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书院考试(二)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至于信中的内容,庞和并不清楚,不过想来也不外乎是些简单的寒暄之类庞季是不大可能在信里说什么重要事情的。。
    庞和相信,自己这一次绝对会进入秣陵书院,这就是荆州庞氏的面子。
    当然,庞和也希望能够尽量表现好一些,不能给荆州庞氏丢脸。
    对于秣陵内外的各种议论,大部分消息都是孙策放出去的,一来是给赶考的士子一些准备,二来是让一些士子知难而退,因为孙策必须承认组织一场超过2000人参加的考试,实在是有些麻烦。
    整个考试会分为三天进行。
    8月1日,是考试的第一天。
    这天早上,主要考察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熟悉程度。孙策对此自然不算擅长,所以主要还是张昭和张纮二人出题。最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整份卷子会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里各出一题。每题10分,总分40分。
    这天下午,主要考察的则是士子对法家典籍的熟悉程度。此时还不是儒家一统天下的时候,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其余各家虽然式微,却也仍有传播。孙策虽然尊重儒家,但认为一个政权的统治更需要法家。正如中国历代王朝,都是外儒内法的代表。
    因而,这天下午的卷子,会从《管子》和《韩非子》中各出一题。《管子》事实上并不算是完全的法家典籍,其包含的理论相当庞杂,既有道家,儒家,法家的思想,还有兵家,名家,农家的思想。
    如果政治嗅觉足够敏锐的话,那么完全可以从这第一天的考试科目中看出孙策的施政思想。
    8月2日,是考试的第二天。
    这一天,主要考察的是君子六艺中的“数”。说白了就是数学。
    当今流传最广的数学方面的著作,自然是《九章算术》。所谓《九章算术》,顾名思义,可以分为九个章节。即,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
    而孙策要考察的主要是粟米和均输两个章节。
    8月2日,早上,是关于粟米的3道题,主要是谷物粮食的比例折换问题。
    下午,是关于均输的3道题,主要是合理摊派赋税的问题。
    由此就可以看出,书院的入学考试极为务实。不管是领兵作战的武将,还是郡县之中的文官,都必须对数学有所涉猎。武将排兵布阵,计算后勤,安排行程都需要数学。而文官收税纳粮,计算人口更与数学密切相关。
    孙策仍旧记得后世明清之时,多有州县长官不通世务,上任之时需要聘请两个师爷,一是钱粮师爷,一是刑名师爷。也正是因此,绍兴师爷的大名才一直传到了后世。
    孙策可不希望这种现象出现。
    8月3日,对于许多士子来说可能并不好过。这一天考察的正是君子六艺中的“御”和“射”。
    御,应该是驾车的意思。可是当今的战场上,战车已经被淘汰,所以,孙策就改成了考核骑马。这考核说起来,倒也不算难,只要能绕着秣陵城外的军营校场跑上一圈,便算过关。
    射,自然就是射箭了。在冷兵器时代,射术永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因为,射箭是战场上远程攻击最重要的手段。孙策倒也不算难为这些士子,30步外,十中其三便算通过。
    这次考试,主要由长史张昭、从事祭酒张纮和典学从事张允三人负责。有趣的是,三人恰好都姓张。
    除了这三人外,以参军职辅助典学从事张允的乔荥、虎贲中郎将太史慈也都在这次考试中各有任务。
    时间过的飞快,8月1日,很快便到了。
    这一日,天气格外晴朗。
    考试被分为了四个场地,每个场地可容纳500余人,张昭、张纮、张允和乔荥各自坐镇一处考场。每一处考场都被太史慈安排了一名军侯率领500人负责维持秩序。
    而太史慈本人,则亲自率领1000骑兵,在四处考场之间巡弋。
    这四处考场,其实就是秣陵城外的四处军营校场。
    陆议和朱然被分在了城北的校场内,校场内已经搭起了遮阳的帐子,参加考试的士子们已经纷纷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每个人面前的案几上都贴着自己的姓名和籍贯,纸张由吴侯府提供,每人桌上约莫有五张左右。笔墨砚台和镇纸则需要自备。
    张昭坐在点将台上,周围是几个书佐和虎贲营负责维持秩序的军侯。
    “考试开始!”张昭中气十足的声音缓缓响起。
    很快便有帐子周围的士卒将张昭的声音大声重复出来,试卷被迅速的发到了每一个士子的手中。
    每个士子,都和前后左右距离2米左右。
    当士子们拿到手中的试卷时,大多数人都松了一口气。显然,早上关于儒家经典的考察并不算难。据张昭估计,恐怕有六成的人能够通过,也就是能够得到一半分数,即20分以上。
    考场上,有的人下笔如有神助,笔走龙蛇,写的很快。
    有的人则在第一道题上就被难住了,这样的显然是不学无术之辈,连一部《论语》也没背熟,想要通过考试自然是痴心妄想。
    更多的人则是在写了两三道题之后,才苦苦思索起来。
    当太阳悬于众人头顶之时,早上的考试才算结束。
    陆议和朱然还算相熟,两人一同出了考场。
    “伯言,想必考的是极好吧!”朱然微笑着对陆议说道。
    陆议笑了笑,开口道:“我对四书还算熟悉,至于答道好不好,就要看能不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了。”
    顿了一下,陆议又对朱然说道:“义封考的怎样?”
    朱然摇了摇头,说道:“最后《中庸》那道题不是很熟悉。”不过,看朱然的样子并不是多么担心。这倒也能理解,朱然作为朱治的儿子,多少也了解一些此次考试的目的。
    如陆议和朱然这般的对话,在四个考场之外,同时发生着。
    正所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人兴高采烈,信心满满,而有的人已经准备收拾行囊,打道回府了。
    [,!]
    ...q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