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在作品前台-全部书评-书评管理-批量管理中操作。

  李建业不知道怎么应答,说真心话,现在他的确需要张亚军的帮忙,如果王晓乐能自己照顾自己,那是天大的好事,可这样贸然的就让王晓乐活动,会不会影响他大腿的康复。

  “我真能动,你看。”王晓乐双手支撑着上半身离地,“你看。”

  虽然他显示了自己的双手以及上半身能动,但很明显额头渗出了汗珠,大腿的疼痛不是一时半会能克服的。李建业知道他用心良苦,但和老王多年相处经历来看,以他的性格,潜艇里有什么故障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更何况现在什么都不清楚,他的心里的确会堵得慌,怎么办呢……

  “要不,你就给我一个工作,别让我闲着。”王晓乐见李建业没有回答自己。

  是啊,给他安排个工作不就可以打消他到处走的念头了吗。想到这李建业看了看张亚军,看到左侧货架上已经摆放了十几只“小书包”。

  “亚军,过来教一下王工做瓶子。”李建业招呼了一句。转身背起一只“小书包”走出了“氧气舱”,顺手虚掩上舱门。

  走到指挥室里。得知道时间啊!电脑显示2033年6月27日15时31分。距离潜艇失控过去了一天多了。距离自己醒来估计有四五个小时了吧,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看来电脑暂时解决不了自己的疑惑,李建业在指挥室里搜索了一番,在艇长手上搜到一块手表,戴在自己的手上。(艇长,有怪莫怪啊。)

  找了两包纸巾,他估计张亚军看到战友的尸体会受不了。

  回到“氧气舱”,只见王晓乐已经坐在右侧过道自己“床”上背靠舱壁开始制作“氧气瓶”。

  把张亚军的“摆摊”工具收集放到王晓乐左身边,吩咐王晓乐按时吃“饭”,和按时吃药。转向了张亚军。

  “如果受不了,我自己来。”李建业把纸巾递向张亚军。

  ……

  犹豫了一下,张亚军接过纸巾,放到自己的裤兜里,背起了“小书包”,他知道李建业独立完成所有的事的确有些难度。而且他也知道,李建业想干什么,从李建业搬运小钢板的时候,他就猜到了,但从来没有接触过死人的他,的确有些难以接受。

  “到底在哪个舱室开始呢,”李建业想,“如果从氧气浓度上来说,最紧迫的是指挥室,但氧气浓度高且温度也高的动力舱尸体腐烂的速度会更快,所以还是从动力舱开始吧。”

  没多久李建业就从娱乐室散乱的杂物中找到了几支圆珠笔和一本笔记本,再从医疗室找到两件白大褂、两套胶手套,自己和张亚军都全身武装起来,把圆珠笔和笔记本交给张亚军。到厨房找了一个大号的桶,用来收集战友的遗物。

  在“氧气舱”里,把头上的LED探照灯交换到张亚军的头上,让张亚军戴上自己(其实是艇长)的手表。叫张亚军用封口胶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裤子用封口胶贴封上,这样就无疑穿上了一套“雨衣”。(毕竟没有处理尸体的经历。)

  走到动力舱过道时,只见电池维护员陈明的尸体坐在走道中,先处理好陈明吧。

  让张亚军到动力舱后面找来平板车,自己就在陈明身上收集好军牌,随身物品等,让张亚军记录在笔记本上,放到桶里,但陈明手上的扳手却费了一小段时间才取下来,估计他生前把扳手抓得很紧。

  自己独立的把陈明的尸体搬上平板车,(因为张亚军并没有穿“雨衣”,他怕张亚军情绪不稳定影响自己,所以尽量不让张亚军触碰尸体,只让他做些记录和遗物分类工作。而且张亚军手脚保持干净,对后续的自身清洁工作有好处,李建业这点考虑在后面工作会有所表现。)推到动力舱门边。回到生活舱推来之前使用的平板车,把陈明从动力舱里搬到生活舱的平板车上,推到一号储物室,在左侧尽头把陈明尸体摆放在地板上。

