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看看!”
长孙无忌当即起身向外奔出,魏征等人紧随其后。各军帐中歇息的官员等,也都得了消息,齐齐往外走,也是奇怪,整日守在军帐外的士卒,竟没一个出来阻拦的。在情急之下,也没人注意到。
一群人跑到东山坡,只见李牧手里拿着尚方宝剑站在小院儿的篱笆墙外头,看这样子跟报讯的人说得好像也不是一回事儿,他这哪像是要死谏,倒像是要冲进去把皇帝结果了一样。
长孙无忌慌忙拦在李牧面前,喝道:“你要干什么!李牧,你疯了?!”
李牧伸手拉开长孙无忌,挽起袖子,缓缓举起宝剑,搁在了手腕处,深吸了口气,道:“陛下,臣刚刚想过了,抹脖子不太好,臣想留个全尸,还是割腕吧。”
众人听到这话,下巴都差点掉在地上,这啥呀,死谏还有商量往哪儿下刀的?儿戏吗?
李牧把剑放在手腕上,比划来比划去,就是不下手,众人在旁边看着都跟着着急,恨不得冲上来帮他一把,一剑下去给他划开得了。
这时,高公公走了出来,看着李牧在那儿比划,也是差点忍不住笑场,勉强忍住,板着脸道:“陛下口谕:李牧,你还要胡闹到几时?做你该做的事去,朕原谅你一回,若再胡闹,朕定不饶你。”
“陛下!臣没有胡闹啊!”李牧忽然把剑一扔,高声喊道:“陛下犯了糊涂,臣作为陛下的臣子,怎么能够不出言提醒,哪怕是忠言逆耳,也算尽了为臣者的本分,臣不能像那些尸位素餐之辈,看着陛下即将铸成大错,却顾虑自家的身家性命,不敢发声!这样的人太多了,不少臣一个。臣愿逆流而行,哪怕触怒陛下,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若臣的死,能唤醒陛下,挽回即将铸成之大错,臣愿意!”
振聋发聩!
完全字面意义上的振聋发聩,因为李牧扯着脖子喊的,离得近的长孙无忌,耳朵都差点失聪了。
不少人的老脸一阵红一阵白,李牧的话谁听不明白,这摆明了就是羞臊人,尤其是魏征,他听到李牧的话,下意识地就觉着耳熟,想了一会儿反应过来了,这不是自己想说的话么?李牧这小子,他竟然抢在了前头!
若他真是这样的忠烈之人,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不是啊,长了眼睛的人都看得出他不是,但他偏偏要说这样的话。魏征胃里一阵翻腾,只觉得像是吃了苍蝇一样,说不出的难受。
高公公听过之后,没有说什么,转身回了院子,不多时又出来,道:“陛下口谕:李牧,你曾在殿上说过,臣子做不到致君于尧舜,能不能做尧舜,要看帝王的天赋。朕仍记忆犹新,现在你是在做什么?难道你要把自己的话收回去么?”
对啊!众人听到这话,顿生同感。你李牧不是说过,做臣子的做不到致君于尧舜么?为了拍皇帝的马屁,你是什么都说得出来!现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吧,看你怎么说?
李牧也像是措手不及似的,愣了一会儿,忽然他深吸了口气,道:“陛下,臣绝不是想致君于尧舜。因为陛下也不是尧舜,尧舜也不是尧舜,没有人能做到尧舜,臣只是想提醒陛下,不要犯下追悔莫及的错误,因为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后果是无法弥补的!”
绕口令似的一段话,让众人都有些反应不过来。在心里绕了一圈之后,才明白一点,这小子是不是疯了,他竟然说皇帝当不了尧舜,他是在讽刺皇帝是昏君吗?
是个人也忍不了!
李世民这回不用高公公传话了,自己从院子里走了出来。在刺杀事件发生了一天之后,群臣终于见到了李世民本人。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李世民的伤处。果然再手腕上看到了裹着的白布,但平心而论,确实是个小伤。在场有不少都是当年秦王府的人,他们都见过李世民负伤。若是搁在七八年前,李世民率军征战的时候,这点小伤抓一把土抹两把也就完事儿了,根本就不值一提。
但这话谁敢说啊?七八年前那个人是秦王,现在这个人是皇帝,能一样么?
