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关宁军和建虏的关系有默契的一面不假,也有根本矛盾的一面,从建虏的角度来说,彻底收服关宁军,用关宁军作为先锋,才是打进中国的妙方——毕竟满洲人太少了,根本死不起人,所以要想夺取大明江山,就必须用海量的汉奸部队,而关宁军作为大明重点培养,战斗力相当强的部队,能在关内明军中起到连锁反应,这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所以关宁军的利益在于不冒险进攻建虏,并不代表建虏不会积极进攻关宁军。要知道,建虏的本质是土匪,而且是很穷的土匪。在土匪没有余粮的情况下,去抢地主,抢大户是天经地义的。于是,在建虏驱赶了蒙古林丹汗,重创了东江军并且使朝1鲜屈服了之后,马上再次进攻关宁军。目的同宁远那次一样,掠夺物资,也就是打劫。这次,关宁集团和老袁应付的办法还是查不多,重要人物都缩到宁远和山海关,其他地方就随他去了,投降也好,抵抗也好,逃跑也好,我都不理,反正建虏抢的差不多也就退了。(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东江军了,这个放在以后再说,这里单说关宁集团)除了一点意外之外,战争的基本进程都在关宁集团计算之中,一点意外当然是指锦州的赵率教了,他没投降也没跑,而且建虏也没把他怎么样。这个意外给了明廷一个提示,就是在建虏大举抢1劫的情况下,单单守住一座城堡,哪怕城堡里有点物资,并不是很难,并不是只有你袁崇焕才能守住的。更何况,锦州不是宁远,锦州是后修的,八成也是豆腐渣工程,而且位置比宁远要靠前的多。于是在,所谓“宁锦大捷”后,老袁被遣散回家了。
可以说这两次关宁集团炮制出来的大捷对明末形势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两次大捷之前,因为自己也穷的要死,所以蒙古的亲明部落对建虏还是有很强的进攻**的,每次攻击建虏他们也都报捷,不过明廷要看到首级后才给赏钱。但是这两次大捷,清楚的告诉了这些蒙古亲明派,就是你亲明也就是能得到一点赏钱,至于生死存亡这个最重要的层面,人家根本没把你当回事儿,根本没当你是自己人。你们的价值,也就是给关宁军修城堡争取一点时间罢了.
加上林丹汗战败的的影响,在生死存亡之际,许多蒙古部落纷纷转化立场,或者首鼠两端,或者直接站到满清一边.最直接的就是袁崇焕和满洲的议和,当然袁崇焕和满洲的议和不是袁崇焕个人的问题,也很大可能只是袁崇焕的个人策略,但是袁崇焕和满洲的议和对蒙古人的外交影响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明廷对外态度一向是毫不妥协的,土木堡之后,连皇帝被人家抓了明廷也没割地求和。对蒙、对日、对荷兰,明廷的字典中没有求和这一项)在袁崇焕和满洲的议和后,在关宁军龟缩不出,加上满洲人的压力之下蒙古亲明各部纷纷和建虏妥协,毕竟你大明可以和满洲虚与委蛇,蒙古部落显然也可以,这直接埋下了日后“已已之变”的祸根。
这次大捷的真相关宁集团并没有办法完全掩盖,因为一个是影响太大,另外一个就是关宁还是有不少被明朝作为沙子参合进来的外来户,比如满桂、比如赵率教。所以,在关宁集团报功后不久,天启皇帝还是了解了真相,了解了袁崇焕这个监军完全失职并且跟关宁军沆瀣一气的事实。在对关宁军投鼠忌器的情况下,天启皇帝也只能查处监军了事,而且为了不过分刺激到关宁集团,对袁崇焕也只是免职而已,没有进行审查之类的动作。为什么皇帝会顾忌关宁集团呢?我觉得事情是这样的:
其一、关宁军的军阀化,孙承宗任职期间,他并没有有效的控制住关宁军,而关宁军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下,享受的战争补贴已经大大的加强了他们的力量,加上后来他们扶植的袁崇焕,他们已经实际的半军阀化了,这也是为什么熊廷弼开始的时候提出辽人守辽,后来又推翻自己言论的原因,毕竟惹急眼了关宁军,人家坐视不理让满洲进关,还是直接投降满洲,都是明朝的滔天大祸,军阀化以后的关宁地方集团已经不是朝廷能够用以往那一套仅仅发饷银能够控制的了。
其二、山海关又在关宁军掌握之中,一旦他们学习李永芳之类的汉奸,全面投向建虏,那么后果的确不堪设想,看看后来建虏的入关就可以了解这个状况。
