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三座黄顶红底的高大拱门前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而里面宽敞的院子已
经正正经经建好了一个三十尺见方的平台。
平台周围分三层摆放着一张张的低矮书桌,此时,通过了初试选拔的百名士子
们,已经安稳的在各自的位置坐好了。
在国子监的大厅门外,一张气派的椅子摆在了正中央,两边则是各有两张小一
些的四方凳。
从场面上看,要不是士子们面摆着笔墨纸砚,倒很像是某个大家族正要聚在一
起观看角抵戏的架势。
国子监作为现在大唐的最高学府,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这里的一切都非常
“神圣”,平日里走到这里都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就连说话的声音都会小
上许多。
像今日这样围在门口的情形,还是第一次出现,不过大家还都是对国子监保持
了一份尊重,虽然人多,却不显得吵闹。
李熹也已经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他的位置正好留在中央平台的角上第一排,
倒是离着上面五张椅子很近。
这次擂台比拼能够有机会进入国子监院子观看的人不多,在李熹这些士子四周
靠近院墙的地方,有三面“观众席”,这时也已经坐满了人。
由于氏族们的刻意为之,这次的擂台比拼已经被当成了今年大唐最隆重的文坛
盛事。
所以自然会有许多人想要近距离观看大唐最顶尖士子们的比拼。
长安城是大唐的政治中心,这里有关系有“路子”的人比比皆是,这也让国子监
内部的“观众席”座位变得非常抢手。
就连李熹也只得到了三个名额,父亲李全和吴大叔加上小武,就组成了李熹的
后援团。
当然,李熹的“亲友团”可不止他们三个人,任城王府的三兄妹,李治等人都是
已经来到了国子监中。
除了像李熹“亲友团”这样的有背景的王公贵族家的人,李世民把这次擂台比拼
最好的座位都留给了长安城里真正有学识学问的人。
所以,今日国子监的“观众席”上,能看到许多头发花白一身书生气的老者,这
些人,基本上都是长安或者长安附近有名的大学问者,甚至许多,以前还在前隋的
国子监进学过。
这些人在士子之中很有些影响力,这坐在前面的很多士子,都受过这些老者的
教导。
李熹猜测,恐怕这些人才是李世民真正想要请的“观众”,大“戏台子”已经准备
好,当然需要“专业”的观众!
比拼真正开始是要在巳时一刻,而李熹他们则是在辰时就已经在这里等好了。
李熹不停的抬头看着天,希望可以通过太阳的位置来判断一下时间,这个时代
没有手表,只能通过这种原始的方式来大体判断一下时间。
李熹心里已经骂了国子监这帮人半晌了,他很不明白自己这些人为什么要提前
一个时辰等在这里。
这也就算了,周围的士子一个个都像是入定了一样,没有一个有交头接耳行为
的人,这让李熹想要找个人说个话解解闷都没有办法。
他的腿都已经麻了好几次了,每次他都是通过“尿遁”的方式来舒缓一下难受的
双腿,周围的士子就数他去茅厕的次数最多。
眼见还没有开始的意思,李熹又是想要站起来去上个茅厕。
“李公子如此紧张,可是有些对不住你初试头名的成绩。”
李熹还没等站起来,就听旁边一个大约二十岁出头的士子说道。
这个说话的人位置紧挨着李熹,如果位置是按照成绩来排列的话,那么这个青
年士子的成绩应该也是很靠前的。
李熹刚刚坐下的时候就打算与他“交流”一番,只是这位士子从坐下开始就一直
在闭目养神,一点要说话的意思没有,有好几次李熹都以为他是睡着了。
“你认识我?”李熹好奇的问道,有个人说话,总比一个人闷着要好。
青年士子嘴角一翘,语气中略带敌意的说道:“当然认识,如此年纪就能参与
到这最后比拼中的人,想必除了那个‘有名’的郑王弟子李熹,就没有别人了。”
青年士子在说道“有名”的时候,明显加重了语气,李熹想要听不出他语气中的
不屑都很难,再加上他脸上那种鄙视把表情,李熹很想用自己的脚跟他亲密接触一下。
李熹在初试名单中排在第一个的位置上,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虽然官家并没有为士子们的成绩进行排名,但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首位都有
一种莫名的重视。
由于李熹前一阵的所作所为,长安的人都觉得他就是一个蠢笨的纨绔子弟,所
以当他的名字出现在第一位的时候,大家很自然的就把“功劳”归到了郑王李洪的头上。
市井之间,更是对郑王如此偏袒自己的弟子颇有微词,不仅帮助李熹做了一首
《春夜喜雨》,而且还“恬不知耻”的把他那个送礼都不会的弟子排在了举国关注的擂
台比拼首位!
更有甚者,还传说郑王已经年届八十,头脑已经糊涂了,这才会不顾脸面的想
要为他的笨弟子搏一个好前程。
反正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李熹能参与到最后的擂台比拼,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这位说话的青年士子,很显然就是“绝大多数人”中的一个,只是对方想要做出
头鸟的精神,李熹还是很欣赏的。
听出了对方话中的不屑,李熹自然也不会客气,“只是这位士子看起来就没有
什么特别之处,我却是不认识你。”。
“小生没有像李公子这样好的先生,自然是不如李公子这般‘有名’。”青年士子
淡笑着回道。
“这位不知名的士子,既然你看不上你现在的先生,不如就回去辞了你家先生
的课业,你能参加这最后的擂台比拼,想必也有一些本事,我家书房正好还缺一个
书童,我看你就很合适,你就来帮我铺铺纸,研研磨什么的,要是你表现好,我会
把你介绍给我家先生,让他收你做个记名弟子,也不是不可能。”李熹一副“很为你
着想”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