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亭光带领骑军班师回朝,赵孝锡亲率大宋文武百官,出城五里迎接。.这待遇,对于军伍一生的张亭光而言,也是他毕生值得自豪的荣誉。
想着当年差点被问罪下狱的往事,看着如今贵为皇帝的赵孝锡。这位统兵多年的骑兵统领,也忍不住热泪盈眶。若没这位皇帝,那有今日的他呢?
在山呼的万岁声中,赵孝锡命人宣读了旨意,张亭光因开拓彊土有功,并正式赐封为定边侯。这意味着,他是自乔峰之后,第二个皇帝亲封的侯爷。
有了这个爵位,张亭光便能在京城开府。只要他能一直享受君恩,那么他的家族,也将跟杨家一样,成为大宋一个新的武勋世家,这也算一步登天。
跪领谢恩的张亭光,将大辽玉玺还有契丹战旗,一并交到赵孝锡手上之时。围观的百姓,也显得跟过年节一样兴奋。毕竟,这是大宋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大胜啊!
将玉玺跟战旗,交给身边的太监保管,赵孝锡便道:“亭光,朕先前交待的事情,你可准备好了?如果准备好了,便让那些为国尽忠的将士,首先入城吧!”
末将领旨!
说着话,张亭光很快将,走到队伍中间的一群,需要士兵搀扶的伤残士兵。当着围观人群的面,让他们享受得见对颜,享受第一个入城的隆重待遇。
望着这些激动的泪流满面的伤残士兵。赵孝锡显得异常认真的道:“众将士,对于你们的付出,朕跟大宋的百姓都会记着。此次首入城。也是你们应得的荣誉。
朕早年便说过,不能让我们的为国贡献将士流血又流泪。朕在此郑重承诺,只要你们活着一天,朕便会交待专人,膳养你们一天。那怕你们回归故里,相应的抚恤一样不少。”
尽管早就知道,他们此次负伤。不用跟以前的伤残老兵那样,最终落的无人管理的下场。可眼下听到赵孝锡亲口承诺这些。伤兵们自然感激涕零。
随着赵孝锡做出的承诺,同样令百姓也看到,这位新皇上任之后。对于武事的提倡,似乎比历朝都要高调许多。这重文抑武的传统。到赵孝锡手里似乎被打破。
谁都清楚,随着今天赵孝锡的话传出去,大宋的将士未来作战,必将勇往直前。好男不当兵的话,或许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尘埃中。
如今改变军制的宋军,尽管人数精减了不少。可相应的待遇,跟相应的训练都提升了许多。一些贫寒百姓家的子弟,想出人头地,从军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伴随着赵孝锡亲自走路。带着这些伤残荣归的将士进城,那山呼的万岁之声便没断过。最近这段时间,大宋也因为大胜辽国的事情。可谓陷入一片欢腾的气氛之中。
就算有所准备的西夏跟吐蕃,面对这场大宋举国欢腾的大胜,也觉得非常意外跟震惊。相比西夏显得长松一口气,觉得他们最终站对了队伍。
吐蕃方面,则真心觉得雪上加霜。面对大理跟大宋边军,越发高涨的士气。他们的士气则越发的低迷。很多人都觉得,中原又出现一个诸番敬服的大唐王朝了。
吞并了大辽的大宋。如今实力无疑最为强大。如果他们再有军事动作,目标在吐蕃国君臣看来,除了他们根本没有第二个。西夏同样心有忐忑,不知赵孝锡会如何对待他们。
西夏能建国,更多也是占据了水美莫肥的河西平原。对于这块宝地,只怕大宋也不可能拱手让人。如果大宋来袭,他们又应该做何选择呢?
总之,在赵孝锡大宴群臣跟有功将领,犒赏众军将士的时候。这些番邦诸国的皇帝,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就连勉强保留下来的高丽,同样觉得胆战心惊。
原本还觉得,欠的银子能拖便拖。现在看起来,想让大宋找不到吞并他们的借口,这笔赔偿银还是尽早偿还。可怎么尽早偿还呢?