其三、东江军的成本也不小,虽然东江军敢于再艰苦条件下死拼建奴,可是毕竟东江军来自东北辽民的身份决定了明朝想用他们,就必须管这些逃难辽民的死活,这点让大明文官们相当不满,而且这个时候的东江军还没有能力独力面对建虏。但是,毫无疑问的,明廷是打算扶植东江军以牵制关宁军的,天启七年,朝廷就曾打算让东江军移镇盖州,只不过顾虑东江军也逐渐军阀化话说大明朝对军人军饷偷工减料这一套,决定了时间稍微长点,将领基本都会军阀化才搁置了提案。但是在袁崇焕二次上台前,东江军是在壮大之中的,明廷的态度也是有限的支持的。
所以,在撤掉了袁崇焕后,明廷开始转移注意力到东江方面,并且压制关宁集团,怎么压制呢,慢慢的减他们的饷,慢火煮青蛙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关宁集团是没什么办法的,因为他们不在走头无路的时候是不可能直接投靠建虏的,建虏不过蛮族而已(他们也的确自称manzu),投靠了他们只不过是保命而已,生活水平会大幅下降,人身安全也不会得到保障(看看第一汉奸李永芳,野猪皮也是说打就打啊)。自立那更不可能了,关宁军离开了朝廷的大量军饷,根本算不得什么强军,军队荣誉也一样,地理上是被明、蒙古、建虏三面包围,还有一面是渤海,一样要面对东江和山东的水军。所以,关宁集团当时的选择不多,最好的选择还是维持现状。可以预计的是,如果这个过程顺利的话,也许2年后东江可以立镇,然后天启就会回收山海关的控制权,关宁集团最终会被打回原形。
不得不说关宁集团的运气相当不错,天启在关宁攻略开始不久就死了,继位的崇祯刚刚17岁而已(按国人的习惯,这还应该是虚岁),一个16岁的孩子,现在的话,刚刚上高中而已,你能够想象他一上台就能明白朝廷以至天下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么?所以,他上台后的政策基本是被东林党牵着走的,而执行天启关宁攻略的阉党马上就遭到了东林的全面打击,原有的既行政策当然搁置甚至作废了。朝廷一时间一片混乱,关宁集团马上嗅到了机会,浑水摸鱼的机会到了。于是,他们策划了一场兵变,兵变的规模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说他不大是因为他们只不过在自己的地盘上闹,片甲未出关宁之地,也没有要造反之类的口号;说他不小则是因为这个过程当中逼死了了朝廷派的毕自言,也就是文臣监军。我理解这次兵变关宁集团的目的也就是要一个维护他们利益的代言人而已。结果,袁崇焕就顺势再起了。
当然了,袁崇焕作为关宁集团指定的唯一代言人,也是有自己的本事的,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口才了。史料上形容他是“好大言”,嗯,就是很能吹,在他跟关宁集团搭上线之前,他曾经跑到兵部,说“给我足够的兵马粮草器械,我一个人就能守住山海关”,合着“兵马”里不包括人?他要的是机械化部队?嗯,了不得。还有在宁远之战,他考耀自己的红衣大炮“一炮之下糜烂数十里”,核武器的原始创意?当然了,这口才放到现在,至少也能在营销公司混个市场经理啥的。这一下复起,口才派上用场了,皇帝召见,兰台奏对。于是,一个50岁的欧吉桑开始忽悠16岁的纯情少年了,5年平辽,直接就立下军令状了,小崇祯一核计,这袁崇焕不错啊,领导(东林党)说他好(那是,老袁有钱啊,有钱还到处送能不好么),群众(关宁集团)也说他好,又有勇(敢许诺)又有谋(老袁的策略说起来也一套一套的,“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完全符合关宁军的利益”),而如果崇祯不用他,就只能用天启的老师孙承宗了,而崇祯对和天启有关的人,都有一种基于叛逆心理的反感.就他了。
于是,小崇祯就把家当都交给老袁了(好象保险经纪人哦)。蓟辽总督还监管登州和天津卫,这官儿,可大了。当官发财么,所以老袁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要钱,要多少呢,一年600万两白银。这个600万是多少呢?大明建国之时一年收入200多万两,万历比较会赚钱,所以他那个时候一年能入帐300多万两,明末财政收入还不到200万两。而老袁这一开口就是一年600万,他敢要,还真有敢给的,都没讨价还价,小崇祯就象被传销洗脑了似的,直接答应了。而且第一年的他砸锅卖铁给送去了。这下老袁了不得了,关宁集团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而且效果比想象中还要好,对老袁崇拜死了,估计直接就给他配股了,由CEO兼形象代言人直接变股东了。但是除了饷银,关宁集团心里还是有根刺,这根刺就是东江军和毛文龙。
