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大唐的电影来说,大唐的音乐出版行业在欧洲和其他地区却并不是那么火热。节奏快或者旋律鲜明的流行乐确实得到了一些外国拥趸,但是很多外国人能够接受看原声电影配字幕,却不太喜欢听不懂的中文歌曲。相反,在大唐国内相对小众的音乐风格,由穿越众直接带来的爵士乐或者摇滚乐,即便是中文作品,也比流行乐在国外销路好一些。
而大唐国内的文化业公司也不会因为国外观众和听众去变动自己的产出,因为国内市场才是绝对的大头,更多的文化厂商摩拳擦掌希望在华夏地区再干出一片新天地。
大唐在经济上的巨大优势,很容易转化成在文化输出上的优势。几乎在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大唐都在扮演着领军者的角色。诸如电影、音乐、戏剧等方面,暂时还没有引发欧洲人的担忧,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明显具备战略价值的部分,已经让欧洲人警觉起来了。
英国下议院在1801年初,正式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外国资本收购、参股本国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禁止来自国外的主编和台长直接管理本国的新闻媒体。
这个法案是对大唐国内文化业集团对英国主流报纸的掌控而做出的直接反应,英国人宁愿以溢价的方式收回这些媒体的股份,也不能接受唐人继续对这些新闻媒体施加更多影响了。
欧洲在大唐影响力达到巅峰之前,就存在不少报纸之类的新闻媒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唐进入欧洲之后,由大唐专业人才创建了新报纸,在二十年后已经成为了欧洲最主流的报纸和新闻媒体。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人也创办了一系列所谓的进步刊物,其运营模式也基本上是照搬大唐媒体的模式来的。英国人自然也不能幸免,之前英国政府对类似的事务没有直接插手,所以大唐资本已经进入了英国舆论。
不能否认有大唐资本参与的新闻媒体的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新闻质量和多样化乃至最关键的销量都有不小进步,但让英国政府和王室不能接受的是,这些背后多少有大唐影子的新闻媒体,战斗力是极强的,含沙射影都是小儿科,即便英国自备新闻审查的机制,这些新闻媒体也能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明里暗里去谴责英国政府一系列不公不义的行为。
基本上有这么几大方面,一是黑历史。英国搞了上百年大三角奴隶贸易,在殖民地对原住民屠杀和盘剥,都成为了黑材料,以前英国人对此没什么直接认知,毕竟信息闭塞,也没有人去关注,可是现在拿出来说事了,还是有很多人鄙夷英国政府的海盗行为。
第二方面则是阶级矛盾,工业化社会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财富的累积,还必然伴随着工人阶级的血泪史。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几乎是站在工人阶级的尸骨和血肉上成长起来的。欧洲大战之前的国家主要矛盾是共和派别跟君主派别的矛盾,但隐含其中的其实还有资产阶级和工农阶级的矛盾。
国际主义国家,在名称上没有揭露其经济基础,实际上则是国家资本主义之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模式。国际主义国家的显著特征是,经济上执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垄断组织政策,以最大的效率去开发经济资源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各类资源,包括经济资源、行政资源、法律资源全面服务和惠及国民群众,在制度上保证威权国家的国家使命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文明整体的进步。而国际主义这个名称,更多来源于团结世界上一切追求文明进步和公平正义的国家和民族共同进步。
世界上最害怕的东西是对比,唐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比欧洲人高,这是生活质量的差距。干着同样的工作,大唐工人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或者六天,加班有加班费,津贴、奖金、休假的制度完善。大唐有周密和严谨的劳动法,有企业中和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会组织。反观英国,几乎什么都没有。
大唐不是没有私人资本家,而是私人资本家在大唐社会体制中是带有原罪的。低调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最好盔甲。一旦出现违规操作和丑闻,私人资本将万劫不复。法律层面还有反垄断等一系列东西在束缚着他们。加上大唐社会中坚力量是劳动阶层,所以私人资本的力量很薄弱。
英国的资产阶级尚在原始资本的积累阶段,能够从工人身上多拿一英镑他们就多拿一英镑。在这种环境下,新闻媒体为劳工群体发声,在人道和正义上是无可批判的。可偏偏,如果真的让这群劳工们起来闹事,或者要求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报酬,又是资产阶级无法接受的事情。在当前这个生产力阶段,要有力必须有钱,要有钱必须剥削。剥削工人,剥削殖民地,这是欧洲国家的套路。
即便是大唐也是在这个套路中的,不能说大唐工人的劳动价值被完整体现了,当然价值本身的界定标准就极为困难。大唐主要的资本积累,来源于技术高低落差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剥削,主要形式是贸易。同时,大唐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本身进行剥削。这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除非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才能够进入新的阶段。
总之,英国政府和有钱人对于明显****化的新闻媒体十分不满意,最终还是祭出了限制令。大唐自然对此尤为不满,也抗议了几下,不过大唐在这个问题上也没办法腰杆太直,因为本身大唐也是不允许外国资本投资本国的新闻业的。虽然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大唐做事儿也是讲究吃相的,双标搞得太明显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毕竟标准和规则这东西主要是为自己所用保护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