百官跪了一地,无不痛哭,骂声此起彼伏。
李世民充耳不闻,盯住李牧,道:“你的话是什么意思?你说朕做不了尧舜?那为何尧舜也做不了尧舜?”
李牧正色道:“陛下,可能是臣读书少,但据臣所知,关于尧舜的事迹,虽口口相传,但却不见于正史。史记之中的记载,也多为传说故事,没有任何佐证。臣以为,尧舜之所以能作为传说,传承千年,是因为尧舜寄托了百姓对明君的向往。百姓想要这样的皇帝,他们把所有美好的想象,都归在尧舜的身上。但尧舜真的是传说中那样的人吗?臣以为,不一定。人都有私欲,有私欲就会犯错,但尧舜不会,因为尧舜是百姓想象出来的。”
“尧舜所在的年代,地域不过千里。而如今大唐,东西何止万里?现在若治理千里之地,只需要一个贤臣而已。在场诸公都能做到,而陛下陛下治理的天下,是尧舜治理的百倍。治理十里之地,治理百里之地,治理千里之地,治理万里之地,所需要思考的事情,复杂的程度,岂可同日而语?尧舜心念一动,或只牵扯百人,而陛下心念一动,就是万人,十万人,陛下难道不更应该谨慎吗?”
“陛下为天子,圣人云,天子以德配之。臣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皇帝非有德行之人不可。若德行不配,则江山不稳。强如秦汉,也会倾覆。大唐万里疆域之内,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大小,对错皆可归在陛下身上。因为天下归属于陛下,百姓都是陛下之子民也。养而不教,父之过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陛下为天下之君父,难辞其咎!”
虽然是设计好的情节,但听到李牧掰扯出这些歪理,还是给李世民气着了。他怒极反笑:“按你这么说,朕被刺客刺杀了,还是朕的不是了?”
李牧一本正经道:“若要这么说,也说得过去!”
李世民这个气呀,瞬间就有点上头了,什么做戏不做戏的,早就抛到脑后了,非得跟李牧掰扯一下不可了:“那你给朕说出个道理来,朕错在哪儿?”
“陛下没有错,只是还做得不够好。”李牧沉着应对,丝毫不乱:“陛下,臣不懂治理天下,只懂做生意。放眼长安城,臣敢大言不惭地说一句,臣是最会做生意的人。无论是哪一行,只要臣想做,臣都能做,而且还能做得好。很多人都非常疑惑,为什么会这样,臣今天就把其中的窍门公之于众,希望能给陛下一点触动。”
李世民对这事儿也挺好奇,便哼了一声,道:“你且说来。”
“圣人云:仁义礼智信,儒家所谓五常也。乃是圣人归结出的五条基本道德标准。臣钻研圣人之典籍时,看到这五个字,便如同醍醐灌顶一般,明悟了很多道理。”
“臣发现,做生意其实非常简单。信,一字而已。为何臣做生意无往而不利,信字而已。为了内务府短短数月之间迅速壮大?信字而已。臣向商贾承诺过的事情,无论赔赚,臣一力担之。只要是自我口中说出的事情,我就一定会做到。所以商贾会信任臣,他们才愿意跟臣做生意,愿意跟内务府签订单,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做到了他们应做到的事情,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就会得到回报。这便是信,若臣说了做不到,仗势欺人,商贾或许拿臣没有办法,但他们只会吃这一次亏,绝对不会上第二次当了。”
“另一件事,也可作佐证。臣今天也可以说出来,臣总是说,臣视金钱如粪土。这句话像是玩笑一样,它也确实是个玩笑。臣是个做生意的人,自己做生意,替陛下经营内务府,若臣真的不在乎钱财,那也没必要做这些事情。但是现在,臣说出这句话,百姓会信,至少长安城的百姓会信。为什么?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街道上捡过臣撒的钱。前前后后,没有十万贯,也至少有五万贯了,臣是真金白银扔出去了!”
