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继续南下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去武汉对于李谕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依旧乘坐内河航运沿着长江朔流而上。

  实话说挺麻烦的,但这种情况很快就能好转,两年后京汉铁路就可以全线通车。

  但不得不说,由于遇到很多大事件,导致修的速度确实有点慢。

  其实就算是清廷内部,即便是一度非常厌烦铁路的慈禧等顽固派,心里也明白京汉铁路再加上之后武汉-广州间粤汉铁路将南北串联起来的重要性。

  那时候除了中间搁着长江无法修建过江大桥,北京就能用铁路直接和广州相连接,中间经过了数个大省。

  但清廷是活不到粤汉铁路修好的那一天了。

  由于内河航运的重要,现在长江两岸的港口倒是不少,尤其汉口有租界存在,蛮繁华的。

  之后京汉铁路通车、汉口城墙拆除后,汉口的发展会更快。

  来码头迎接李谕的是现任武昌知府梁鼎芬,他还是掌管湖北全省教育的学务处的文学堂总提调。

  他一直受到张之洞的青睐,是张之洞最重要的幕僚之一。

  张之洞一生宦海生涯,梁鼎芬在好多节点起了关键的作用。

  湖北是张之洞悉心经营之地,从1889年担任湖广总督一直到1907年进京,张之洞督鄂近18年之久,其中尤其以办教育功绩最为卓着,而梁鼎芬正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明年张之洞就会直接让梁鼎芬担任学务处总提调,彻底管理湖北全省学务。

  梁鼎芬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也是与张之洞合力开创的教育伟业,甚至自提了一副门帘:

  。

  李谕走下汽轮,梁鼎芬迎过来道:

  李谕道:

  然后给他介绍了旁边的谢煜希:

  此时国人对美国相对来说态度还算好一些,毕竟美国人还没有搞过什么侵略活动。

  梁鼎芬抱拳道:

  李谕道:

  梁鼎芬此前就举荐过不少人留学日本,当然知道留学国外的好处,

  李谕说:

  梁鼎芬不等他说完,就打断道:

  李谕笑道:

  梁鼎芬道:

  李谕和谢煜希当然必须答应,毕竟省了上万两银子。

  梁鼎芬招呼手下牵过来马车:

  在路上,梁鼎芬拿出一份地图给李谕看:

  两湖大学堂就是之前的两湖书院。

  李谕看图上面积的确不小,超过了200亩,直接超出预期。

  而且这个地方距离此后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首义公园都很近。

  位置蛮有意义,几乎都能想象到以后的学生难免会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甚至参与其中。

  梁鼎芬已经命令衙役划好了地段,放眼望去,平坦无比。

  而且向西边远眺,五六百米就是滚滚长江。

  李谕感慨道。

  梁鼎芬笑道:

  李谕笑道:

  梁鼎芬说:

  李谕抱拳道:

  梁鼎芬说:

  李谕说:

  李谕差点说漏嘴,此后梁鼎芬当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梁鼎芬也算晚清政坛上的另类,此前只是个七品小官时就弹劾过李鸿章,差点革职。

  过不了几年还会继续弹劾奕劻、袁世凯……

  反正最终还是被罢了官。

  看过建设用地后,梁鼎芬带着李谕二人去府上赴宴。

  而就在他们吃着正欢时,身在长沙的黄兴则找到了熊希龄。

  熊希龄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人物,但此时却没有了官身,在湖南办教育。

  此前他是维新运动的鼎力支持者,还与谭嗣同一起办过时务学堂。

  光绪曾亲自电召熊希龄入京觐见,只不过途中饮食不慎,突发痢疾,只好返回衡阳养病,最终没有进京。

  随后戊戌变法失败,在京参与变法的谭嗣同等六君子同时罹难,熊希龄因病反而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但也受到了的处分。

