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朝廷装备了大量的新式步枪,也不敢主动挑衅?燕扬天微微皱了下眉头,朝廷既然能向英国人购买五万支火枪,就能购买更多,而且新军扩军也快,若是朝廷八旗新军装备十五万、二十万甚至三十万新式火枪,又会是什么情形?
略微沉吟,他才斟酌着道:“预备立宪之期将至,朝廷急于大量购买军火以图自保,英吉利也乐于大量售卖军火以尽快恢复经济,这次军火贸易可以说是一次尝试,咱们若是不阻拦,朝廷与西洋各国的军火贸易必然一发不可收拾,不定连铁甲舰都有可能交易。”
说着,他看向易知足道:“一旦八旗新军全部更换新式步枪,未必就不敢主动挑衅。”
不等易知足开口,赵烈文抢先开口道:“朝廷不可能主动挑衅!即便八旗新军全部更换新式步枪,也不可能主动挑衅!很简单,打不起!
朝廷很清楚,一旦开战,必然是倾国之战!必然是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没有五六千万两白银的储备,朝廷压根就不可能挑衅!
为什么朝廷一直没有向西洋各国大规模购买军火?就是因为明白这一点,这次的大额军火贸易,针对的不是元奇,而是恭王!”
燕扬天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易知足,斟酌着道:“如果英法等国蓄意挑起我国内战,应该乐于向朝廷提供大额借贷或者是大量赊欠军火咱们在美利坚内战中向北方联邦提供的军火就大多都是赊账。”
听的这话,易知足不由的一笑,缓声道:“战争借贷和赊账有风险,欧洲的金融家在南北战争中损失惨重,不会不吸取教训。”说到这里他语气一转,“不过,归根到底,金融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一点确实必须防范。”顿了顿,他才问道:“你有法子阻拦或者是破坏这笔军火贸易?”
犹豫了下,燕扬天才道:“不能采取正常的手段,可否让海盗半途抢劫运送军火的船队?”
这是什么馊主意?易知足不满的看了他一眼,道:“不说整个大清,就是咱们元奇的远洋船队也不少,咱们能假扮海盗,英国人难道不会?别忘了,英国海军就是靠海盗起的家!而且英国海军舰队遍布全球!”
听的这话,燕扬天脸上神情有些讪讪的,不好意思再吭声,易知足缓声道:“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咱们得尽量保证大清不出缝隙,这事的根子在于朝廷,尽快结束对倭战争,打破朝廷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去发电报吧。”
“是。”燕扬天连忙起身朗声应道。
倭国,江户。
原本繁华富庶人口高达百万之众的江户城如今三分之二的地方都已变成废墟,满目疮痍,人口更是十不存一,战争的残酷在这座号称倭国三京之首的城市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江户虽然破坏严重,不过,将军府及其附近却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这是因为新六军军部就设在将军府,二之丸御殿,参谋长姚文生拿着一份电报快步走了进来,正背着手站在墙前看地图的杨秀清听的脚步声转过身来,看了一眼他手里的电报,道:“哪里的?”
“上海。”姚文生说着将电报递了过去。
看完电报,杨秀清随手点了支烟,道:“谢尔曼是谁?”
姚文生听的一笑,解释道:“谢尔曼是美利坚新晋的陆军中将,在南北战争中率领军队对南方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不计后果,不惜代价的大扫荡,造成数十万平民死亡,并引发大饥荒。”
杨秀清冷笑道:“这是担心咱们杀的不够狠,给全军树立一个典型!”
“号召全军学习谢尔曼,针对的不是新六军。”姚文生含笑道,在他看来,由太平军改编的新六军压根就无须学习谢尔曼,什么谢尔曼大扫荡在新六军面前压根就不值一提。
顿了顿,他话头一转,“这道电令有点矛盾,又要他们稳步推进,稳打稳扎,又要赶在明年开春渤海解冻之前结束对倭战事。”
杨秀清看了他一眼,转身坐下道:“为什么要赶在明年开春渤海解冻之前结束对倭战事?”