  看了看时间,16是23分,这时李建业已经满头大汗了,毕竟“雨衣”是不透风的,在潜艇内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不汗流浃背才怪呢。李建业也知道搬运尸体很耗时,但也没有办法,忽然想起王晓乐和自己没有通讯,有什么事自己两个人不知道的,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及时的通知我们呢。

  “声音,没错,就是声音。”李建业想到了地板和舱壁是不锈钢的,用金属敲击地板或舱壁就可以发出较大的声音,他也在其他潜艇试过如果力度够大,声音可以传很远。特别是在舱壁上敲,相当整个舱壁就是话筒,没多想,拿起跟随在后面张亚军拎着的桶里那把扳手朝淋浴室走去,洗了洗上面的血污,走回“氧气舱”,吩咐王晓乐在有需要的时候敲击舱壁。

  有的尸体处理容易,有的尸体在高处,所以处理起来时效不一。这样快则一小时三四具尸体,慢则一小时一两具尸体。期间隔差不多两个小时回“氧气舱”换一次“小书包”。搬到第二十一具尸体时,看了看时间:21时28分,实在扛不住了,两个人只好回到“氧气舱”先解决肚子问题。好在王晓乐制作“小书包”的速度能跟上。

  张亚军把桶里的遗物摆到舱室左后侧摆下。而李建业就把之前用来做布条扯下来的棉被芯铺在“氧气舱”中间过道,坐在棉被上稍事休息,让张亚军喂自己吃了一些干粮喝了一瓶咖啡。(因为自己已经是全身血渍了。)

  “亚军”王晓乐叫了一声,李建业想站起来,被张亚军制止了。张亚军走过去一看,嘿,只见王晓乐拿着一只矿泉水瓶做成的大杯子。里面乘了一些液体,递了给张亚军,“帮我倒了它。”张亚军顿时知道那是什么,快手快脚的咬住“氧气瓶”呼吸口,拿起瓶子向厕所走去。

  “那开大怎么办。”李建业也看到了张亚军手上的“瓶子”,隔着货架向王晓乐调侃了一句。

  “谁叫你不给我找根棍子,我拉屎看你怎么照顾我。”王晓乐呛了一句。

  “得了得了,不就侍候您老人家拉屎吗,能把我熏死了。”李建业回一句。

  “你放心,军用干粮是高糖食物,没有多少渣渣的,倒是拉尿,我管不住。”王晓乐左手拿着一只空瓶,右手继续挥舞着裁纸刀。

  的确,干粮是速溶食物,糖分比例较一般食物高很多,李建业是知道的。“要不这样,我处理好给您造根拐杖,行了吧。”

  “行,你说的啊。”王晓乐:

  “药换了吗?”李建业忽然想起已经过去几个小时了,”反骨水”好像要一天用三次,

  “换了,灌了点酒,嘿,这”反骨水”可真灵,我这大腿都能按压了,虽然还是痛,有点痒痒的。”王晓乐好像没说谎,李建业知道”反骨水”效果好,但自己之前都是小碰擦用到,没想到如此严重的伤也能有好的效果,看来造根棍子,王晓乐也许真的能站立走动。

  “王工,还有什么需要。”这时张亚军已经回到舱室,把空瓶子递给王晓乐。

  “没有了,”王晓乐接过瓶子,“忙去吧。”

  “是,王工。”张亚军继续回到李建业的“床”边,商量如何继续搬运尸体。

  稍微休息了一下,体力稍有回复,李建业想到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尸体后果很严重,所以整理好装备再次出发。

  好不容易把所有尸体都处理好拉到一号储物室。

  期间李建业和张亚军到氧气舱拉了几十块氧气板回来给王晓乐做“小书包”用。把王晓乐面前的几桶水搬到娱乐室,在各个起居室找来平时战友用来洗澡用的水桶,随便冲洗了一下,用来收集矿泉水,还好水桶大把。(毕竟水还是很宝贵的,特别是矿泉水。)

