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之路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西迁之路

  乾隆皇帝卧在御榻冥思苦想:

  平叛了新疆的葛尔丹,

  沙皇依然窥视着新疆。

  伊犁、阿勒泰、塔城的风沙,

  让朕整日忧心忡忡。

  为了让大清的边疆从此安宁,

  我要派大将镇守天山南北的要冲。

  新疆土地广阔、兵员空虚,

  仅凭满族的将领难以抵御,

  沙皇的入侵却步步紧逼,

  当地的叛乱此起彼伏。

  民族分裂势力已日益猖狂,

  破坏大清的统一不肯停息。

  必须从内地调兵,

  以解新疆的燃眉之急。

  必须灭掉沙皇嚣张的气焰,

  展现朕的雷霆伟力。

  英明的乾隆皇帝他忽然忆起,

  锡伯族骁勇善战、能骑善射的精英,

  忠于大清国的民族部落首领。

  曾经驰骋欧亚大陆,

  令敌人闻风丧胆成的吉思汗的铁骑,

  有着无数锡伯族的官兵。

  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还会种田打渠,

  打起仗来也非常的勇猛、顽强。

  不像满族只会种田不会打渠,

  不像哈萨克族只会打猎不会农耕。

  想到这里乾隆皇帝兴奋的坐起

  大声喊道:“

  传朕的旨意,

  叫盛京将军舍图调集锡伯的勇士们,

  到新疆防御凶狠的仇敌。

  扫平贪婪的沙皇对我大清的侵袭,

  建设巩固大清辽阔的北疆!”

