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2月初,徐至摩从北平寄来了新月社的稿子。↗,
这是他和林子轩商量好的,先创办一本文学杂志,用来宣传新月社的文学理念。
正如文学研究会有,创造社有一样,新月社也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那就是。
杂志每月发行一期,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也刊载文学评论和国外的翻译作品,算是一本纯文学杂志,一般而言,不涉及敏感的政治性话题。
徐至摩负责在北平约稿和编辑,然后寄到上海来由万象书局发行。
这种模式和文学研究会的类似,郑震铎同样是从北平的新文学作家手里约稿,只是以刊载和文学评论为主。
自从新文学启蒙以来,创办的新文学杂志并不多,也就以北大的,和较为有名。
大多数新文学作家还在以各大报纸的副刊作为发表文章的首选。
杂志早期以“文艺复兴”相号召,刊登了许多鼓吹文学革命的论文和、诗歌等白话文学作品。
林子轩的那些诗歌就是刊登在杂志上,才得以出名。
但它一开始就存在着否定一切传统、“极端崇外”和“全盘欧化”的倾向。
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逐渐分化,杂志在2卷1号以后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论文,1922年3月出至3卷2号停刊。
它对于新文学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是文学研究会从鸳鸯蝴蝶派手中抢过来的。沈燕冰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成为了向旧文学发起攻击的主要阵地。
郭沫偌的创造社虽然处境窘迫。却走在了不少文学团体的前面,自己创办了杂志和报纸进行宣传。聚拢了一批年轻的新文学作家。
客观的说,在新文学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当然,这和他们四处找人论战也有关系。
在任何时代,想要掌握话语权就需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在后世,电视和网络是主要的宣传工具,而在民国时期,报纸和杂志这种纸媒才是重点。
新文学内部的分化已经不可避免,内战早已开始。那么宣传自己的文学主张尤为重要,这就是在争夺话语权。
无论是鲁讯还是胡拾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是新文学刊物繁荣发展的时期。
为了抢占先机,杂志才要在年底发行。
林子轩翻了翻这一批的稿子,可以看得出徐至摩费了不少心思,创刊号一定要打响名头,那么就需要有份量的稿子。
这个份量既指稿子的质量,也指写稿子的人具有的名望。
第一篇是胡拾的稿子,内容是他对古诗的研究。最后不免提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这也是他“整理国故”的中心思想。
原本这类稿子都会刊登在北大的上。
是北京大学于1923年出版发行的一种研究国学的学术性刊物。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这是胡拾对于“国学”的解释。
第二篇是闻易多的稿子,是一篇诗歌评论。讲的是。
这是新月社诗歌的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提倡新诗要进行格律化。
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自从新诗发展起来之后。很多诗人写起了“自由诗体”。
所谓自由诗体和后世的口水诗类似,写的太过随意,没有诗歌应该有的优美。
闻易多在中提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此时的闻易多还在美国留学,他是1922年7月前往美国,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
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第三篇是林子轩的诗歌,就是那首。
徐至摩觉得这首诗歌最能展现新月社的诗歌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和绘画美。
整首诗歌带着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而且,这首诗歌还没有在国内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
他在征求了林子轩和林徽茵的意见后,就把这首诗放在了杂志的创刊号上。
第四篇是徐至摩自己写的两首诗,这是他擅长的领域,诗作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接下来是闻易多的,这是他在1923年9月份出版的诗集中的一首诗。
还有陈愿的一篇文学评论,此人在1912年留学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
他和胡拾是一个阵营的人物。
林子轩最后还看到一首林徽茵的诗歌,写了一位少女在秋日的遐想,有点模仿西方诗歌的意味,带着伤感和忧愁。
这绝对是徐至摩为了讨好林徽茵徇私的结果。
不过林子轩没有说什么,一本纯文学杂志有一位女诗人能够吸引男读者的注意,销量也会好上很多,他甚至有了主推林徽茵的打算。
正如文学研究会的庐音和谢冰欣一样。
庐音虽然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但她的风格和创造社接近,擅长写作感**彩浓烈的抒情。
文学研究会讲求写实主义,创造社则推崇浪漫主义。
冰欣同样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并在和上发表了多篇诗歌和,引起文坛瞩目。
这个时代的女作家本来就不多,这三位都是福建人,所以被称为“闽中三才女”。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