徒言重了。太师虽然略有专横,却向来劳苦功高,且对朕有拥立之恩。今日之言,朕就不追究了。从今往后,不可对太师有任何非议。”皇帝心生戒备,乃故作正色道。很明显,说出如此违心之言,自然是想刻意同王允保持一定距离。
王允听后虽面色仍镇定,心中却是异常失落。本以为跟皇帝表露心迹,是希望皇帝信任自己,进而能得到诸多便利。而皇帝之言,或许是心性怯懦,又或许是戒备之心极强。不管何种情况,日后想要顺利诛董,都会难上加难。
然而就在王允正思索到底用激将或者死谏使得对方就范时,不想皇帝乃继续道,
“然朝政大事,一日不可拖延。王司徒稍后可拿朕的手谕,直接去找符节令取用相关玺印便可。”
“老臣亦有此意,谨遵陛下之命!”王允如愿以偿,遂欣喜若狂回应道。其中隐义,懂的人自然懂。
君臣之间的谈话虽然就这样草草告一段落。不过这寥寥数言,却已将双方所图之事以及后续所承担之责任尽皆挑明。眼下皇帝势单力薄,根本输不起,自然不能与董卓直接发生冲突,是故对王允安排的诛董一事采取默许但不明面支持的态度。
若是日后诛董失败,自然是王允上前顶罪,皇帝本人亦能以不知情为由借故推脱,以此来保全身家性命,延续汉祚。
退一步而言,即便王允是董卓派来试探的,皇帝恰才应对之言也是毫无疏漏。
王允走后,房内就只剩下皇帝孤零零一人,只见其目光凝视前方,心中不由喃喃道,“王司徒若果真忠于大汉,应该不会埋怨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