  所以现在他只能在湖南几地区搞教育一事。

  如今的湖南发展其实在全国看,都是比较迅勐的。

  毕竟近代史上首先发展起来的就是湘军,曾国藩把各地财富带到湖南,教育也极为重视,如此巨大红利之下,让湖南大半个世纪人才济济。

  并且不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是一大群接一大群地涌现。

  湘系崛起,同时铁路从湖南经过,让曾经的南北转运枢纽的江西地位一落千丈。

  当然粤汉铁路也只能走湖南。

  因为江西南部山峦叠嶂,此时的技术根本解决不了工程难题。

  而湖南虽然西边有不少山,但由于几条大江的作用,导致南北平原贯通,修铁路非常合适。

  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神器,App】

  此前同样极力赞成粤汉铁路走湖南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甚至本身是个江西人。

  ——竟然从清末开始就开始了的格局。

  江西历史上其实长期坐大,原因一是水运,二是瓷器,三是朝中有人,四是民富。

  但英国老自己学会了烧瓷,断了部分财源;曾剃头劫掠江西,家底空了;刚好朝中的江西人说不上话;铁路又往湖南走。

  四条全没了……

  黄兴来到熊希龄府上,对他说:

  如今这交通条件,熊希龄明白不可能让李谕动不动就往湖南跑,立刻答应下来:

  黄兴说:

  熊希龄反正现在没有别的事,唯一能搞的就是教育,当即为此找到了湖南巡抚赵尔巽,把李谕的情况告知了他。

  赵尔巽对新政确实上心,如今地方新政里最关键的就是兴办新式学堂。

  赵尔巽听到的名字迅速下了决断:

  熊希龄说:

  熊希龄刚要提笔,却被一人阻挡。

  说话的是王先谦,知道他名字的人应当不多,不过他的职位相当有名气:岳麓书院山长。

  即岳麓书院的院长。

  而且正好是最后一任山长。

  作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在晚清就出过曾国藩、左宗棠两大牛人,地位仍旧超然。

  咱们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习惯,所以岳麓书院山长的社会地位一直很高。

  赵尔巽问道:

  王先谦说:

  当初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事刚刚失败,王先谦就与门生叶德辉向时任湖南巡抚俞廉三告密,导致湖南维新人士百余人被杀,一度被湖南人骂作。

  王先谦是典型的保守派人士,非常抵触所谓的以及。

  熊希龄当初就是因为维新一事被牵连,对王先谦的告密一直怀恨在心,愤愤道:

  王先谦不急不慢道:

  熊希龄反问道:

  王先谦却说:

  熊希龄愕然:

  王先谦不以为意:

  王先谦一时语塞:

  赵尔巽也有点心烦,对熊希龄说:

  王先谦起身道:

  赵尔巽指着自己的头:

  ——

  身在武昌的李谕看到熊希龄的电报后,想到此前与黄兴及陈天华的会晤,反正离着不远,就决定过去一趟。

  上面也说了,如今湖南的教育不弱的。

  当然靠着张之洞的经营,湖北也不差。

  由于有长江、湘江连着,所以即便还没有铁路,走水路从武汉去长沙并不麻烦。

  熊希龄甚至直接来到岳阳等候李谕。

  熊希龄登船后,找了一圈就看到了剃发之后的李谕。

  李谕讶道:

  李谕连忙与他握了握手:

  李谕当然听说过熊希龄,毕竟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当过国务总理的,还是与梁启超、张謇等人一起出面组的阁。

  熊希龄道:

  李谕笑道:

  熊希龄心情很不错,又说,

  岳阳楼屡遭破坏,清末刚刚完成了一次重建。

  李谕穿越前就去过江南三大名楼,于是说:的精神已经足够。咱们还是尽快兴办起学堂,与岳阳楼一起矗立大地之上为要。」

  熊希龄肃然起敬,然后又提到在拟电报时遇到的情况:

  李谕纳闷道:

  熊希龄说:

  李谕脑瓜子一转,立刻出了一个馊主意:

  熊希龄一拍栏杆:

  李谕也算顺水推舟,反正按照历史进程,岳麓书院肯定会被并入新学堂,最终成了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熊希龄接着说:

  李谕:

  晕,不是让你进言嘛,怎么直接把我兜出来了。

  而且一旦山长王先谦知道是自己提议把他的岳麓书院改成新学堂,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想想这位顽固派就会和曲阜的孔令贻不相上下,真是让人头大。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