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集群的主要作战意图就是吸引南汉军北上增援,减少刘鋹用来防守兴王府的兵力,以便海上集群能够更容易、更迅速的夺取番禺,从而尽早结束灭南汉之战。所以,只要潘崇彻率军离开番禺,就已经实现了这个战略目的。如今,其在封州屯驻不前,置已经危在旦夕的贺州于不顾,对唐潮来说更是正中下怀。这样一来,后者就可以在攻占贺州后率领北集群西进,攻取富州、昭州、桂州等州县,以稳定自己侧背,保证右翼安全——至于围歼这支南汉重兵集团,尚需等待东北集群按计划攻占韶州、雄州,吸引南汉军最后的机动力量前去增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或先围攻韶州方向的南汉军,再解决潘崇彻、或双管齐下,两边同时动手,以免唐潮这边干掉潘崇彻集团后,把南汉军给吓住,不敢再派兵离开兴王府。
建隆六年阴历三月十八上午,随着唐潮一声令下,北集群对贺州发起攻击。
早在当初龚澄枢空诏宣慰时便已然丧失了军心士气的贺州守军,在得知朝廷第一批援军在南乡几乎全军覆没,第二批援军在封州屯驻不前,丝毫没有继续北上的情况后,更是再无半点斗志。是以,面对周军的漫天炮火,那些个连温饱都很难保证的南汉军边卒们没有丝毫犹豫,只在城头待了片刻,便一窝蜂的退了下去。待到炮击结束,周军开始攻城时,却惊奇的发现,偌大的贺州城除了几名受伤挂彩的将领和他们为数不多的亲兵,竟再无一兵一卒抵抗守卫。至巳时初,在攻击发起后不过小半个时辰,贺州城便落入了周军手中,近两万守军全部弃械投降。
贺州既下,唐潮所部只在城内休整了一日,便起兵西进,一路攻城拔寨,接连攻取富州、昭州、桂州等重镇,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随即又调头向东,杀向连州。
就在唐潮率军横扫西线后转而向东时,杨新麾下的东北集群亦开始动作。建隆六年阴历四月二十,东北集群进入南汉境内,随即便发起了对雄州的攻击,并半日而下,兵锋直指军事重镇韶州。消息传到番禺,发现自己两面受敌、似乎是中了对方调虎离山之计的南汉君臣更加惶恐。刘鋹连忙下令集结兵马,以大将李承渥为都统,率领包括五千象兵在内的十万大军东上韶州,迎战周军。
听闻南汉军主力东进增援,正中自己下怀,杨新不由心情大好。他立即下令暂缓攻击韶州,以免南汉援军因韶州陷落而缩回番禺。与此同时,杨新一方面派出大量侦骑探马密切监视当面南汉援军动向,一面遣使与正率部杀向连州的唐潮取得联系,协调两军行动,以便双方东西夹击,顺利的在韶州打掉南汉军这支最大的机动力量。
建隆六年阴历四月二十八,唐潮所部北集群攻占连州。同日,东北集群一部绕过已经处于包围之中的韶州,与南汉援军在韶州以南、英州以北的小镇沙口相遇。
眼见己方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且又有在此前征战之中屡有上佳表现的象兵同行,急于扭转己方目前不利局面的李承渥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军猛扑上去,并顺利将这支周军“击溃”。
尽管对方只是一支不过两千来人的小部队,且从事后缴获的旗号来看并非那支天下称雄的“飞龙军”,而南汉军的战绩也只不过是斩首数十级。但这毕竟是开战以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地位,接连丧师失地的南汉军自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所以,当消息传到兴王府后,刘鋹一方面下旨嘉奖李承渥及其麾下将士,一方面立即将这一“大胜”喜讯晓谕“天下”,给自开战以来屡受败绩打击的南汉军民鼓劲打气。
