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其气节令人赞赏。.但他的辽东政策,是明朝灭亡的一个推手。具体他如何把明朝财政搞破产的,在《明朝第一猛人》中有详细描述。下面转贴别人的评论:
“天启二年广宁大战后,蓟辽经略熊廷弼提出了“坚壁清野”之策,放弃关外所有土地,率领全军退入山海关固守。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明朝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正处于全球气候的一个“冰河期”(littleiceage)。自1580年起一直到十七世纪中期是著名的冰河期(littleiceage),几乎所有的太阳黑子消失了长达七十年之久,在这一段时间内宇宙射线的流量降低,而同时气候变冷,这是过去一万年间十数起类似情形中距今最近的一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酷寒必将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北方地区长年处于饥荒之中。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明朝只需要坚壁清野固守,不需费一兵一卒,就能把满清活活饿死在关外。熊廷弼的战略正是这个用意。当明军退守山海关后,如果后金要进攻,从沈阳到前线的补给线就有六百里之长。明军将防线布置在山海关,就如同曹操将与袁绍的决战的战场选在离自己后方比较近的官渡一样,对明军极为有利。更何况,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御强度无懈可击,是冷兵器时代从未被攻破过的一道雄关。熊廷弼在实行坚壁清野政策时,还带领数十万辽民一起退进关内,这是一个十分负责的举动,避免了许多个“觉华岛”那样的悲剧。
但是由于广宁大败,熊廷弼被追究责任免职下狱,蓟辽经略一职由王在晋接任。十分幸运的是,这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大家,在继承熊廷弼正确战略的同时,更进一步设计了一个歼敌于山海关下的绝妙构思。王在晋到任后,提出了在山海关外构筑“重关”的计划,这个谋略不是一般人能看破的,它体现了王在晋几乎离奇的老谋深算。王在晋计划的重关是建筑在山海关八里之外,这个构思预计将耗费一百万两白银,得到了天启皇帝的支持。明朝的皇帝都是天纵之材,天启帝大力支持的计划,当然有其佳妙之处。
可是,正是孙承宗自告奋勇的跑到辽东视察,坚决否定了王在晋的这个计划,并通过政治手段把王在晋搞下了台。
若与“关门杀机”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王在晋那个“舍弃重关”的作法了。试想明朝在关外坚壁清野以后,要在关门外和后金决战,拉长后金的补给线,用断绝后方粮道的方式击溃后金军,对明朝来是个绝好的歼敌方案,既可以发挥明朝军队用火器守城池的优势,又可以发挥自身水师的优势,还避免了和后金野战争锋,甚至连拼杀都免了,因为粮道一断后金必然自溃,若后金大军被饿上一两个月还用明军去拼杀吗?直接去收尸就行了。春秋网bbs.
春秋网bbs.
但这个如意算盘里有一问题,就是后金有没有决心要长途跋涉上千里,到关门外来和明朝决战,这是个比较低级的错误,除非**哈赤老糊涂了差不多,但若后金获得了这个“重关”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后金获取这个重关以后不定会下决心和明朝在关门外对峙起来,只要海河的冰封一消融,那么后金关门外的大军就完蛋了,明朝出动水师封锁大凌河、凌河、辽河是完全有可能的,以明朝水师庞大的战舰破坏几条船达起的浮桥还不易如反掌吗?当然,若后金占了“重城”却在冰封前放弃了,自然不会被歼灭,但后金从此就别想再威胁山海关关城,明朝可以安然解决国内问题,等待时机成熟一举荡平后金(如果后金在关外没有被大旱和严寒饿死冻死)。
这个玄机继承了熊廷弼的策略,扩大了“关门杀机”,也是个不错的谋略,在当时看来这是绝密的军事谋略,应该只有王在晋和天启帝知道,也是天启帝同意的直接原因,更是孙承宗先后“又上十余疏”才改变“修筑重城”的根源。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王在晋为什么七天七夜都不肯妥协了。(以上关于“关门杀机”的解读借鉴自左派大佬的《驳“男儿心如铁”》一文,在此向这位颠覆传统的开路先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布置明军的防守死地之一——宁远、觉华岛防线