为了保证国统,高丽的皇帝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提高税赋。实在不行,就是找一些国内的肥羊,做出抄家灭族的事情,尽快筹备这笔银子还债。
却不知道,这种事情正是赵孝锡希望看到的。假以时日,这个高丽王朝,不用大宋派兵都会自动灭亡。等高丽王朝覆灭,大宋再顺势平乱将其吞下。
在很多人觉得,士气正旺的大宋,应该会再次兴兵。攻打前番拉拢大辽,意图抗拒大宋的吐蕃时。赵孝锡却下旨,撤回布置在吐蕃边境的部队。
这样的举动,别说大宋的百姓看不明白,那怕吐蕃的百姓同样看不明白。可赵孝锡根本没想过,需要他们想明白,撤军更多也是出于国内建设考虑。
此次征辽之战胜利,大宋自然民心凝聚,军心民心都高涨。可赵孝锡清楚,好战必亡的道理。眼下朝廷更多的,还是要整顿民生,恢复战区的破烂不堪的局面。
管理这么大一个国家,跟管理琼州还有琉球不同。存在于大宋的南北贫富差距,让赵孝锡同样清楚,北方之所以贫穷,更多也是饱受战乱与威胁。
那怕大宋立都北方,除了皇城周边诸城,百姓的日子好过一些。其它边境地区的百姓,生活过的可谓苦不堪言。不治理一下,何谈明君二字呢?
大辽灭了,那位未来金朝的开国皇帝被砍了。压抑在赵孝锡心头,那担心的亡国之祸,也算告一段落。现在他要做的,便是带领大宋走向富兴强盛。
大批边军转变成屯边军,参与训练的同时,也开始建设边彊。针对这些边军将士驻守边关,赵孝锡同样给予大力的资金扶持,迁居关内百姓赴边开垦。
与此同时,赵孝锡的民族融合政策,也开始在大宋管辖下的彊域中展开。在琉球跟琼州推广的汉语拼音,随着一批批书生,开始陆续开赴边境教书育人。
为了让这些年青书生,甘愿远赴边陲传授大宋文化,赵孝锡特意制定。类似后世,支边教学的奖励措施。这种奖励,将体现在他们将来考取功名时。
如果同样中到进士榜,参加过支边育人的书生,将优先安排官职上任。这便意味着,将来想在朝廷开科取仕中占的先机,参加这种至少两年一次的支边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赵孝锡渐渐减少独尊儒家的观念,在皇城另开一家工学院。原来的天子书院,赵孝锡反倒不怎么看重,更多器重这个新开的工学院。
在赵孝锡看来,大宋会八股文的书生太多。而能工巧匠,懂得发明创造的人太少。这种观念必须转变过来,让大宋百姓真正享受到,文化创造带给生活的改变。
面对不断进言的文官御史,赵孝锡根本不与他们争议。将他们带到,迁移到皇城郊区的火器工坊里。让这些文官御史,看一看什么叫科技的力量。
望着这些震天般炮声,还有水力机车的力量,这些之乎者也的文臣书生。也第一次觉得,他们除了明礼识体之外,学的东西里根本没有这些。
当儒家文化遇上先进科技,他们也知道,这位皇帝以这种方式告诉他们。从今往后,大宋将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死读书,读死书的文弱书生,便是不那么吃香了。
对于一些读不起书的寒门子弟而言,进入各府城开设的工学部学习,同样是个改变人生的机会。最不济,他们从工学部毕业,也能拿到一份不比当官差的薪水。
那怕普通的百姓,也开始发现他们身边,不断改变的一些东西。那些府城的官道,现在全部铺上坚硬的水泥路,开始有专门的大马车接送行客来往各地。
城里店铺中的东西,也一样比一样新鲜,很多都是他们从未看到过的。而大量制作出来的棉布,让百姓觉得给家人置办一身衣服,似乎没以前那样贵。
只要愿意干活的百姓,前往府城都能找到工作。不管工钱多少,干上一段时间,都能给家里带回些粮食跟银子补贴家用。这种日子开始变好,百姓都是亲身有体会的。
真正变化迅速的,则是大宋的沿海各城。随着一座座码头,还有码头旁边的港口城市建立。以前靠海吃饭的渔民,发现他们烂大街的渔货,也比以前值钱了。
每天到港口收货的商人,通过海运冰冻的方式,将这些食材不断送到内陆之地。商人赚到钱的同时,内陆的百姓也尝到海鲜的味道,渔民自然受利不少。
除了投入重金,改善大宋各府城官道路况。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赵孝锡自然清楚。这种水泥工艺已经成熟,只要多开几个水泥厂,便能供应全国各地修路所需。
至于修路所需要的石料人工,由各府城召集青壮修建,朝廷补贴一部分银子。这路自然很快便修通,官府落了好处的同时,各地的百姓同样得了好处。
面对这种各城大修路的局面,先前大臣们还觉得,这有点劳民伤财。可随着路修通,他们才真正发现,路通便商通,各城的商税也比以前增加了几倍。
望着这种有点意想不到的局面,大臣们也开始学聪明。只要赵孝锡力主推行的政策,不再向以前那样阻挠。因为下场,大多都是过段时间被打脸!(未完待续)r
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皇新气象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