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秦怀恩起床气十足不同,清露还是挺高兴的,连忙爬起来穿戴好,“我得去看看,皇这回又给我什么了!”
结果让清露有点失望——没有免死金牌!
要说公叔瑾这次宣旨,还是很给清露面子的,虽说给的东西不多吧,但宣旨人的规格是前所未有的高——四皇子亲自来了!
此外,考虑到清露身体不便,还特地允许清露坐着接旨,这种待遇,自打公叔瑾登基后,除了清露只给过公叔宁一人。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为啥皇封我家将军为超品国公,只封我为一品诰命啊?”清露直接问,她是好来着,因为她知道,秦怀恩这次升官,全都是她立的功。
睿儿告诉清露,“想来是没有这个例制,不过,姨母,你那凤冠霞帔俱是特制、御赐的,霞帔还用了明黄色,和旁的一品诰命很是不同,所以你还是高了一品的。”皇伯父这次很大方啊,要知道,从顺帝到公叔瑾两朝只封了秦怀恩这么一个超品国公,其余的都是仁帝时期封的,现在好像基本没有活着的了,顺帝倒是封了丁志成老爹做国公来着,可那是追封的,完全不是一档子事儿。
清露撇了撇嘴,很想说,越是这皇家专用的颜色,她心里越膈应,打没有睿儿的这回事,她也不想在京城里呆着了,更不想入宫了!
倒是公叔瑾赏赐给睿儿的那些珍宝,清露十分喜欢,“好东西啊,真是好东西啊!”差流口水了。
四皇子看着清露的样子直乐,打算回去后,对父皇好好描述一番,想起以往听父皇说,叔父曾言清露此人极为容易取悦,他还不相信,现在亲眼见到,不得不信。
睿儿则大方地说,“姨母,我的是你的,喜欢什么尽管拿去用。”
清露毫不推辞,这好东西啊,是拿来用、拿来享受的,大不了等正式分府时再还给睿儿好了,点头道,“好啊,好啊,”末了再加一句,“我的还是我的!”
这下子,连睿儿都笑出了声儿,秦怀恩觉得他养家的压力更大了。
四皇子则认为,他应该建议父皇,往后给秦夫人的财物赏赐再厚一点,不过又一想,能让清露看的好东西着实不多,父皇估计也挺为难的。
梳洗更衣后,是欢迎四皇子到来的家宴,菜品十分丰盛美味,还相当具有地方特色。
四皇子很吃惊,“本来觉得这时来叨扰很是不妥,想去住驿站的。”他和秦家人是同一天到的,倒不是他们赶得急,实在是清露在秦状元客栈盘桓的时日太久了,“没想到秦夫人真的是持家有方啊!”整个府邸不见一丝忙乱,一点都不像是头天搬家过来的样子,摆宴都如此迅速。
清露一指刘秀芬,“喏,都是她弄的!”
因为前阵子和四皇子在一同办差,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主要是自打生秦小四那阵子起,四皇子动不动住在王府,所以现在大家相处得很是亲热,这不,虽说是摆宴,但除了菜式外,其他的用餐习惯,还是和以往相同的。
对大家的夸赞,刘秀芬感到有些受之有愧,别看清露他们是今天才到,但王府的下人们,除了在京城和北平有差事的,那可是随着搬家的队伍早到了,该干的活儿全干完了。
不仅如此,在建宅子的过程,秦家还添置了很多的下人。
以往的秦家,除了孩子们的小厮和皇后娘娘赏赐的那几个嬷嬷,再有是公叔宁当初分派给清露院子里的那几个下人了,现在宅院这么大了,清露又明确地提出,睿儿一天天地长大了,过不了几年要娶亲,所以侯府和王府不管是否还住在一处,都必须分清楚,不能再混在一处过日子,当然了,花费还是清露一家负担的。
这样,刘秀芬在建宅子的过程,又买了一百多个下人,并训练好,其一部分得用的,已经和工匠一道派回双岭村修宅子去了,剩下的则帮刘秀芬将宅子打理得妥妥贴贴的。
“在这个地界,咱们家的下人再好招不过了,”刘秀芬脸不禁带了喜色,“莫说太太待人好,人人都为入府挤破了头,是那希望学堂里学子们,也是个个能干得很,要男有男,要女有女,有很多女子都因此提早成亲了!”清露到了现在,还是不用丫鬟,只用婆子,身边的那几个丫鬟都是公叔宁当初给她的,她现在正打算把人嫁出去呢!
四皇子笑着点头,其实不用刘秀芬说,他也能想像得出当时的情形,以往不到东北,真没如此深的切身体会,怎么说呢,用句大不敬的话来形容,这秦家啊,是东北的“土皇”啊!
四皇子第一次对父皇派他来东北的用意,有了怀疑。
是的,四皇子这次来东北,其实是带着公叔瑾特别的“意思”在里面的,只不过,四皇子原本并不打算执行是了,现在看到这种情形,他有点拿不准自己该怎么办了,想到最后,他还是决定要实话实说。
晚宴过后,一家人聚在一处喝茶,眼见着清露精神不济,四皇子赶紧把事情交代清楚了,“睿儿啊,父皇对你甚是想念……”
睿儿静等下,四皇子却不说了,睿儿会意,原来公叔瑾只是提了这么一句,并没说旁的,便说,“四哥,我也很想念皇伯父,但既然是护送姨母回乡生产,总要等姨母做满了月子再回去,”那是几个月之后了,“当然了,若是这期间有什么事,只要皇伯父一声召唤,我昼夜急奔,几日也到了!”
四皇子听了连连摆手,“父皇只是这么一说,哪里有什么急事?”双手一摊,“这不,连我都躲了出来,现在在京一出门,到处都是阿谀奉承之言。”低声道,“舅父们也罢了,连母后现在对我都不同了,我这个别扭啊!这不学你的样子躲了出来?!这次的差事,是我在父皇那里求来的!”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