孙承宗在推翻了王在晋的重关设计后,又决策了一项把明军带入防守死地的计划——构筑宁远、觉华岛防线。宁远位于山海关外二百里,东面是海,西面是山,至山海关一路宽仅二十里。这样一个狭窄的走廊型地理形势,很容易就可以被进攻的满清军队隔断归路,成为一座无粮无援的孤城。把明军放进这样一个孤城防守,事实上正是把军队放入了一个万死之地。觉华岛是距宁远三十多里的两个海上的岛,离海岸最近的距离仅有十里不到。当天气寒冷时,这段狭窄的海面很容易冻结,成为一马平川的通途。宁远大战中的觉华岛惨败,就是由于这种不当的地理形势所致。但是孙承宗却坚决把明军的防线推进到这个地方,并提出“……当宁远冲,与觉华相犄角。敌窥城,令岛上卒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的纸上方略。试想,当天寒冰冻时,觉华岛的军队如何能实践“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这种计划呢?而孙承宗不但把军队放入这样一个险地,还将觉华岛作为明军一个十分重要的粮屯,常年堆积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这样的布局,其实就是在满清唾手可得的地方摆上了一份大礼。
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宗被弹劾免职,由高第继任辽东经略。高第的守辽思路是继承了熊廷弼和王在晋的。因此,一上任就要求撤出所有关外防区,坚壁清野,饿死满清。但是,高第的这项正确指令遭到了孙承宗任用的一帮蠢才的坚决反对,以袁崇焕为首。辽东军的大撤退只到宁远为止,且锦州防线的粮仓——右屯中的大量粮草被消极怠工的袁崇焕等人留在了最前线。次年正月,**哈赤挥军南下,孙承宗布置的“死地”终于发挥了其真实的作用。
丙寅,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帝率诸王统大军征大明。十六日次于东昌堡,十七日渡辽河,于旷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如流,首尾不见,旌旗剑戟如林。有前锋至西平堡,捉哨探问之,告曰:“大明兵右屯卫一千,大凌河五百,锦州三千,以外人民,随处而居。”大兵将至右屯卫,守城参将周守廉率军民已遁。帝令八官领步兵四万,将海岸粮俱运贮右屯卫。大兵前进,锦州游击萧圣、中军张贤、都司吕忠、松山参将左辅、中军毛凤翼,并大凌河、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军民大惧,焚房谷而走。
二十三日,大兵至宁远,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大路安营。放捉获汉人入宁远,往告:“吾以二十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宁远道袁宗焕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乃谓来兵二十万,虚也,吾已知十三万,岂其以尔为寡乎?”帝即令军中备攻具,于二十四日以战车覆城下进攻。时天寒土冻,凿城破坏而不堕。军士奋力攻打,宁远道袁宗焕、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婴城固守,枪炮药罐雷石齐下,死战不退,满洲兵不能进,少却。次日复攻之,又不能克,乃收兵。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
二十六日,闻大明关军所需粮草俱屯于觉华岛离宁远南十六里,遂命兀内革率八固山蒙古,又益兵八百往取之。见大明守粮参将姚抚民、胡一宁、金冠、游击李善、张国青、吴游击,于冰上安营,凿冰十五里,以战车为卫。我兵寻未凿处杀入,遂败其兵,尽杀之。又见二营兵立于岛山之上,遂冲入,亦尽杀之,焚其船二千余,及粮草千余堆,复回大营。
二十七日,帝回至右屯卫,将粮草尽焚之。(《清太祖实录》)
、布置明军的防守死地之二——锦州防线
在布置了宁远、觉华岛这个死地之后,孙承宗又进一步把防线前推,在宁远二百里外又构筑了另一处防守死地——锦州。
锦州地处关宁锦走廊的一端,锦州至山海关的四百里路程就是这条宽不过二十里的狭长走廊。仅从这一来看,锦州的地形就和宁远一样糟糕,十分容易被突击的满清军队截断与后方的联系。非但如此,锦州附近还多山多河,从锦州到宁远,依次有凌河、松山、杏山、塔山等多处险要地形,十分利于满清军队布防,以此截断明军与后方的联系。正是这个糟糕的地理形势,使得自锦州城筑起以后,历次大战都十分不利于守方:其一,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战中,袁崇焕由于锦州地形不便救援而迟迟不出援兵,最后好不容易让满桂带军增援也只敢拨给一万人。比起皇太极围困锦州的六万大军来,这些军队连塞牙缝都不够。显然,袁崇焕正是知道锦州这个地形极其不利于增援才作出这样的安排(但是最初却正是他和孙承宗一力要求在锦州筑城防守,可知其不是天生蠢材就是心怀叵测)。其二,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驻防松山以救援锦州的祖大寿,结果就给皇太极困在松山切断了与后方的联系,直接导致军心大乱而全军溃败。这个责任,显然应当由最早决定在锦州筑城的孙承宗来担负。其三,国共内战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被**的四纵包围,锦西和葫芦岛的11个师整军增援锦州,就是被四纵在塔山阻击了6天不得前进,终于导致了**在东北形势无法挽回的大崩溃。这些历史上在锦州发生的战争无一不证明了,锦州确实是一个不利于防守的死地。而第一个决定在锦州筑城的孙承宗,当然是千古第一大蠢材。
春秋网bbs.
