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乃国之大事,然主要参与者却是百姓。我大汉崇文尚武,曾经几时,我大汉男儿都以成为一名大汉军人为荣,然现在国难当头,却无人从军,何也?以某观之,此皆是朝廷之过也。先不说桓,灵二帝昏聩无能,就是桓,灵二帝之前亦是宦官与外戚轮流专权,天下百姓早就苦不堪言。直到桓灵二帝在位,不思改革图新,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横征暴敛。以致天下各地暴乱不断,已有百余年已。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又有多少百姓背井离。再加上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人们早就厌倦了战争。如今朝廷免费分地,并配发种子,这正是百姓之所求啊!几亩薄田,就能安定,而一旦安定,谁又想去参与战争?”
“真乃愚民也,他们的土地都是朝廷所发,如果此战朝廷战败,他们的土地谁又能保证?”
杨奉听到这样,很是气愤,这简直就是白眼狼嘛。
“百姓却不会管这些,他们要的只是安稳的生活。”
单福继续侃侃而谈。
“百姓不懂时势,他们只在意眼前。好不容易安定下来,谁又想再去从军?哪怕这安定只是暂时的。”
“那以先生所言,朝廷给流民分发土地,倒是错了。”
皇甫嵩皱眉到。
“倒也不是。”
“先生切莫再绕圈子,如先生有征兵之策,还请速速告知。某军人出身,说话比较直,还请先生见谅。”
“无妨,其实征兵之事易耳。某说过,百姓只想安定,哪怕只是暂时的安定。可谁如果想将这安定打破,百姓所爆发的反抗力量是惊人的。前有陈胜,吴广;亦有赤眉,绿林;近更是有黄巾之乱。某亦说过,百姓无远见。但如果让百姓知道此次朝廷战败的后果呢?”
“哈哈,大善!老夫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如老夫猜的不错,先生之意应该是安排人到百姓之中,传播此次诸侯作乱是要反对朝廷政令的消息。”
单福说到这里,皇甫嵩已明其意,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正是,我们只要让百姓知道,他们的利益是跟朝廷的安危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百姓知晓此理,征兵难之事定会迎刃而解。”
单福一语定音。
“好,既然这样,某这就与杨将军下去安排,末将告辞。”
既已知晓办法,董承恨不得立刻去办。
皇甫嵩亦知此事紧急,也不多留,杨奉董承二人告辞而去。
“先生真乃大才,轻描淡写便解决了朝廷燃眉之急,请受老夫一拜。”
说罢起身就要行拱手之礼,单福见状急忙上前紧握皇甫嵩双手。
“太尉大人此礼,在下实在受之不起,在下只不过是为朝廷略尽绵薄之力罢了,何德何能蒙受太尉大人亲睐。如太尉大人不弃,愿为太尉门下一书佐。”
“不可,这不是屈才吗?等征兵之事后,某定向陛下举荐先生。”
之后两人又畅谈国事,越聊越投机。随着话题的深入,就谈到了当下时局。
“如今天下诸侯起兵近百万以攻朝廷,先生可有良策?”
“某无名之辈,怎敢在太尉大人面前班门弄斧?”
“先生大才,又何必妄自菲薄?”
“既然太尉大人不以某学识浅薄,那某就斗胆一说。此次诸侯起兵近百万犯上,朝廷看似岌岌可危,但只要解决征兵之事,朝廷就能稳若泰山。因为诸侯虽然名义上联盟,然却是各怀鬼胎,势必不能长久。如某所料不差,只要朝廷再坚守一个多月,等到今年第一场大雪,诸侯定会退兵。”
“但这一个月也不好守啊。”
“哈哈,太尉何以如此悲观?朝廷坐拥天险,这就不必多说。而太尉可知,在此次诸侯联合兵犯朝廷之前,正在各地打生打死。这样仓促联合在一起,又怎会齐心协力?而朝廷却是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陛下更是御驾亲征。以某观之,此次诸侯起兵犯上,定然会虎头蛇尾。只要守住前几天,朝廷便会转危为安。所以某以为,我们现在就可以考虑此战之后,朝廷该如何发展了。”
皇甫嵩听完单福所说,也感觉很有道理,心也放下一半。
“既然先生如此说,当然是已经胸有成竹了。”
“只是一些愚见,太尉暂且一听。某认为…………”
单福叙说自己观点,虽然与贾诩所定方针稍有不同,但大致意思却是丝毫不差。
贾诩为刘协规划之时,皇甫嵩并不在场,此时听闻单福所说,顿时惊为天人。
“先生之才,不下管仲乐毅。老夫这就飞鸽传书陛下,好叫陛下知晓,朝廷又多一定国安邦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