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14章 好事儿偏错过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虽然与皇后娘娘同为万历三十九年生人,但是因为有着将近四百年的阅历,况且还是一个男人,因为皇帝陛下认为自己应该成为遮风挡雨的那堵墙,那堵高大坚固的墙。
    记忆中,成亲之后在信王府中的那一年多时光,是他们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可自从进入皇宫入承大统之后,不要说日日事务缠身,就是那每时每刻提心吊胆的感觉,也是不堪回首。
    本想阉党覆灭之后,终于能够过上舒松熨帖的生活,可接连不断的国事操劳也随之日渐繁重,过舒心日子的念头恐怕又要无限期后延了。
    望着怀中皇后娘娘那张安详的面容,皇帝陛下内心满是歉疚,“还是个十七岁的小姑娘,”别人家的十七岁小姑娘还是撒娇耍赖的年龄,可吾妻却要陪着过忙碌紧张的日子。
    他撮起唇,充满爱怜地在皇后娘娘那吹弹得破的脸蛋儿上轻轻一吻……皇帝陛下本来是想与皇后娘娘共效于飞,可看到怀中的玉人儿已经沉沉睡去,尽管心中有着些许的遗憾,也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然后身子向旁边一歪,也很快进入梦乡。
    哪知道感到遗憾的并不仅是皇帝陛下一人。
    脸蛋儿上被一吻之后,皇后娘娘虽然仍然闭着眼睛,可心儿却已经“怦怦”地急速跳动起来。她也悄悄微微撮起了双唇,准备迎接皇帝陛下的恩赐……可,这是什么声音,啊,竟然是……鼾声。
    皇帝陛下也是十七岁的年纪,按说睡梦中不会发出鼾声的。可或许是这几日一直没有停歇,身体已经极度劳累的缘故,才在熟睡中发出了与年龄不相称的粗重的呼吸声。
    心中有事睡不沉。
    其实,皇帝陛下也没有沉睡多长时间,就因为感到有桩心事总是未了而又醒转。
    瞪着眼睛看着帐顶,在床上想了好一阵,才终于找到了自己所挂念的所为何事。
    “难道就让徐老大人扛着一张嘴去解决陕西的灾情吗?!”皇帝陛下暗叫一声惭愧,竟然把这件事儿忘记了。
    按照君臣往来函商的约定,徐光启一到陕西就要马上开始“以工代赈”,组织收拢流民展开垦荒。君臣商议的是,不管有多少流民来投,都要悉数安置,而这安置是要以充足的粮食做为后盾的。总得让他们吃饱吧,要不然食不果腹的流民聚拢一起,那可是随时都会爆发民变的。
    因此,粮食必须早早备下,并且要尽可能地多多储备。而因为连年歉收,陕西一地的粮食并不充足,恐怕主要还得从外省购入。所以粮食方面更要提前准备,否则届时肯定会措手不及。
    虽然手里拿着皇帝陛下的谕旨,陕西地方官府不敢不应付一二,可盏盏之数根本无济于事。徐光启只是搞搞起复的老臣,按照他一贯的为人,此前在官场中也不会有什么“呼应”,等于是他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地方官府自然不好明着抵抗圣旨,可阳奉阴违暗中做些手脚却是肯定的。
    如此一来,开头必然会有众多窒碍,而踢不好头三脚势必影响接下来的措施,进而很有可能导致今年的春耕无法顺利进行。
    诶,自己真是糊涂了!不是刚刚有了一大笔进项了嘛!自己处心积虑费尽心思搞来的这一注,不就是要为陕甘地区准备足够的底货吗!
    没什么好说的,皇帝陛下决定自抄没阉党的金银中,先行秘密支解文银一百万两,令锦衣卫秘密陆续运往陕西,交给徐光启支用。
    只要有益于陕甘地区灾情,这百万两白银徐光启可全权支配,任何人等不得干预。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皇帝陛下认为很有必要事先有所防备。
    其实不止陕西一省,大明王朝地方官员的贪婪那是众所周知。如果让他们得知钦差大人徐光启携带着百万银两,他们还不像苍蝇一般“轰”的一下就围上去……他们肯定不会明目张胆地直接索要,而是左一个奏章右一个条陈,向皇帝陛下“献计献策”,目的无非就是分一杯羹。到时候,皇帝陛下也肯定不会冷落了臣下的“忧国忧民”之心,多少总是要安排她们一些差事。而那些安排下去的差事,自然少不了银两的支撑,可天知道,那些银两,有多少会落入他们自家的腰包。
    因此,为避免陕西地方官府对这百万银两生起觊觎之心,皇帝陛下遂决定不将这一消息形诸笔墨,而是专门另派锦衣卫给徐光启带去口信。
    对于锦衣卫的忠诚问题,皇帝陛下很有信心。不只是因为锦衣卫向来就是天子亲军,而且经过抄家行动之后,皇帝陛下认为锦衣卫再次经受住了考验。
    “必须有这么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不要说那一世“什么什么出什么”的至理名言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如果没有一支如臂使指的武装力量,那这个皇帝……真是不做也罢。
    “只是,这到底是一百万两啊,”皇帝陛下又有些遗憾。
    不要说陕西一干文臣武将接到全力配合徐光启陕西赈灾的圣旨之后相继错愕,就是徐光启自己开始时也是不明所以。
    徐光启倒不是惊愕于皇帝陛下口中的陕甘地区灾情如此紧急,他对此早有预感。
    做为一个以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而被先帝以“冠带闲住”罢斥归家的老叟,徐光启却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心系国计民生的他始终无法彻底淡漠下去。
    上海离杭州不远,来往的客商很多,教中也有许多人往来盘桓,因此他虽然“冠带闲住”,可消息并不闭塞,陕甘地区的灾情他也早有耳闻。
    徐光启感到纳闷的是,自己与当今的皇帝陛下从未谋面,此前也没打过任何交道,可因何得到皇帝陛下如此的信任,竟将陕西一省数百万生民托付于己……徐光启真要“不胜惶恐之至”了。
    哪知道皇帝陛下是有机会阅尽徐光启一生“履历”的,根本毋需任何旁证,就认定了他就是大明王朝足可倚重的干城。
    尽管如此,皇帝陛下拍出这一百万两银子的时候,也很是犹豫、很是遗憾了一番的。
    别说是百万两白银,就是百万rmb,就这么轻飘飘地转手而出,那一世于他也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不过,皇帝陛下的犹豫,倒不完全是因为舍不得,而是因为本来自己要亲自体会一下“流水般”花出去百万两白银时的那种豪气干云、气冲霄汉的感觉呢。
    唉,又错过了一次好事儿!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