可惜的是,明朝其实不乏有识之士,早就指出了锦州的不堪守卫。天启七年,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就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而驻塔山的守将侯世禄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三朝辽事实录》卷17)。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熹宗实录》)。辽东历任主官,除孙承宗和袁崇焕外,其余的熊廷弼、王在晋、高第、王之臣全都是决策弃守锦州的,前三人的战略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王之臣则是在天启七年接手袁崇焕的烂摊子的,他于接任后的第二年就果断放弃了这个防守的死地。
与明朝的有识之士一样,清朝的前后两位君主同样不会把自己的军队放入这个死地。天启二年广宁大战后,**哈赤就一路攻打到锦州。但是他占领此地后却没有派兵驻守,反而将锦州义州两地的居民,尽数迁移到辽河以东,直接放弃了这片地区。天启六年宁远大战时,**哈赤一次占领了这片土地,然后又再一次放弃。崇祯元年王之臣放弃锦州后,皇太极派遣阿巴泰率军占领此地,同样是毁城而去。“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清史稿·太宗本纪》
4、布置明军的防守死地之三——大凌河城
天启五年五月孙承宗决定筑防锦州的同时,一并开始修筑锦州的前头堡——大凌河城,这同样是一个陷明军于死地的绝境之处。当然十月孙承宗卸任后,接替辽东经略的高第就果断放弃了这块鸡肋,其实是拨乱反正的英明决策。但是宁远大战后,高第被弹劾免职,辽事由孙承宗一手提拔的袁崇焕接管,这个继孙承宗之后的另一大蠢材就又开始耗费巨资修筑大凌河这个防守死地。幸运的是,袁崇焕的筑城工作尚未结束,皇太极就发动了宁锦大战,袁军仓惶撤退,把大凌河这座尚未建造完成的空城留给了清兵。但是皇太极是不会将自己的军队留在这里送死的,宁锦大战结束后,皇太极毁城而去。崇祯四年,孙承宗二次督辽时,又再次愚蠢的重提修筑大凌河,派祖大寿和何可纲去筑城。八个月后,明军就遭到了著名的大凌河之败。祖大寿和何可纲的部队被皇太极包围在大凌河城里断绝粮草,锦州的明军四次出兵救援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到了第四次救援大凌河时,孙承宗亲自担任前线指挥,援军的右路指挥就是祖大寿的妹夫吴襄,也就是吴三桂的父亲。但是由于锦州和大凌河一带的地形实在是糟糕,明军纠集大军的的第四次救援行动依旧惨败。至此,大凌河完全断绝了解困的希望,城中粮草断绝,守军以人为食。最后,祖大寿接受了皇太极的招降,亲手杀了不肯降清的何可纲,做了可耻的汉奸。就在投降的当天,祖大寿提议带军偷袭锦州,皇太极当即允诺。没想到当晚雾大,祖大寿和一起偷袭锦州的清军走散,独自先进了锦州,终因势单力孤不敢轻举妄动。从这以后,汉奸祖大寿就留在了锦州,逐渐把握锦州大权,并把自己的子侄放在满清做官。到崇祯十五年,祖大寿二次降清,终于撕下了带了十年的假面具。
5、大肆提拔任用一帮蠢材和汉奸
孙承宗在执掌辽事期间,大力推荐和重用了一帮蠢材和汉奸。正是这帮人联手葬送了大明的江山。
其一,袁崇焕。这个人就不用多了,做的坏事比孙承宗还多,修筑宁远和锦州这两个死地作为明军防线这项愚蠢至极的方案,就是他和孙承宗一起搞出来的。除此之外,杀毛帅、毁东江、耗钱粮、弃朝鲜、修和议、放敌兵……实在是大明的罪臣,满清的英雄。