  锡伯族人带着坚守的信念,

  不畏艰难困苦风风雨雨。

  西迁的队伍由盛京太平寺出发,

  带了三千头牛与两千匹马,

  带上亲人们无尽的牵挂。

  挥别了骨肉与亲朋再无一句话,

  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

  途中经过一望无际的蒙古大漠,

  白天常常刮起遮天蔽日的风沙。

  风沙刮过碎石迎面打来,

  天昏地暗只能把头低下。

  在荒无人烟的浩瀚戈壁上,

  水源难觅、酷热难挡。

  锡伯族的军民们挥汗如雨,

  人畜的饮水成了大难题。

  自然险阻和无数的遭遇,

  难不倒锡伯族的男男女女。

  正当干渴难熬的时候,

  在大漠的深处掘到了清泉,

  锡伯族的信众们俯身下拜,

  感谢上天赐予“锡伯吉尔孟”的吉祥之地。

  转眼夏季过去了,

  来到了秋季,

  树枝上的落叶缤纷飘去。

  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

  乌云裹着冰雹‘乒乒乓乓’地落下。

  人们无处躲藏,无处逃避,

  牲畜的嘶鸣呼天唤地。

  寒冷的空气悄悄到来,

  漫天的白雪洁白晶莹。

  脚下积雪发出沙沙的声响,

  一觉醒来牲畜的背上布满白霜。

  呼出的雾气瞬间凝结,

  天气骤寒人们常常冻僵。

  人们揉搓着手指跺着双脚,

  想念篝火的温暖出现在身旁。

  西迁的队伍在乌里雅苏台过冬,

  牲畜由于长途赶路疲惫瘦羸。

  倒毙的牛马与日剧增,

  春前的瘟疫损失惨重。

  圣明的乾隆皇帝接到奏折,

  不禁担忧心绪不宁。

  他传旨蒙古部族借给锡伯族马匹、骆驼,

  帮助渡过危机的时刻。

  英勇的锡伯族军民继续前行,

  从乌里苏台行至科布多。

  天气突然变得暴热,

  阿勒泰山的积雪逐渐消融,

  河水陡涨、洪水泛滥。

  锡伯军民只好改变原有的行程,

  绕过科奇山寻路穿行。

  一连好几日困苦不堪的生活,

  只有采摘野菜充饥勉强活着。

  英勇的锡伯军民,

  为了纪念这艰苦的时刻。

  每年春天采摘,

  一种叫“乌珠墨尔”的野菜生活,

  浩荡的队伍横渡流向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

  砍伐树木,架设浮桥,

  在后来被称作“锡伯渡口”的地方过河。

  大队人马来到新疆,

  来到布克塞尔、察罕俄博地区的老风口。

  疯狂的大风把牛车、马车掀翻,

  飞沙走石迎面打来睁不开眼。

  人们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拼命手拉着手挣扎着向前。

  到达额敏在山脚下歇息,

  留下了“锡伯图”美丽的名字。

  西迁的队伍继续前行,

  穿越塔尔巴哈台巴尔鲁克山。

  越过阿拉山口、博尔塔拉陡峭的山巅,

  架设七十二道桥梁通过果子沟的天险。

  多么令人惊叹,

  经历如此千难万险。

  无数的牛马迎风倒毙,

  但西迁的大军人口却不曾减。

  一年零四个月的西迁,

  人口不曾削减,

  有350名婴儿在途中来到人间,

  还有405人情愿一路陪伴。

  到达伊犁人数达到5000人,

  原定的三年行程缩短了一半。

  吃苦耐劳的锡伯族人,

  完成了史诗一样的波澜壮阔的画卷。

  虽然路途漫长、充满艰险,

  但坚强的意志定能胜天。

  锡伯族来到伊犁河的南岸边,

  此时的伊犁地区荒凉无限,

  只有一年四季的风沙与飞烟,

  在天空中飞舞与盘旋。

  无论日子过的多么艰难,

  饥饿时也不舍得将种子吃掉。

  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

  面对艰辛面容却带着微笑。

  沿着绰霍尔旧渠修建了城堡,

  戍边日夜辛勤捕盗、追逃。

  防止越界放牧和开垦,

  建成了十八所边防哨。

  每年春秋两个季节,

  巡逻几千里的边境线。

  从锡伯营房出发,

  从伊犁河直达巴尔哈什湖岸,

  从哈萨克游牧区到伊塞克湖的岸边,

  从北疆塔城到南疆喀什轮换。

  面对沙皇对新疆的侵袭,

  他们果敢坚毅、无所畏惧。

  面对沙皇的威胁和利诱,

  他们有着浩荡的英雄正气。

  整整经过三十八年的戍边,

  锡伯族人口增至八千。

  八千人的后勤供应,

  让锡伯族人进退两难。

  锡伯族人聚集在大帐里,

  众说纷纭议论纷纷:

  一派认为朝廷的口头许诺,

  戍边60年可以返回东北老家团聚,

  既然归期已经不远,

  何苦再费千辛万苦开挖此渠。

  反对派的头领公开讥笑图伯特:“

  如果你挖成此渠,

  我就笑死在炕头上。”

  图伯特拔出佩剑高高的举起,

  对着桌案劈了下去。

  “咔嚓”一声桌案碎成两断,

  图伯特大声说道:“

  谁要是反对开挖此渠,

  就是我今生的仇敌。

  他的下场就和桌案一样,

  永远也得不到祖先的原谅。”

  图伯特抬脚走出大帐,

  双手扬起迎着升起的太阳。

  “我图伯特恳请祖先的明示,

  您的子孙在新疆盟誓,

  开挖察布查尔大渠,

  锡伯族人将世世代代在此安居,

  永镇北国的边疆直到万世。”

  图伯特总管高瞻远瞩、力排众议,

  选派四百劳力分成两班轮流苦干。

  工程开工后并不顺利,

  想让伊犁河水上岸真的很难。

  图伯特不知究竟下手在哪里,

  但他不愿轻易的放弃。

  正在他犯愁苦恼的时候,

  他看见一头牛沿着河岸走。

  他眼睛一亮受到了启发,

  沿着耕牛走过的路线马上开挖。

  结果一举成功,

  伊犁顺流直下。

  嘲笑他的反对派首领,

  沉默地注视着河水一言不发。

  灰溜溜地走回大帐,

  再不敢把嘲笑说给大家。

  整整过去了七年,

  挖成了长200余里的“察布查尔大渠”,

  灌溉了上万亩的良田。

  在边疆辽阔的原野上,

  在伊犁河的两岸边,

  造出了星罗棋布的肥沃田园。

  往日荒凉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粮仓”,

  牛马放牧在山脚下的草场,

  远方白雪皑皑的乌孙山,

  见证了锡伯族人胸怀的伟岸。

  滚滚西去的河水,

  波涛汹涌一往无前。

  谁让伊犁和从此驯服,

  是英雄的锡伯族人不畏艰难。

  捍卫统一建设美丽的边疆,

  后代铭记你们不朽的功勋。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

  锡伯族人怀念西迁的亲人。

  他们把这一天称为“杜音拜专扎坤”,

  欢聚一起,共进野餐,

  表演歌舞,纪念英雄的祖先……

  创作于二零一零年六月三日至六月五日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