南汉君臣在那里为开战“首胜”而欢欣鼓舞,殊不知自己实是中了周军的诱敌深入之计。由于唐潮所部北集群尚需一些时日才能赶到预定战场,而杨新这边为了保证自己的后方安全,又需要在围歼李承渥集团前拿下韶州。因此,为了防止李承渥因韶州陷落而就此退兵,回保番禺,杨新便想到了这招示弱佯败、诱敌深入的计策。
建隆六年阴历五月初二,唐潮派信使告之杨新,北集群已部署到位,可以收网了。得到唐潮的消息,早已等候多时的杨新立即开始行动,当日便对韶州城发起猛攻,两个时辰之内便尽歼守敌、夺取城池。
若是放在开战之初,韶州城破的消息很可能会令领兵出征时便已心生惧意的李承渥马上撤军,回番禺固守。可在取得了沙口镇“大捷”之后,李大都统的自信心已然恢复,觉得世间所传周军、特别是“飞龙军”强悍无朋、天下第一,只怕更多的是周军的自我标榜,是为了令其他势力惧怕自己而进行的一种夸大宣传,算不得数。是以,当周军攻占韶州的消息传来后,李承渥不但没有退兵,反而下令麾下大军加速前进,务必要在一日之内赶到韶州城下,以免对方见自己这边势大而逃跑。
建隆六年阴历五月初三午前,李承渥兵临韶州城。不过,与其当初预测的相反,周军既没有因为南汉军人多势众而逃跑,亦没有缩入城内据城死守,反而放弃城池之利,于韶州城南扎营列阵,看意思是想与南汉军正面抗衡,堂堂正正的打一仗。
虽说周军的表现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但倚仗着“沙口镇大捷”以及己方将近五比一的兵力优势,李承渥心中并无丝毫惧意。他一面命麾下大军在周军对面安营扎寨,一面派出使者前往周军大营去劝周军投降,以免双方真打起来,周军落得一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劝降自然不会成功,早就将李承渥及其麾下十万大军当成自己盘中餐的杨新对于站在那里慷慨陈词,正竭力劝说自己投降的南汉军使者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便一挥手,示意亲卫将其拉出去,剥光衣服挂在旗杆上示众——“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杨新还是很赞成的,所以对这位所谓的“劝降”使者并未下死手。
虽说双方大营隔着一段距离,但旗杆高大,再加上被挂在上面的南汉军使者不停的挣扎,所以南汉军在营外巡弋的游骑斥候很快就发现了这边的情况,并立即报告给了李承渥。
得到报告的李承渥自然是勃然大怒,一面怒斥周军是“给脸不要脸、敬酒不吃吃罚酒”,一面下令全军整队,准备一鼓作气将周军杀个片甲不留。
双方正面对抗,周军又没有据城而守,在李承渥看来,这正是自己手下那支冲击力强大,自成立以来几乎从未尝过败迹的象兵发威的好机会。是以,待己方大军列阵完毕,李承渥便一声令下,命象兵出击。
随着将令传下,五千南汉象兵越阵而出,人喊象吼的向周军阵列冲去。
尽管在开战之前便已经从上司和长官那里得知南汉军有所谓的象兵,并且在战前集训时,粤桂作战前敌指挥部也曾专门请来训象师进行过展示,让大家对大象有所认识。可几头由训象师牵领,温顺而服从的从自己面前走过的人工训养大象,与由五百头嘶嚎怒吼,向自己迅猛奔来,连脚下大地都随着它们的奔跑而剧烈震动的大象组成的象群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有着天壤之别的。是以,面对汹汹而来的南汉象阵,要说周军兵士个个不以为然、无所畏惧绝对是在自欺欺人。不过,害怕归害怕、胆怯归胆怯,但长期以来的训练所形成的那种对军纪的遵守、对长官命令的服从,以及身体在战斗开始后那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令近两万周军虽不乏面露畏色、两股战栗的兵士,却无一人后退,更无一人逃跑。
一百到两百米是“飞龙军”步兵装备的“五五式”步枪的最佳射击范围,精度高、杀伤力大,而在这个距离上,站在军阵前排的周军士兵却已经能够看清狂奔而来的大象那如蒲扇般张起的耳朵甚至是血红的双眼。