  看看时间已经是第三天6月29日的凌晨3时15分,张亚军还不忘用记事本记下了详细的时间点,

  “氧气舱”门外已经堆满了废弃的小书包。差不多接近四十只吧,两个人也顾不上数数,因为接下来要解决怎么密封一号储藏室的问题。

  虽然李建业已经疲态尽显,但他没有想太多,因为他要两个战友和自己活下来。求生欲望迸发的能量有时候的确会超乎想像。

  “还要考虑氧气比例的问题,如果能尽快把一号储物室的氧气以最短的时间消耗完毕,那么战友的尸体会保存较长时间不腐烂太严重。如果燃烧,过低的氧气含量不足以支持剧烈的燃烧。”李建业想。

  关上一号储物室的大门,李建业走到淋浴室里,让张亚军托着“小书包”,开了淋浴花洒,冲洗了一下“雨衣”上的血污。随便找了条毛巾抹干水。回到“氧气舱”,丢掉身上低效的“小书包”,走在中间过道里,来回的踱步。

  张亚军习惯性的拔开了一袋干粮放到李建业的嘴边,李建业没考虑多少,张口就咬了两口,看到略显疲惫的张亚军,想到这么一个小屁孩被自己拖着累死累活了一整天,有点不忍。

  “你去休息一会,等会还有事要做。”李建业左手抽开自己右手的胶手套。“我想静静。”(好熟,这句话好像在那里听过)

  “是,政委。”张亚军回到了自己的“床”上躺下不多一会就睡着了。

  半个小时前李建业知道尸体差不多收集好的时候,也吩咐王晓乐休息一会,此时剩下李建业在深深的思考着。

  但他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没有睡着,这种情形,又有谁会睡得着呢……

  只是大家都不想打扰李建业思考。

  “燃烧需要大量的氧气,呼吸也需要氧气,动物呼吸是通过肺叶里面肺泡把氧气送到身体去的,而细菌呼吸是被动呼吸,也就是说有氧气的地方就会有细菌,动物肺叶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呼吸的速率,细菌是通过表面的“皮肤”呼吸的,如果能让细菌的表面积增大,那么就可以让细菌尽量的接触空气,接触面大了氧气消耗的速率就大了。但细菌的个体太小,怎么就能增加呼吸面积呢……”一边想一边不自主的到处张望。

  李建业一筹莫展……

  耳边是动力舱传来的轰鸣声,还有氧气转换舱前风扇的呼呼声,李建业的目光从风扇转到“氧气转换舱”的倒V型“氧气片”上。“如果拿氧气板比喻成一个一个细菌,氧气板平铺增大表面积,可以接触更多的二氧化碳,平铺……平铺……”想着想着双眼还到处瞄,“平铺……”忽然在舱室的左后角看到了张亚军收拾竖放起来的担架上还没有解下来的布条,一拍大腿,“就是它了。”

  赶紧叫醒了张亚军,戴上了新的“书包”和胶手套,张亚军推着平板车,李建业把起居室沾有血迹的被子收集起来,足足有二十多张,分多次推到一号储藏室的门口放好,然后把所有集中起来的被子被芯取出来。被芯污染不严重的保留下来,污染严重的直接放进一号储藏室。被套平均分三部分,一部分用车子推到指挥室,一部分推到动力舱,一部分放在生活舱,然后逐个逐个大舱室开始用被套拖地,把所有的液体、血渍都擦拭干净。

  由于不需要搬搬抬抬的,张亚军也能够帮忙,所以工作效率还是蛮快的,直到换了一次“书包”不久,三个大舱室就回复了基本整洁,虽然有些管线旮旯血渍还有残留,但已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两个人才住手。

