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家人是各个武艺精通,崇尚武学,但是这张家唯一有个例外,就是张云的长子张传文,这张传文不仅不精通武艺,而且还是个书生,但是张云虽说崇尚武学,但是对自己的长子求学不仅不反对,还鼎力支持。
张传文,字雅轩,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农历十一月初四。自幼聪颖好学,强闻博记,成绩显著,品格端庄,知书达理,为人温文尔雅,与族人、乡亲相处得极为融洽,为乡里和家人所钟爱。光绪三十年(1900年),取中廪生,不久,取中恩贡生,并受到慈禧和光绪帝的诏见。
回乡后正赶上,八国联军侵华,深感国家之腐败无能,自费赴美国学习经济。
何天赐一打听,才感到这张传文才是个人才,这个年代能再国外留学的人可是不简单,而且学得还是经济,自己的部队里面虽说二哥李恩义在兴办工业,但是李恩义毕竟只是个商人,做点小生意,还行,但是一旦将来事业打起来,没有个专业的管理人才也不行。
在张家这几天何天赐就没闲着,每天就是与张传文接触,这张传文本就是个爱国青年,对国家也是满腔的热血,却报国无门。
——————
——————
张家大院,西厢房。一个身着灰色长袍,外罩一件团花马褂,脚下是一双黑色皮鞋的年轻人侃侃而谈。这年轻人正是张传文。
一张洁白的脸上面,长着浓浓的眉毛,单眼皮,单凤眼,俗称龙眼。张传文一边叹气一边说道:“国家之痛啊,在下空有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啊!”
通过这几天的交往,何天赐也是发现张传文是个有抱负的人,而且对于发展经济的道路可是轻车熟路,也是时候表明自己的态度了,何天赐站了起来,然后正色的对着张传文说道:“既然这样,雅轩兄有没有兴趣,投到我的门下,帮我管理我的工厂呢?”
张传文一听先是一惊,露出一脸疑惑的表情,想到这何天赐只不过是个清朝的巡防营统领,难道还有这么新潮的想法,疑问道:“此话怎讲?难道虎臣你已经开始兴办工业了?”
何天赐微微一笑:“不瞒你说,我已经在奉天新民一带兴办了,一家油坊,通过美国买办引进了八台水压式榨油机,另外引进了两台面粉机床,开了一个面粉厂。”
这张传文一听更是一惊,没想到这何大人思想是如此先进,了不起啊!然后竖起大拇指,对着何天赐说道:“何大人,所作所为让在下深感佩服,佩服啊!何大人此举太正确了,我在美国的时候,美国大量种植大豆,而中国东北有根美国的纬度差不多,所以我认为应该引进美国良种大豆,在东北大地上大量种植。”
这何天赐不禁更加佩服起张传文来,毕竟自己是穿越过来的,知道未来东北大豆可是占了世界市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而张传文可是不知道这些的,不得不佩服,留过洋的人就是不一样见多识广。
何天赐激动的站起身来道:“好,雅轩兄,我也正有此意,今年我已经在奉天新民我的刘家堡辖区内,种了一千晌大豆,今年就秋收就能见到成果。”
“没想到,何大人还有一千晌地,看这样还是个大地主啊!”张传文打趣道。
这两人是彻夜长谈啊,从国家的经济,聊到政治,在聊到世界的关系,因为这何天赐本就是穿越过来的人,所以这些事情说的是头头是道,令张传文佩服不已,也就下了决定帮助何天赐兴办工业。
——————
——————
1905年6月20日,由于俄国国内革命形势严峻,尼古拉二世也指示远东俄国陆军总司令库罗帕特金提前发动攻势,企图迅速解决日俄战争。第二次奉天会战爆发。
俄军由原来的三个集团军整合为两个集团军。第2集团军编入第一集团军,李涅维奇担任第一集团军司令,负责左翼辽阳一黑沟台带防线,右翼为第3集团军,比尔德林格担任第三集团军司令,负责防守奉天以及抚顺一带。俄军俄军总兵力达20万人,火炮炮1066门,机枪56挺,企图依托奉天有力地形,对日军发动总攻。
日军则迅速集结军队王牌,乃木希典的第三军,以及第二军对俄军右翼发动攻击,以第一军阻击沙俄大一集团军的快速推进,奉天地区日军在长达100余公里的战线上集结了3个军,15万人800门炮,200挺机枪。
俄军在第一次奉天会战中,占据了优势,抢占了黑沟台,沈旦堡等要塞,在第二次奉天会战初期,快速推进,由于日军本身在人数上就少于日军,而且俄军有占据了有利地形,日军第一军在西线全线溃败,不过一周就退守到大石桥(营口)一带。
俄军则越战越勇,权利想旅顺推进,企图一鼓作气拿下旅顺,相比西线由于日军王牌部队乃木希典第三军的存在加上第二军的援助,日军在东线战场倒是占据了优势,将东线俄军打退到法库一带。
比起第一次奉天会战,第二次奉天会战更加激烈,因为双方知道这时关乎两个民族命运的一战,但是日军更加看重这次战争,因为就如那句话说的一样,日军是在为生存二战,而俄军不过是是为了一顿晚餐而战斗。
战斗不过一周,日俄双方均死伤惨重,日军第一军,在灯台坚守一周,在俄军的火炮攻击之下,死伤三万余人,俄军则是以四万人的代价将战线推到了大石桥。
相比之下东线更为惨烈,日军乃木希典以五万人的代价,攻下奉天使俄国右翼第三军死伤五万,同时退守到法库一带。相比之下此时俄军仍占据优势,因为一旦左翼第一集团军将日军第一军歼灭,即将完成对奉天日军的合围。
此时的何天赐也在密切的关注这战争的趋势,一时不知道到底该不该援助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