就在前排士兵的心脏几乎要因为地面的震动和自己的紧张情绪而从嘴里跳出来时,一发红色信号弹终于腾空而起。随着这发代表开火命令的信号弹升空,周军阵列前排的士兵们那已经提到嗓子眼儿的心脏终于回到了肚子里。他们一边大口大口的喘气来缓解方才的紧张情绪,一面猛烈射击,将遮天蔽日的弹雨倾泻到对方的头上,以泄自己的心头之恨——尽管面对陌生事物、特别是对自己有极大威胁的陌生事物心生胆怯与畏惧是人之常情,但在绝大多数周军特别是“飞龙军”将士看来,自己这样的反应是一种耻辱。而这样的耻辱,需要也只有敌人的鲜血才能洗刷干净。
在人类自身面前,大象固然是高大、威猛而又几近无敌的,但在人类的武器特别是杀伤力强大的火器面前,大象却又是脆弱而毫无反抗能力的。虽说大象的智商远不如人类,但躲避危险的本能却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当冲在最前面的数十只大象被密集的弹雨击倒在地,上百发从天而降的**在其身边轰然炸响后,剩余的象群在受到惊吓以及本能的驱使下,顿时停住的前进的脚步,调头便往来路逃去,以远离前方的危险。此时,就算是最精熟、最高超的训象师也不可能阻止大象的步伐,更何况面对密集的弹雨,只怕那些个侥幸不死的训象师比他们跨下的大象更想远离这片死亡地带。
周军与南汉军的大营相距五里,全部都在“飞龙军”的炮火打击范围之内。所以,这支受惊严重、狂奔不已的象军几乎是在“飞龙军”各型火炮的接力驱赶下,一路从周军大营前溃逃到南汉军大营前,并穿营而过,最终头也不回的钻进了南边的山林之中,再也不敢出来。而象群所过之处,数以万计在营前列阵的南汉兵或被踩成肉泥、或者骨断筋折,而整个南汉军大营也被破坏得支离破碎、一片狼藉。
眼见自己引以为傲的象兵不但没能杀得周军片甲不留,反而在周军火器的驱赶下将自家大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李承渥这才意识到自己上了对手的当,被对面这支“扮猪吃老虎”的周军狠狠咬了一口。此时,他再无刚刚取得所谓“沙口镇大捷”时的信心满满、睥睨一切的雄心壮志,只有对周军的深深畏惧,以及速速逃离是非之地的强烈愿望,并立即将其付诸实施,带着手下的亲兵卫队扭头便逃。主将既走,那些个南汉军兵士自然也不会留下来送死,求生的本能驱使他们自动跟在李承渥身后,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一般逃向英州。在他们身后,此前一直被关在韶州城内,以免马匹因象阵影响而受惊的东北集群两个团属骑兵营和“狼牙营”已经冲出城池,撵着南汉军的屁股一路掩杀了过去。在骑兵的背后,东北集群的步兵部队也随后跟上,向南推进。
尽管自韶州城下一路退下来遗尸近五十里,损失数万人,但南汉军的噩梦却并未就此结束。当李承渥率领亲兵卫队退到距离曾经取得所谓对周作战“首胜”的沙口镇不远的地方,打算收拢随同自己败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准备依托沙口镇的简陋围墙和镇内建筑,阻击一下仍在身后紧追不舍的周军骑兵,为自己继续撤退争取一些时间时,却发现沙口镇内已然升起了周军的大旗。而在一面“唐”字帅旗的引领之下,近三万周军自沙口镇中一拥而出,将其撤退的通道给堵了个严严实实。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眼见自己腹背受敌,李承渥环顾四周看了看那些随自己一口气败退近五十里,满脸惶惧、满身尘土,疲惫得连手中的刀枪都有些举不起来的南汉兵将,不由仰天长叹一声“大势去矣”,而后便弃械下马,率残兵向对面的周军投降。此战,南汉军因战象践踏、周军追击伤亡将近五万人,被俘近五万人,仅有不到两千人绕路逃回英州。而周军付出的代价则是伤亡不足百人,名符其实的完成了一场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