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拜年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董力一觉醒来,已经是正午时分了。因要和元山,元长默守岁。天明时,他才回房间睡觉。

  董力起床,洗漱完毕后,随便吃了点东西。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就离开了元府。

  董力要去吴府,拜访吴浩轩。原本应该是一早就去的,但因他那时正在睡觉,所以就错过了。

  这不董力一起床,就着急忙慌的赶去吴府。

  吴府上的人基本都认识董力,尤其是看守大门的少年。非常清楚董力与吴府的关系。在董力送上“拜年贴”后,毫不犹豫的请其去往客厅。

  按照唐朝的习俗,拜年时一定要带上“拜年帖”。这个习俗起源于唐太宗时期,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人们不可能都用金箔,便以梅花笺纸替代,这种“拜年帖”当时也被称为“飞帖”。

  “董少爷,老爷请您去书房。他在书房等您。”替董力传话的家丁跑来告诉他。

  在家丁的带领下,董力进入了书房。“吴伯父,小侄前来给您拜年了。祝您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官运亨通。”董力跪下叩首道。

  所谓入乡随俗。在唐朝,晚辈给长辈拜年,是要跪下叩首的。吴浩轩既是董力的长辈,又是董力敬佩之人。所以给他磕头。董力心甘情愿。

  “起来吧。坐下说话。”

  董力依言起身坐在了吴浩轩的对面。

  “你小子比老夫富有,老夫就没给你准备礼物。你不会见怪吧。”董力刚一坐下,吴浩轩开玩笑道。

  “吴伯父,您这是哪里的话。您能把我当子侄看待,就是最好的礼物了。哪还需要什么额外的礼物啊。”董力微笑道。

  “哈哈哈”吴浩轩发出了爽朗的大笑。接着道“就你小子会说,不过老夫爱听。”

  “伯父之所以喜欢听我说话,不是我会说。而是我说的都是真心话。您又是心胸坦荡的君子,自然会喜欢我说话。”董力笑眯眯的道。

  “好了,不与你闲扯了。老夫有正事要问你。”吴浩轩收起笑脸,正色道。

  董力一见吴浩轩如此正式,也忙收了笑脸。同样正式的道“吴伯父有什么事尽管问,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老夫就想问问,对于书院,你是如何打算的?”对于吴浩轩来说,能够让更多的人读书是他毕生所愿。

  而董力所创办的书院是吴浩轩的希望所在。对于书院,他十分的重视。因此吴浩轩才会不遗余力的帮助董力筹备书院。既帮助元家以低廉的价格拿下了城北的荒地,又答应董力替他找十位先生。

  当吴浩轩听到书院已经建成之时,心情是何等的激动。恨不得立刻就招募生源,开始教书。

  只是吴浩轩也知道马上就要到除夕了,书院是无论如何在除夕前都无法开设。而且他公务实在繁忙,也没抽出时间去找董力。

  因此,一见到董力,吴浩轩就迫不及待的问起了书院的事。

  董力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原来就是问问书院什么时候开学。董力毕竟在唐朝只生活了半年,对于唐朝的现状不是十分的了解。再加上他只是一届平民,体会不到吴浩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心情。

  不过,董力察言观色的本事可不弱。吴浩轩如此郑重,他自然不会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所以董力详细说了一下自己的计划。

  “什么?还要等一个月。这实在是是太久了,能不能提前一些?”吴浩轩对于过完正月,书院才正式开学有些不满。

  吴浩轩接着道“先生的事,你不需要担心。老夫已经找好了,随时可以前往书院。”

  “先生的事好说,桌椅、床铺等教学器材需要时间打制。这些东西不准备齐全就开学。岂不是要让孩子们坐在地上读书,躺在地上睡觉。所以这一个月的时间是必须的。”董力解释道。

  闻言,吴浩轩沉思了一会儿后问道“如果老夫要你在半个月后就开学,桌椅和床铺还差多少?”

  “差四十多套桌椅,三十多张床铺。”董力毫不犹豫的道。他为什么说要过完正月才开学,那可是经过计算的。有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将准备工作做完。

  接着吴浩轩又问了,这四十多套桌椅,三十多张床铺需要多少人才能够将其在半个月内做出来。

  董力自然是明白吴浩轩的意思,给了他一个准确的数字。随即道“吴伯父,我明白的意思。就算能够在半个月内将桌椅,床铺打制出来。但书本可抄写不完,您要知道现在要想找人炒书是何等的困难。我几乎将整个杭州城愿意抄书的读书人都找来了。”

  “这事很好解决,老夫可以让一些官吏也帮忙抄书。不过也不能让他们白做事,银子你还是要付的。”吴浩轩答道。

  “既然这样的话,那就只差招募生源了。”

  还不等董力把话说完,吴浩轩就接过了话道“待上衙后,老夫让官差去各个村县张贴告示。有吃有住,还能读书。想要招募三百个生源还是很容易的。”

  董力与吴浩轩就书院的问题谈了足足一个时辰。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想到了解决办法。因此董力答应吴浩轩,过完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节。(唐朝时还没有元宵节这个说法,唐朝人将正月十五称之为上元节。)

  正月十六那天书院正式开学。

  心愿达成,吴浩轩心情大好。让下人做了几道下酒菜,与董力对饮了起来。喝酒时,董力向吴浩轩问起了吴谨言。不知他在长安过得怎么样?

  唐朝是没有寒假和暑假的。但是有其他三种假期:第一种是“旬假”,十天为一旬,每旬只放一天假,一般是在旬考之后,供学生们休息,但不允许外地的学生回家。也就是说,十天放一天假。

  第二种是“田假”,每年农历五月份开始放假,时间一个月左右,出身农家的子弟可以回家帮忙干农活。

  第三种是“授衣假”,每年农历九月份天气渐渐变冷以后,让学生回家取衣服的假,时间也是一个月左右。

  因此太学在除夕时,只放七天的假。长安离杭州路途遥远。别说是往返了,就光是单程,七天的时间也是不够的。因此吴谨言除夕根本没回来。

  而从吴谨言离开杭州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时间了。据上次董力接到吴浩轩的信也过了一个月之久,所以对于他的现状,董力还真不太清楚。

  这就不得不感叹,古时的交通真是太过缓慢。而通讯也只能靠写信。路途遥远的,一年甚至是几年都得不到对方一点音讯也是常有的事。

  说起吴谨言,原本心情大好的吴浩轩不由的低落了起来。吴浩轩只有吴谨言这么一个孩子,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他唯一的孩子不在身边,吴浩轩的心情怎么能不低落。他拿起酒杯自顾自的将其喝下。

  见此,董力立刻意识到说错话了。这个时候,他实在是不应该提起吴谨言。董力欲开口安慰一下吴浩轩。不料,吴浩轩先说话了“前几日,老夫刚收到谨言的信。他在信上说,他在长安一切安好。无须老夫挂念。”

  说完,吴浩轩重新将酒杯倒满酒。举起酒杯道“来,董力。陪老夫喝上一杯。”

  “好,喝。”董力与吴浩轩碰了一下杯后,一仰脖将杯中酒全部喝光。吴浩轩同董力一样,也将杯中酒喝干。

  这顿酒喝的,吴浩轩与董力都醉了。董力原打算还要去一趟孙府,给孙湛拜个年。但以他此时的状态显然是去不成了。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