“臣说了,臣也做了,哪怕有人说臣是别有用心,说这是一句玩笑,但因为臣做了,它就不再是一个玩笑。这,便是‘信’的力量。”
“陛下与百姓,也是如此。刺客为何要刺杀?因为他们对陛下不满,他们为何不满?因为他们不信任陛下,他们不相信陛下是一个好皇帝。但若陛下像臣撒币一样,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能以‘信’而取人心,就算有人都说陛下不是个好皇帝,他们的言论也不会得到支持。陛下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有勇气驾舟翻腾于波涛之上,又何惧于区区风浪呢?”
李世民听到这些话,眼中的怒气逐渐消散。群臣也皆不语,深思李牧话语中的意思。魏征看着李牧的背影,心中虽不舒坦,但也不得不承认,李牧这番劝谏,要比他做得好,若换作他来,肯定还是老一套,绝对说不出这么多例子。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刺客来自五姓七望,他们一起来反对朕,难道说,是朕的德行不够,不配做天子?朕登基以来,对门阀处处优待,他们却这样对朕,朕实在是失望!你说得那一番关于‘信’的言论,朕听进去了,也听懂了。但他们先失信于朕,朕也只好失信于他们了。李牧,你的一番心意,朕懂了。但这件事,朕不能听你的,退下吧!”
说罢,李世民转身要回院里。魏征踏前一步,李牧却比他更快,竟扑在地上,一把抱住了李世民的大腿。
虽然是排好的戏,但真正发生了,李世民还是觉着一阵荒唐,勉强忍住,厉声喝道:“干什么?你要干什么?!”
“陛下请容臣再说一句,臣坚信陛下登基以来所做的一切,百姓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绝不会视若无睹的。有民谣为证啊!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是老百姓。称秆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陛下您就是那定盘的星!这小曲儿是多好听啊!百姓如此爱戴陛下,怎能说是失信于陛下呢?臣坚信,刺客只是一些冥顽不灵的少数,他们死有余辜。臣不为他们说话,臣只是求陛下,饶过那些无辜之人,他们是爱戴陛下的呀,若陛下株连他们,才真正是失信于百姓。陛下,您可要想清楚啊!”
李牧一边说,一边回头对长孙无忌和魏征等人使眼色。魏征当机立断,跪在地上喊道:“求陛下三思,勿失信于百姓啊!”
长孙无忌带着百官一起跪下:“求陛下三思,勿失信于百姓!”
李世民皱眉作深思状,低头看向李牧,询问火候。李牧偷偷点了点头,李世民清了下嗓子,悠悠说出这出戏的主旨:“这只是你们的片面之语,朕怎知道是真是假?也许此时五姓七望正摩拳擦掌,意图zaofan也不一定,朕曾征服天下,何惧区区门阀?既然朕以真心相待,换来的却是刺杀,那不如就全盘推翻,重头来过,朕今日犯下的罪孽,朕会用余生弥补,你们不要再说了,都退下吧!”
李牧哪肯松手,大声道:“陛下,若臣能证明在绝大多数百姓的心中,还是爱戴陛下的,陛下可愿意重新考虑?”
李世民皱眉道:“你如何证明?李牧,朕劝你少多管闲事,你又非门阀中人,少牵扯!朕以容你胡闹一阵了,再纠缠,朕连你一起处置!”
“臣求陛下给一次机会!”李牧掷地有声道:“臣愿意陛下证明,百姓没有失信于陛下,只是少数冥顽不灵之人!陛下,您贵为天子,便连这一点自信都没有吗?臣只求一天的时间,陛下!”
李世民看向跪了一片的百官,与李牧对了下眼神,“无奈”叹了一声,道:“好吧,朕给你一天时间,看你如何证明!”
李牧“大喜”,松开抱住李世民大腿的手,拜倒在地,高声喊道:“臣代牵扯其中的数万百姓,叩谢陛下隆恩!”...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蓝色中文网”,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