毛文龙何许人也?毛文龙,字振南,杭州人。但是他却跑到辽东当了一个外来户,振北去了。天启元年,毛文龙率200余人迂回敌后奇袭镇江,自此在建虏背后创立了东江镇,开辟了第二战线。建虏但有动作,文龙必袭扰其后,这可不是什么敌后武攻队,他的意义应该和诺曼底相近,建虏在有东江之后,只能面临3面甚至4面作战的局面(毛文龙副将陈继盛在宽甸也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建虏在宁远、宁锦为啥没做攻城的打算,就是因为他4面作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围城或者攻城。毛文龙可称游击作战的鼻祖,建虏往往前脚刚走,后面老毛就出现了。建虏领袖野猪皮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对这种治安战无可奈何实际上老美对阿富汗的治安战也没什么好办法,说“文龙在,恐家中妇孺不宁”。除了袭扰战,老毛还擅长恐怖主义作战,没事投个毒,发发传单,刺杀建虏族人无所不用,对于建虏来说是个相当难缠的对手。根本就是狮子捕鼠,有力使不出,天启一度想要让毛文龙移镇至盖州,毛文龙当时已经收复盖州并攻取海州(现在的海城),以辽南为基地进攻建虏。
这样一个人,在关宁集团眼中那是相当的碍眼啊,为何碍眼?毛文龙是外来户,不受关宁集团的节制,也根本不买关宁集团的帐,功劳也不分给关宁集团。东江在,辽东就不止关宁集团一个声音,关宁集团要议和,毛文龙却偷袭建虏;关宁集团报捷不带首级,毛文龙没事就送首级给后方;关宁集团拿着600万一年不干活,毛文龙拿着一年100万(还给不全)跟建虏玩命。这关宁集团看着毛文龙能顺眼么,肯定是有你没我啊。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主子有事,代言人当然得出马了。老袁回到山海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断掉东江军的补给,钱、粮全断,令天津卫,登州“片帆不得出海”,直中毛文龙要害,毛文龙说“云是拦喉一刀,不得不苦”,能不苦么,谁挨饿还能挺乐呵啊。断了补给不是目的,他袁崇焕能断一时,却不可能瞒着朝廷一直到饿死毛文龙。在朝廷得到毛文龙奏报后,随即令袁崇焕检讨这个问题,袁崇焕以此要毛文龙面谈。毛文龙大概不会想到袁崇焕直接要杀他,他可能以为只要低下头,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毫无防范就过去了,为袁所杀。这里不得不提,袁贼好象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冤杀毛文龙似的,他还弄个12大罪。。。直接逼着朝廷给他背书.
杀了毛文龙,袁崇焕向朝廷摊牌了,吓的小崇祯差点没背过去“帝骤闻,意殊骇”,为啥?毛文龙那可以一品武将,还挂了不少衔还赐了尚方宝剑,就算崇祯要杀他也得先下狱,然后审明白了才能推出去砍了。象袁崇焕这样根本就是谋杀,杀一品大员如杀一狗,了不起呢。但是崇祯也没采取啥行动,是啊,你能采取啥行动啊,钱也给完了,东江也在人手了,山海关也还在人手。根本没有任何可以限制关宁集团的办法了,只要关宁集团不直接判变,,短时间内,没有强兵在手的明廷也没有任何办法了。朝廷威信就此一落千丈.
自此,明廷文臣武将之间、各级将领之间再也没有信任可言,一直到南明时代,明军也没有什么战术、战略上的配合,在战场上就是各行其是,朝廷旨意也就起个参考作用,我认为,明亡始于此。试想,就算是现代,一个分公司经理直接开除了另一个分公司的总部派遣的经理,总部却没有任何补救措施,而任其发展,那么总部对各分公司还有控制力可言么?整个团体还有行政秩序可言么。
362辽东复杂的关系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