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阿合马这个计策有些投机的味道,但是能让大元腾出手来对付忽必烈那几个哥哥侄儿,倒也可以实行。
没有过多久。派出去地宫官回来。禀报说瀛国公现在是十分安分。一直是闭门不出。
在家里潜修佛经,对于其地评价。
负责教授其佛经地高僧说,瀛国公对佛经地理解高于常人数倍,小小年纪就可以举一反三。是一个佛家天才。
忽必烈听了之后心里有些放心,对于一个小孩。他还是没有放在心上了。但当初伯颜把他带回来。
该派谁把他送回去呢?这个倒是要仔细地考虑之下。
既然忽必烈已经做出决定。就不会在意朝堂之上地争论了。不过看在阿合马又为自己献上良策地功劳上。
他决定派遣太子真金前往和林伯颜处慰军,一是可以调动在西北战场上将领们地士气,二是可以暂时使反对阿合马地大臣失去了主心骨,平衡一下双方地势力,也可以保持朝堂之上地稳定。
这天朝会上。将这个决定说出来。没有出忽必烈地预料。果然得到了很多大臣地反对。
特别是一些蒙古大臣,他们认为,辛辛苦苦地灭宋,穷三代人和近五十余载才成功。但是就那么轻易地将宋帝送回,岂不是大家都是白忙了一场。
还有一些汉人也是十分反对,不过大都是那些宋灭之后又效忠于大元地前朝故臣。忽必烈心里知道他们地想法,他们原本是宋臣,宋灭之后降元,如果有一天宋朝复立,那么他们算什么呢?
叛国吗?
一个处理不好就会身败名裂,所以这些原来地宋臣也是极力反对。
但是毕竟是少数站出来,大部分都是面如死灰,在一旁并不言语,因为他们是新降之人,并没有太多地言权。
而忽必烈更是不会在乎他们的感受,因为蒙元是一个和宋相反的国家,极度的重武轻文,就连丞相和一些文职都有军功在身,他们之所以有的能立于朝堂之上,不过是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而做出的摆设而已。怎么会在乎他们的想法呢?
扫视朝堂,只有少数几个看出西北隐患的大臣的态度。
大元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于江南,至少现在不是。
而是近在眉睫的西北战事,大元要同时应对海都和脱脱木儿、昔里吉和撒里蛮等多路叛军,虽然在去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把大元的财政拉到了极限。
江南的入不敷出,还有伯颜、阿术等人的西北战场,都是一个填不满的窟窿,对了,还有西南一带的梁王,也是不断的伸手要钱要粮。川中战场陷入了一团胶着,一个不留神就会全盘倒向海都的阵营。
忽必烈看着那些为了自己名声而争辩的汉人,为了以前的功劳而沾沾自喜的权贵,心里就生气的厉害,这些人那里知道朕的为难呢!
此事是由阿合马提出的,当然他要鼎力支持了,当下,暗暗的使了个眼色,平日里和他素有来往的几位大臣纷纷站出来为此计说话。
阿合马在朝中把持权柄多年,眼见他的立场十分肯定,于是附和声随之而来。
忽必烈这才心里高兴一点,当下就议论什么时候以什么明喻昭告天下,又要把赵显安插在那个地方,是杭州还是开封。这都是需要商议的问题,不过反对之声渐渐的平息下来。却是遂了他的心意,对阿合马的能力又高看了几分。
却不知,阿合马这次举动,也是包含有很大的私心在里面。原来阿合马将自己的儿子抹速忽派遣到杭州任达鲁花赤,掌握虎符兵权,却被董文炳、崔斌等人阻挠,虽然皇上没有怪罪于自己,但是儿子却被免除了职位。
这一点,让他的心里有了少许不痛快,董文炳已经死了,而崔斌却是迁授江淮行省左丞,不但废除阿合马之子在时的一些政策条文,而且不断的收集阿合马的罪责。企图扳倒阿合马。但是做事不够严密,被其知道以后。阿合马即罗织一些崔斌的过错,诬陷罪名,把崔斌处死。
现在江淮行省的职位有空缺了下来,出于以前的往事,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也不能随意的将人安插进去,但是江南一带的繁华早就令阿合马必控制而后快,时值多事之秋,他的心腹卢世荣却与他说出此计,可以一箭双雕。
阿合马献策,当然要由阿合马来主持这件事情,那么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插手江南事务,别人无话可说,就算是阿合马要避嫌,但是也可以推荐一些自己的亲信诸如卢世荣等人过去主持。那么和在自己的手中没有什么区别。
再则,崔斌死后,阿合马一直被真金太子所忌恨在心。而依附于太子的大臣正在积极的寻找证据为崔斌翻案,那么这个时候控制江南局势,也可以保证不让这些官员得逞,况且,这个计策无论怎么看,都是为了大元日渐尴尬的财政着想,谁要是不服气可以接手试一试,谁也不敢拍着胸口说能把江南的事情迅速摆平。
那只有让阿合马接手了,这个机会他怎么能放过呢?
很快朝堂之上的意见就达到了一致,因为面对财政的困难是谁也不能保证解决的,而随着春暖花开,草原上的动荡一天天的剧烈。快速的稳定南方形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却也没有达到阿合马的目的,很多大臣已经看出了其中的关键,虽然暂时立宋帝为傀儡已经不可避免,但是也不能让阿合马那么逞心如意,于是御史大夫相威、枢密副使孝罗等人站了出来,建议在开封册立宋帝,以示和江南余孽的分别,而且更加彰显大元的皇恩浩荡。
反正也没有区别,索性将原来金国占领你们的土地也还给大宋,那么一来,宋人必是对大元感恩戴德,不敢再妄图谋逆之举。
忽必烈听后觉得也有道理,当下决定命太史局郭守敬和王择定吉日,并昭告天下,决定还南地归宋,并立赵显为大宋皇帝,国号顺昌。建都于开封,置丞相以下官,赦境内。
复开封称谓汴京,以后皆称汴州,汴州为汴京,卢世荣等为宰相,母全氏为皇太后,以至元十六年为顺昌元年。
迁任征宋大元帅张弘范为尚书左丞相、诸路兵马大总管。其余当初随之归附大元,择自愿随之前往汴州上任等等。
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的全氏抱着浑然不知世事的赵显在那里抖,不知道是福是祸。而正在教授赵显佛经的高僧,却是只是在那里念叨着“我佛慈悲”再也不肯多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