“应该是出于全盘考虑。”姚文生斟酌着道:“预备立宪之期将满,京师可能还会生变,另一个则是,有可能西北明年要开战,这是避免两线或者是三线作战,相比起京师和西北,倭国不值一提。”
顿了顿,他接着道:“以我琢磨,重点是明春结束战事,稳打稳扎不过是担心伤亡太大。
担心伤亡太大?杨秀清抽着烟没吭声,倭国如今一盘散沙,各藩藩军各自为战,不仅规模有限,也多年没经历过战阵,在武器和训练方面也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能有多大的伤亡?
他心里很清楚,征倭这一战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六军能不能在元奇新军中站住脚跟,哪怕是付出一些伤亡也是在所不惜。
默然半晌,他才开口道:“命令各部快速推进穿插,分割包抄,围歼各藩藩军,同时实行三光政策!”
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这一政策自然是易知足提出来的,不过他却是打着谢尔曼大扫荡的幌子。
倭国本就是地狭民稠,山多地少,粮食不足,元奇渗透多年又不遗余力的进行引导倭国大力发展茶叶、生丝、棉花等经济作物,极大的削减了倭国的粮食产量,使得倭国的粮食严重依赖元奇的海上贸易。
元奇从发动对倭战争开始就断绝海上贸易再加上战争的巨大破坏,倭国本身就已经出现大范围的饥荒,随着各部实行‘三光’政策,一场人为制造的大规模饥荒迅速的席卷整个倭国。
山东,青岛海面,浪潮涌动,海风呼啸,四艘悬挂着东海舰队旗帜的战舰迎风破浪,迅速驶向青岛港。
居中一艘战舰小官厅里,总兵鄂安泰遥指着侧前方的小岛殷勤的介绍道:“军门,前面就是小公岛,马上就到青岛了。”
听闻马上就要到青岛了,荣禄心里有些振奋,他此番是应易知足邀请秘密前来青岛港,接任北洋水师提督之后,他才知晓青岛港不仅是元奇东海舰队基地之一,也是元奇的军工基地之一,目前北洋水师最受欢迎的蒸汽炮舰几乎都是青岛造船厂建造的。
而且一直以来,青岛港对外都不开放,即便是与东海舰队关系密切的北洋水师也从来没人踏足过青岛港,他们这次是第一次应邀而来的,即便心里清楚这是易知足拉拢他的手段,也让颇有几分受宠若惊的感觉。
看了一眼小公岛,他缓声道:“听闻青岛造船厂规模不小,而且建造都是蒸汽炮舰?”
对于青岛造船厂,鄂安泰稍稍有些耳闻,当即轻声道:“属下听闻,青岛造船厂主要建造的并不是蒸汽炮舰,而是铁甲舰!”
铁甲舰!荣禄眼睛微微一缩,铁甲舰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也就是接任北洋水师提督之后,他才听闻西洋英法美等国在建造铁甲舰,“元奇能造铁甲舰?”
“应该能。”鄂安泰有些不确定的道:“据说选择青岛建造船厂目的就是为了造铁甲舰,青岛造船厂创建于咸丰三年,距今已有十六年,听闻规模很大,有十数万工人。”
十数万工人?荣禄不由的倒吸一口冷气,那得是多大的规模?他隐隐猜到,元奇应该已经具备建造铁甲舰的能力,否则易知足不会邀请他前来青岛会晤,很显然,这次晤见意在震慑!
两人正说着话,响起了“笃笃笃”的敲门声,随即响起常贵祥的声音,“军门,郭参谋长来了。”
荣禄连忙起身开门,门一开,一脸微笑的郭仲牟便道:“有两艘新下水的战舰试航,诸位可有兴趣登舰参观?”
一听是新下水的战舰,荣禄试探着道:“铁甲舰?”
不等郭仲牟开口,常贵祥就一脸兴奋的道:“铁甲舰!而且是钢铁巨舰!”
