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传承保护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秦腔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产物,可以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诸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支奇葩。

  秦腔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

  秦腔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秦腔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

  传承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腔受到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专业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优秀演艺人才缺乏,传统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承人物

  马友仙:女,汉族,1944年4月生,祖籍SX省WN市合阳县,成长于SX省XY市。2009年6月,马友仙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SX省申报。马友仙为秦腔艺术流派“马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术专家”证书。

  贠宗翰:男,汉族,1940年1月生,SX省XY市人2009年6月,贠宗翰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SX省申报。负宗翰为国家一级演员。

  李爱琴:女,汉族,1939年4月生,SX省XA市人。2009年6月,李爱琴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SX省申报。李爱琴为国家一级演员。

  肖玉玲:女,汉族,1939年12月生,SX省XA市人。2009年6月,肖玉玲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SX省申报。肖玉玲为秦腔“肖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

  康少易:男,汉族,1941年5月生,SX省XA市人。2009年6月,康少易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SX省申报。康少易为秦腔武生唯一传人,国家一级演员。

  吕明发:男,汉族,1923年3月生,SX省BJ市人。2009年6月,吕明发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SX省申报。吕明发主工须生戏,为国家一级演员。

  余巧云:原名余葆贞、余宝珍,女,满族,1932年3月生,SX省XA市人。2009年6月,余巧云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SX省申报。余巧云为秦腔艺术流派“余”派的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

  保护措施

  剧院机构

  就整个西北地区而言,GS省秦剧团、宁夏YC市秦剧团、XJ猛进秦剧团、WLMQ市秦剧团、TS市秦剧团和SX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五一剧团合并为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LZ市则将原来的LZ市秦剧团、LZ市豫剧团合并为LZ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机构

  2007年10月8日,宝鸡·天水“西秦腔”研究会在宝鸡成立,由SX省戏剧家协会主办,BJ市剧协与TS市剧协协办的“西秦腔”研讨会,旨在更好地传承戏曲传统文化,抢教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西秦腔”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丰富现代中国秦腔文化宝库。

  2018年1月6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西安交通大学秦腔项目入选。

  举办节会

  对外展示

  2007年8月23日,兰州筹建秦腔博物馆,兰州是秦腔的沃土,2005年LZ市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秦腔发展基地”。秦腔是甘肃戏剧的主流文化,目前兰州现存历代秦腔剧本3000多本,其中很多都是绝版。兰州独有的耿家脸谱更是备受秦腔界瞩目。兰州秦腔博物馆,将以“秦腔文化,博大精深”为基本主题,通过12个部分的基本陈设,向观众展示秦腔文化的内涵。这12个部分包括中国戏曲与秦腔、秦腔的音乐和艺术特点、秦腔的传承及教育机构、班社与剧团、秦腔的剧目、从戏楼戏园到现代化剧场、秦腔名人、秦腔在发展中的鼎盛时期、西秦腔、秦腔木偶戏、秦腔皮影戏,以及各种演出交流和汇演秦腔艺术节活动等。

  2009年9月26日,,陕西秦腔博物馆在西安交通大学正式开馆。馆内陈列的500多件展品,分概述、演出剧目等13个板块进行介绍,使秦腔这一古老的艺术全方位展示在世人面前。

  人才培养

  2012年4月8日,是SX省戏曲研究院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纪念日。由西安交通大学和SX省戏曲研究院联合开办的“西安交通大学戏剧学院”在研究院挂牌,这标志着一一个新纪元的到来。西安交通大学戏剧学院将以戏曲专业的艺校生、预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剧目创作、表演、导演、作曲、演奏、灯光、舞美设计制作、戏剧研究等全方位的专门人才,把“秦腔学府”打造成秦腔发展的“超级航母”,为戏剧事业的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