其二,满桂。这个人也是孙承宗一力提拔上来的,违抗高第命令坚守宁远就有他的一份,宁锦大战中救援锦州时又敷衍了事,一万人的军队死了六十个就仓惶逃跑。满桂做的最大的坏事就是在北京保卫战中,先后两次葬送了明军。第一次是德胜门之战,全军大败,伤亡殆尽,五千人的大军只剩了几百人逃回城内。第二次是永定门之战,这次比前一次更过分。在战前,满桂就故意排斥北京招募的申甫部,亲自往申甫部的军营里射箭,并把申甫部赶到卢沟桥驻防。十二月十五日,清军顺着永定河而来,当先就全歼了驻扎在卢沟桥的申甫部。之后,满桂带着四万明军在永定门和清兵大战,在明知道明军野战不利的情况下带军主动出击,完全放弃城头的火炮支持。战斗结果是,明朝带军的四总兵二死二被俘,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俘。需要注意的是,满桂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因此满桂的这些作为就更令人怀疑。而大力提拔满桂的孙承宗,至少也是蠢材一个。
其三,马世龙。《明史》评价此人“貌伟,中实怯”。但是孙承宗重用的一干人选中,马世龙列名第一。马世龙原为宣府游击天启二年任永平副总兵。“署兵部孙承宗奇其才,荐授署都督佥事,充三屯营总兵官。承宗出镇,荐为山海总兵。”“忌承宗者多击世龙以撼之。承宗抗辩于朝曰:人谓其贪淫朘削,臣敢以百口保其必无。”天启五年九月,马世龙的无能终于现了原形,“世龙误信降人刘伯漒言、遣前锋副将鲁之甲、参将李承先率师袭取耀州,败没。”这就是著名的柳河大败,孙承宗第一被罢免就是因为马世龙的这次惨败。而前面提到的大凌河之败就是孙承宗被二次罢免的原因。
其四,喻安性。孙承宗第一次督辽期间,先废巡抚阎鸣泰,后废巡抚张凤翼,最后选定了喻安性任辽东巡抚。此人在辽东任上并没有突出作为,天启五年十一月,因柳河之败一同被罢免。到了崇祯年间,喻安性被复用为蓟辽总督,实际管辖蓟镇。就在喻安性任上,爆发了大规模的蓟镇兵变,士兵因欠饷而闹事,喻安性属下的顺天巡抚居然想要用下毒毒死为首者的方法来平息兵变,事泄,兵变更巨。第二年皇太极从蓟镇入口直抵北京,一天就攻破了遵化段长城的两处关口,正是喻安性任上兵变的所在。蓟镇守军如此不堪一击,一年前的兵变显然脱不了关系。由此可见,喻安性此人至少也是一个无能之辈。
其五,刘兴治。袁崇焕斩了毛文龙后,任命刘兴治的哥哥刘兴柞为东江副将,领东江右协。孙承宗接任后,将刘兴柞调到宁远,东江右协统领一职就交给了刘兴治接任。崇祯三年四月,刘兴治在皮岛叛乱,杀了东江主官陈继盛和左协一干将领,孙承宗却依然姑息养奸,派遣周文郁、宋献等人安抚刘兴治,并将东江大权交给了这个叛乱分子。八月,刘兴治秘密遣书皇太极,约定降清。崇祯四年三月,刘兴治再次在皮岛叛乱,这次却是明目张胆打出降清的旗号准备做汉奸了,幸好被参将沈世魁乘夜杀死,叛乱平息。
其六,祖大寿。广宁大战中,祖大寿私自溃退到觉华岛。但是孙承宗督辽后,却重用了此人。之后,祖大寿一直作为袁崇焕的心腹,参与了大量祸国殃民的勾当。到崇祯二年己巳之变时,崇祯皇帝临阵洞悉了袁崇焕的阴谋,果断的将其逮捕入狱,祖大寿当即造反,擅自将辽东勤王部队一万五千人带回山海关。这个时候,又是孙承宗出面,一力担保下祖大寿。但是,以后的事实却证明,此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二次降清这个抹不掉的事实,把祖大寿牢牢的钉在了汉民族的耻辱榜上。而一再保举和重用祖大寿的孙承宗,至少也是一个毫无识人之明的蠢材。
其七,孔有德、耿精忠。崇祯四年三月,刘兴治在皮岛二次叛乱失败后,原旅顺驻将黄龙接任东江总兵。黄龙在清理叛乱余党时牵涉到了耿精忠,此人就协同孔有德一起叛逃到了登莱。而登莱巡抚孙元化(此人也是孙承宗任命的又一蠢材)居然就此收容了这两个人并得到了孙承宗的同意。孙元化任命孔耿两人操练配备新式火炮的新军。十一月,令孔有德带军前往辽东支援大凌河城,孔中途叛变,回师登莱,耿精忠在孔有德劝下加入叛军。此次叛乱几乎遍及登莱全境,最后孔耿二人带着明朝最新的火炮技术投降了满清。
(这段资料作者倾向性太强,有些是不经之谈,原本找到另一个作者写的,更有服力,可惜重装系统丢掉了。再次回到孙承宗吧找,已经被删掉了。)
另外,有人考证孙承宗是自己请辞的,而不是被阉党搞走的。还列举了许多他本人的奏章作证,参考这种法。
再次重申:孙承宗气节令人赞赏,能力还是值得怀疑的。
(ps:本来想放在评论区的,但评论区里有敏感字,发不出。)
一家之言:孙承宗误国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