  看看张亚军手表时间:6月29日7时35分。早上了,虽然看不到阳光,但现在是北京时间早上七点三十五分了。

  这时李建业还披着那件“雨衣”,在舱室外找来人字梯把严重污染的被套一张一张铺开晾挂在一号储物室的货架支撑架上,(出于方便货架板的取出,李建业切割货架板时每个货架左右对称的支撑杆之间还连着一小片货架板。所以相当于每个货架被取走了货架板,就剩下四部金属梯子,两个货架就有八部金属梯子。)不一会,李建业就把所有的被套晾挂在一号储物室里面。

  接着就需要准备细菌生长的营养条件了,这个需要高糖的东西,还要有一定蛋白充当细菌繁殖的必须物质,李建业在厨房找到了一只水瓢,回到“氧气室”找了几包干粮,把干粮拆开放在一只空水桶里,用手把干粮碾碎,倒上几瓢水,再用手充分搅拌,不一会,一小桶干粮豆浆就做好了。

  刚想提起“豆浆”过去隔壁储藏室,忽然又想起了一个小细节:无氧发酵也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气体,而且都是酸性的居多,如果短时间不能有效的去除一号储物室中的氧气,无氧发酵也会带出一些酸性气体,怎么去除这些酸性气体呢。

  想了想,还是酸碱中和法吧,于是在娱乐室用另一只桶,取了几小块废弃的氧气块放在桶里,加上小半桶水,马上氧气块刷刷的冒泡,李建业知道这是氧气块里残留的过氧化钾和水反应放出氧气所致,但几小块氧气块放出的氧气不足以对整个潜艇的空气成分比例造成多大的影响。

  大概过了几分钟,李建业嫌反应不够快,回到“氧气室”拿起王晓乐“床”边的扳手,用扳手杵烂桶中的氧气块并且搅拌,这样反复的捣鼓了一会,大概小半个小时吧,一桶氢氧化钾溶液就做成了,当然其中混杂着碳酸钾,(但一定不会有碳酸氢钾,同学们想想为什么。)

  见到水桶气泡生成已经很少了,就证明过氧化钾已经不多了,可以进入“墓室”了。

  李建业把“豆浆”和氢氧化钾溶液提到了隔壁的“墓室”里。先把之前扔进来的被芯平铺在尸体表面,各张被芯之间留一定的空隙,方便空气流通,把氢氧化钾溶液用瓢子泼洒到被芯上,让每张被芯都沾上氢氧化钾溶液,然后把“豆浆”泼洒上晾挂在货架支撑杆上的被套。

  做好了这一切,李建业没忘记把自己身上的衣服鞋袜甚至包着头部的纱布等一并扔在“墓室”里。(但没有把“书包”留在里面,这点很重要。梯子也带了出来。)

  拿起水桶水瓢,咬住“书包”上的呼吸口,关上“墓室”门,赤条条的走回了“氧气室”,张亚军和王晓乐见到李建业如此模样,忍不住狂笑了起来。

  李建业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三个人大笑了一场。

  当然李建业没忘记把“氧气室”自己临时躺下休息垫背的被芯也一并丢到“墓室”里。

  走到淋浴室把身上残留的血渍冲洗了一遍,当然托着“书包”洗澡不是一般的容易,这就不表了。

  回到“氧气室”,抹干了身子,换上新的“书包”,把带着“腥气”的书包扔到“氧气室”外,走到洗衣干衣房找到了一套新衣服穿上,继续“墓室”的密封工作。

  “墓室”门本来就是一堵较厚的不锈钢门,所以不用多久,李建业就用电焊机把“墓室”门封堵完成。

  忙活了这么久。看了看张亚军手上的手表时间:10时11分。

  也就是2033年6月29日10时11分。李建业把“墓室”做好了,并且埋葬了自己的战友。

  此期间李建业在王晓乐口中得知,潜艇如果处于稳定状态,一定是智能系统接管了潜艇的整体运作。事实上潜艇也处于“稳定”状态,但谁也不知道智能系统的“稳定”状态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

