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获之继续说道:“要想守住到手的地盘,我们必须准备足够多的粮食。还有就是要在自己的地盘上建一个军工厂,至少要能自己生产各型弹药,要是武器受制于人的话,军队根本不可能打胜仗,也就谈不上占地盘守地盘了。除了物资还有就是人口,没有人地盘也就没用了。我们要先准备,在占下地盘后,要马上向该地区移民。”
李获之停了停说道:“当然,我们的移民先期主要是我们军队的家属,先移民家属有几大好处。1.是可以把广大官兵,和我们的利益牢牢绑在一起。2.广大官兵的家属能得到妥善的安排照顾,对我军的士气和战斗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3.军人家属能在广大官兵的带领下,和我们抱成团共同进退,不用担心移民去了会造成地方不稳定。”
“嗯,我儿分析得极是。”李弥不住点头称是道:“我看这样,汪师长你居中调度物质,参谋长吴啸亚具体招兵训练,我看光用新兵肯定不行,我建议新编成军队,每班的正副班长全部在老部队上过战场的老兵中筛选。技术兵种,如炮兵,通讯,和工兵等老兵比例不得低于5成。军官也从老部队选,选上后都提级任用,排升连,连升营,以此类推。大家一定要注意了,所选的老兵一定要上过战场表现英勇,服从命令,家世清白。兵痞和有劣迹的都不能要,大家要记住这只部队将是我们以后安生立命之本,马虎不得。”
“是,保证完成任务。”汪波和吴啸亚同时向李弥立正敬礼道。
李获之听完父亲的安排后补充道:“至于武器我建议要全部美械装备。这有几个好处,一是和我们第八军的装备一样,初期方便补给。二是美械比日军装备火力强大得多,打日军胜算就大。至于粮食,我看只有去国内花钱买。现在战争时期,粮食是很金贵的。要想获得大量粮食不容易啊。父亲,以孩儿之见,要想获得大量的粮食买不是办法,不光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关键是粮食都在地主和奸商手中,你就是用钱去买,他们肯定不买,他们可是要留着粮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我看最好的办法是抢,但我们不能明面去抢。我们可以让我们的部队扮成土匪,专门去抢为富不仁的大地主和吃人不吐骨头的奸商。先抢怕他们,抢怕他们后,他们就会找我们去剿匪。到时又可以敲诈他们一笔。这样我们建军的军费也就有了。”
“好”在座的各位都不由得叫好啊。“贤侄此法真是神来之笔啊,及打击了哪些为富不仁的坏蛋,还解决了我们军费的难题,高啊,实在是高啊,军长有此佳儿,真是可喜可贺啊!”副师长王伯勋手挑大拇指道。
“是啊可喜可贺啊!”大家都复合道。李弥面带笑容的说道:“同喜同喜啊!”
接下来就是军工厂的建设。这可难到了大家,虽然云南在抗战时期,建设了一大批的军工厂。抗战时期,像中央垒允飞机制造厂,内迁到云南或在云南创办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军事工厂还有很多,如:创办于1936年的原国民政府南京军用光学器材厂,于1939年1月从重庆迁至昆明,改称军用光学器材厂,即第二十二兵工厂,主要生产军用双筒望远镜、迫击炮等军用品。
1939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在昆明成立第五十一兵工厂,主要生产捷式和苏式轻重机枪,从欧美等国进口各种机器设备1000余台,并聘请德国专家做顾问。
1942年1月,第二十二兵工厂和第五十一兵工厂合并,改称第五十三兵工厂,占地面积4830亩,拥有进口机器设备近千台,员工及士兵2400余人,是云南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抗战期间,累计生产轻机枪15000余挺、望远镜13000余架,并为中国远征军修理了近千门火炮、27000余支机步枪等。
1939年迁入昆明的还有中央电工器材厂(昆明电缆厂、昆明电机厂、云南变压器厂的前身),在国内首次生产出军用通讯电缆,无线电器材厂和电工器材厂也分别生产出军用无线电报话机和电话机等。1945年1月,第二十三兵工厂黄磷研制成功后,奉令在昆明设分厂(化学战剂厂),产量每月7吨,用于生产燃烧烟幕剂。
1942年10月,在宜良县西华乡木希村建第五十二兵工厂,计划生产士乃德105山炮,后改为生产手榴弹、破坏剪、药包等军用品。1938年8月,为保障军工生产及主要工矿企业用电,创建了资源委员会昆湖电厂。北伐时由广东省主席陈济棠筹办的第一飞机制造厂,于1940年从广东韶关迁到昆明,选址在昆明西郊眠山后昭宗村。投产后试制成功“复兴”号双翼轻型飞机20架,1942年开始进行美式AT—6单翼高级教练机及苏式E—15双翼战斗机的试制工作。
1944年开始,该厂还先后生产制成“蜂鸟”号单发同轴反转旋翼直升飞机两架,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此类型直升飞机,使中国和美、德、苏等国一起成为世界上最早研制直升飞机的国家。
到抗战结束时,全省已有600余家兵器工业企业,重要的有73家。但这些军工厂都和第八军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该怎么办呢?李获之作为一个杰出的工业设计师和超级军迷他当然知道这些工厂和这些工厂的由来和兴衰。在脑海中回忆着,这些军事工厂反映了当时云南近代兵器工业蓬勃发展的情况。由于时局的需要和“战时经济”的特殊性,原国民政府对军事工厂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为支持抗战,全力生产军事产品,云南地方政府利用沿海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合资、独资的方式,加上原国民政府“四行”的投资共5.3亿,兴办40余个骨干企业,连同内地迁来的军事工厂一起大力发展生产。
1937年至1945年,是云南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兵器工业企业为此作出杰出贡献。例如,二十三兵工厂昆明分厂厂长、化学家顾敬心从牛骨中成功地提炼出黄磷,结束中国不能制造黄磷的历史,二十二兵工厂厂长周自新和光学专家龚祖同、金广路等于1939年4月研制出中国第一架6×30双筒望远镜,随后又相继研制出奥式、法式迫击炮瞄准镜和80公分倒影测望镜,并投入批量生产,从而结束欧美垄断光学仪器制造的历史,五十三兵工厂机枪设计室主任及其下属利用被炸毁的麦德森机枪枪身,试制出麦德森7.9毫米轻重两用机枪12挺,经试验,各项目技术指标均达到要求,在国内也属首创。
军事工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吸纳了劳动力并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几个大型的兵工厂,其技术人员大部分是从同济大学、重庆兵专毕业的学生和部分留学生,可谓人才济济;厂中的工人主要招自本地,从而又培育了一批批高质量的产业工人。
由军事工业兴办的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掌握先进工业生产和管理知识的人才,为其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储备和输出了人才。军事工业先进的技术不断渗入民用领域,促进了民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如现在的西南光学仪器厂(前身为原国民政府军用光学仪器厂),先后研制和生产出37种望远镜,其中军用的9种,民用的28种。民用“熊猫”牌望远镜获国家重大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享誉海内外。但是这些军工厂在抗战胜利后,在云南的多数兵工厂被撤编,大量员工被资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立志“富国强兵”的美好愿望也在接踵而来的内战枪炮声中化成泡影,繁荣仅仅只是一种战时的状态,但也为云南历史留下值得书写的一页。
第七章准备占地盘(改)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