钢铁巨舰!荣禄有些疑惑,登上甲板,一眼看到远处海面缓缓驶来的两艘冒着黑烟的战舰,他心里一阵莫名的激动,连忙举起望远镜细看,确实是称得上是钢铁巨舰!粗粗估计,比北洋水师最大的三级战列舰要大的多!感觉大一倍都不止!
对于铁甲舰鄂安泰更为了解,他一边举着望远镜细看一边问道:“是真正的铁甲舰?不是外覆铁甲?”
“自然是真正的铁甲舰!”郭仲牟一脸自豪的笑道:“元奇从来就没建造过外覆铁甲的铁甲舰。”
很快,鄂安泰就发现两艘铁甲舰速度极快,忍不住问道:“这航速是多少?”
“平均航速应该是十二节以上。”郭仲牟含笑解说道:“主甲板离海面高达到五米半,相当于7级浪高,足以保证战舰不容易受到波浪影响,即便在恶劣海况下亦不影响开炮。战舰装甲采用的是新型装甲,咱们现在装备的六十八磅炮近距离也无法击穿。”
那岂不是无敌的存在?荣禄愣愣的看着两艘越来越近的战舰,有些紧张的问道:“装备了多少门火炮?”
“火炮装备的倒是不多。”郭仲牟道:“四门主炮,十门副炮,总计十四门。”
火炮装备的那么少?荣禄觉的有些不可思议,却也没多问,鄂安泰却是毫不在意的径直问道:“怎么才装备了十四门火炮?”迟疑了下,他有些惊愕的道:“不会是又发明新式火炮了罢?”
郭仲牟一笑,“确实是新式火炮,诸位登舰之后再让他们详细介绍。”
又出新式火炮了?荣禄暗暗心惊,元奇在火器研制方面着实是让人想不佩服都不行,米尼枪、后装线膛枪炮、整装金属子弹、迫击炮、陆战炮,简直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而且一直都走在西洋人前面,如今又出新式舰炮了?那么大一艘铁甲舰就安装十四门火炮,火炮的威力和射速想来都应该是有大幅提高。
一直没吭声,负责军需采购的常贵祥见的是话缝忍不住问道:“这种规格的铁甲舰多少银子一艘?”
听他如此问,郭仲牟笑着伸出一个巴掌比划了一下,“四十?”话一出口常贵祥就觉的不对,他迟疑着道:“不会是四百万银元吧?”
“据我所知是花了四百万。”郭仲牟道:“不过,等的技术成熟,应该能降低造价,但三百万应该是少不了的。”
听的这话,几人不由的倒抽口冷气,虽说都能想到铁甲舰造价不菲,但也想不到会如此昂贵,三、四百万银元一艘,北洋水师一年的经费也不够买一艘的!
半晌,常贵祥才喃喃着道:“这也忒贵了点吧?”
郭仲牟语气淡然的道:“英吉利早几年下水的‘勇士’号铁甲舰造价是四十万英镑,而且还是木壳铁甲舰,与咱们这两艘全铁质的真正的铁甲舰完全没有可比性。”
听的这话,常贵祥心里一动,“元奇该不会是打算售卖这两艘铁甲舰吧?”
郭仲牟翻了他一眼,道:“这两艘铁甲舰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按照我们大掌柜说的,至少领先西洋各国铁甲舰十年水平,怎么可能出售?”
听的这话,荣禄已是证实了心里之前的猜测,此番易知足邀请他们前来青岛,果然是威慑,目的是为了拉拢北洋水师,至不济也是要北洋水师保持中立,望着两艘庞然大物渐行渐近,他心里不由的生出一股巨大的压迫感。
看着快速驶来的两艘钢铁巨兽,鄂安泰喃喃着道:“巨舰大炮的时代已经开启!”
“巨舰大炮时代就是强权时代!”郭仲牟扫了几人一眼,缓声道:“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强权时代!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这是丝毫不加掩饰的武力威慑!荣禄登时满心苦涩,能建造如此庞大的铁甲舰,也不怪元奇底气十足,看来这次必须给元奇一个满意的明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