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樽前说。看风云、五洲变局,霸权瓜葛。众友羞谈甲午事,奇耻今生未雪。却两鬓、斑斑白发。报国当年曾热血,但常常、悲啸村边月。君读史,恨听瑟。
祖先昔日伤心别。有谁知、子孙何意?百年难合。总理咏诗惊四座,磊落中华风骨。望海峡、春愁如绝。最悔渔阳彭宠梦,为称王、借重匈奴铁;风浪起,身名裂。
——题记
第135章反清复明
提及大明朝几个字眼,萧逸不禁心里暗自一惊;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按理说大部分人都应该抛弃前嫌,接受现在的大清王朝。
但若是仍旧以旧朝自居,恐怕除了真正无法忘怀前朝之外,剩下的因素,可能就有点难以提及了。
萧逸所想,便正是清朝历史上屡禁不止的反清复明狂潮。
清军入关后,对关内人口占大多数的汉人采取了高压的政策,汉人为了恢复自己的政权,而为对抗清政fǔ的高压统治而自发展开的民间运动。
为了巩固对全中国的统治,清政fǔ颁布了“剃发易服”等政策,使汉人被迫脱掉汉服而改穿满人衣冠、强迫汉人发式改为满洲发式。
面对汉人的激烈抵抗,清军在关内,尤其是江南等地展开多次屠城,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等。
此外,清政fǔ还通过文字狱对汉族文人进行迫害。
满清为了对付汉人的一系列反抗活动,对天地会等反清复明集社的阻止,在关内推行了一系列迫害政策,对它认为“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士进行逼迫,统治全中国期间与汉族进行此起彼伏的明争暗斗。
在整个清朝时期,满族对于汉族保持着相当的戒心。
在政治上采取怀柔与阻止进入高层的多种方式来进行打压汉人。汉人进行秘密结社,混同宗教,进行了多次地反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有南明政权、郑氏反清、朝鲜李朝三个。
自从满清入关之后,明朝的遗臣拥立一些宗室建立一系列的小朝廷,史称南明。但最终被满清各个击破。
1648年,南明末代皇帝永历帝朱由榔遣使臣出使罗马教廷,请求教廷出兵协助抗击满清,并且带领皇室成员皈依天主教,当时确实获得澳门葡萄牙人武器上的帮助。
但此次出使罗马并不顺利,且辗转十年之后教皇的回书才被卜弥格带到交趾(安南),自此下落全无,而此时南明政权已濒临覆灭。
南明灭亡后,不少遗臣不愿臣服于满清,流亡海外。
例如朱舜水流亡日本,杨彦迪、陈上川、鄚玖流亡安南。中国出现了天地会、洪门等等一系列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组织。
明郑王朝是一个郑成功家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时,曾吸纳大量明朝的遗臣为自己的下属,并且奉明朝永历正朔。
由于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的缘故,在1645年至1674年期间,郑成功及其继任者郑经曾经先后十次遣使赴日本,请求日本江户幕府出兵增援,史称“日本乞师”。
但江户幕府当时秉承锁国的政策,因此没有接受这个请求。
郑经在位时,要求清朝让东宁(台湾)和朝鲜一样,能有成为清朝藩属国自主权的要求,这项要求在1669年被康熙帝拒绝了。
据说陈永华曾化名为“陈近南”,以“玄天上帝”信仰为掩护,成立这一秘密组织。
该会以异姓结盟,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尊化名为“万云龙”的郑成功为龙头大哥,从事反清复明的行动。
日后并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成为让清廷头痛不已的秘密社会势力:天地会!
台湾依儒学而建构儒家文教形式的空间,是陈永华始创的。
明永历十五年(1661),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开台,以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于是陈永华乃为初辟的台湾展开城乡聚落的空间规划。
他首先区分东宁(今台南市)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同时又制定郊野为三十四里,每里都设有社,社立小学。
除了东宁府城中以圣庙学校为神圣中心之外,依陈永华所置村里的构画,则有社。社者即社祭与社学,以教村里聚落中庶民之子的小学也。
因此,在第二圈的空间中,遂亦建构了散布各地的村级聚落的神圣中心,而亦是以儒家教化为其性质。
而在这两圈的教化空间之基层,就是生产富庶谷类和甘蔗的南台湾肥沃大地,即第三圈空间,因此以三层空间圈而托庇了明郑黎民百姓的身心一如之安宁。
陈永华为明郑台湾的空间规画,其理念乃源自儒家传统,合于《系辞传》所标举的生生大化的天地空间之大义。
延平王父子和陈永华在台湾振兴的儒学,属于浙东学派,其时甚短。
台湾入清版图之后,台湾儒学以及因之而推展的儒教,基本精神和格局,变成闽学或朱子儒学……
朝鲜李朝孝宗忠宣大王李淏,早年跟他哥哥朝鲜昭显世子一起,曾经被入侵朝鲜的皇太极掳到盛京当了很久的人质。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定鼎中原。11月9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见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李澄(李淏的哥哥,当时的朝鲜王储)和凤林大君(李淏),说:
“未得北京以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大君相替往来……”
同时,清朝还宣布减少朝鲜的岁贡币物。
1645年3月,久居满清做人质的昭显世子返回汉城,随行清使勒令朝鲜仁祖李倧出城迎接“天使”到来。忠于明朝的朝鲜两班朝臣士大夫对此心生忌恨。
5月21日,昭显世子被宫人在饵饼中下毒,暴毙于昌德宫中。李倧虽心知肚明,但是讳言此事,怕多尔衮深究,向清朝上报“世子病亡”。
6月7日,被多尔衮释放的凤林大君回到汉城。
昭显世子在清廷为质近十年,历尽艰险,目睹了满清入关这段历史,成为了满清的傀儡,因此多尔衮对其逝世“深为惊悼”。
虽对其暴毙觉得可疑,但是在朝鲜使臣众口一词的“确系病殪”的说辞下,也不得不接受事实。1645年11月14日,清朝册封李淏为朝鲜世子。
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
朝鲜《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
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仍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家最看重的“正朔”问题,朝鲜就是这样处理的。
由此可见,朝鲜对于大明的忠心,对于满清狄夷的蔑视。
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
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
“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
对大臣“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
“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
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
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
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
李朝君臣确信“胡人无百年之运”的儒家格言,将地震、彗星等自然灾害视为清朝灭亡的征兆,对南明政权、吴三桂和三藩分裂势力、台湾郑成功、准噶尔蒙古等反清势力寄以厚望,准备派使臣渡海联络,策划夹击清朝。
台湾郑氏多次请日本联合出师伐清复明,朝鲜对日郑联合乐观其成,甚至建议“假道朝鲜,出送援兵”。
李淏的儿子显宗李棩和孙子肃宗李焞,对联日伐清之事也很积极。
1650年,李淏向清廷奏报“日本近以密书示通事,情形可畏,请筑城训练为守御计”,企图以防御日本为由扩军备战。
清朝警觉到朝、日、南明联手组成军事同盟的危险,于是派遣密使前往朝鲜核实情况。
结果查明朝鲜与日本素和好,奏折不实,顺治皇帝下诏斥责朝鲜国王,罢其用事大臣。这就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六使诘责”事件。
由于朝鲜财政困难,军备薄弱,北伐大计难以实施。
而且由于新兴的清朝连续有顺治、康熙两位善于权术的皇帝,为清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鼎盛定了基础。
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
1683年,清朝攻占台湾,南明残存势力灭亡,影响清、朝、日关系的不确定因素消失。作为实际行动纲领的朝鲜北伐计划,寿终正寝。
朝鲜没有介入战争,也没有铤而走险联合日本跨过鸭绿江入侵辽沈,冒犯正处于全面上升和旺盛时期的新兴满洲军事强权。这是朝鲜的大幸,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北伐虽没有成为事实,但是加重了朝鲜的财政负担,延缓了中朝关系改善的步伐。
满清剃发易服,大肆破坏中原文化,这个时候朝鲜以小中华自称。
明朝灭亡后,李朝王室一直进行各种追思活动。仁祖不忘宫中焚香望阙之礼。1704年甲申,明朝灭亡六十周年,李朝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
“大报”出于《礼记》郊特牲,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
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明朝太祖、神宗(万历)、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
这种祭祀活动每年进行,直到李朝末年。
朝鲜的反清复明计划和北伐准备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的。清朝政fǔ知之甚少。对清朝的鄙视仇恨和恪守藩属朝贡制度同时并存。
由于以追求实利为标准的外交传统始终在朝鲜起作用,清朝政fǔ又主动采取种种善意举措,1683年台湾沦陷满清后,与朝鲜的关系出现缓和,但朝鲜忠心于大明之心仍不会改变……
首发本書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反清复明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