  那么我们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与此同时,多国政府首脑热线正在忙碌中,都在讨论如何应对这次大灾难。当然海啸预警响彻整个太平洋沿岸地区。因为海啸余波还在太平洋上东南--西北向反复扫荡,各核大国政府达成协议互相不采用敌对态势一个月,并且每30分钟召开首脑视频会议。

  故事若要详说,还得从2028年的太平洋西北方7.24R国地震说起,当年的9.6级地震以及所引发的海啸致使太平洋沿岸几十个国家遭受灭顶之灾,次生灾害在多国持续两个月以上,死伤人数过亿,当大家都在忙于救灾救援时,各国的科学家都没有对大洋深处发生的一些细微变化做出及时的数据分析和研判。

  直到大灾难发生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2031年,才在多个国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对相关海域进行详细分析研判,初步得出一致的结论:太平洋板块和R国列岛附近新形成了一个微型板块,位于马里亚纳海沟东面,北起K察加半岛南端、南到R国X笠原以东海域,东北、西南走向刚好和R国列岛走向一致,宽度和R国列岛大致相当,夹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面积接近五倍R国国土面积,这一发现改写了世界地理,太平洋海图得以更新。科学家以其所处地理位置命名东R国微板块——简称日微板。

  但随之而来的发现让科学家觉得匪夷所思,按理说马里亚纳海沟是消亡边界,新形成的板块也是消亡边界,而且太平洋板块应该是像楔子一样插入日微板。但是事实相反,虽然新形成的板块边界是消亡边界,但不是太平洋板块楔入日微板,而是日微板像楔子一样插入太平洋板块。这在西太平洋是首次发现,如此大的板块逆向楔入西太平洋板块,简直就是违背了地球运转理论。

  直到半年前,也就是说2032年底,各国地球物理学家通过综合数据分析和测量,得出了初步的结论,日微板就像一座锥形超巨型的火山,是完整的一块花岗岩板块。(形象的说就像我国民间所用的大海碗倒扣在桌面上,只不过比例上是R国国土的数倍,形状是长条形而已)。而西边的亚欧板块和和日微板的摩擦略大于日微板和太平洋板块的摩擦,所以日微板的移动速度少于太平洋板块。

  新形成的日微板东端与太平洋板块碰撞,理论上会有溶岩岩浆,当然,日微板也有。但地球物理学家发现,日微板又一次出乎人们的意料,日微板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并没有快速的形成有力的粘连结构,而是每次岩浆喷出都被北边下来的千岛寒流迅速凝结。这样千岛寒流可以直接下到R国东南沿海,而北上的R国暖流好像无法抗衡,被千岛寒流利用深海沟像尖刀一样撕开一个口子长驱直入下到接近R国九州以东海域,看来日微板不但改变了海底地图,还改变了太平洋洋流,这就形成了一个异常恐怖的的局面,马里亚纳海沟的妹妹出现了。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副马里亚纳海沟,简称——副马海沟。

  从科学家的分析研判得出:这条新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首尾围起来的就是日微板。马里亚纳海沟就是因为板块之间粘连结构不能成熟,所以地震发生几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地方(话说这也为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合理的释放能量提供了条件,如果不是千岛寒流促成了板块粘连不能成熟,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能量会一直不停的累积在板块边缘,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新海沟很年轻,就已经具备她姐姐一样的地理条件,科学家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到新海沟的深度可以和马里亚纳海沟并肩,而且海沟两面都是坚硬光滑的花岗岩,这局面太诡异了。

  似乎两条海沟同时释放能量也不错,虽然地震频发,但当量小,破坏力也小。

  而科学家拿到的数据却再一次刷新人们的恐惧心理,能量的确可以通过小规模地震得以发泄,但如果能量被转移积累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再次回到日微板,它相当于一个容器,上面有水,如果上面水少它所受的压力就小,那么如果水多呢,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如果压力增加变量很大,也就是水大幅度增加,或者说水密度增加,都有可能令日微板承受更高的压力,甚至垮塌。如果出现一次上规模的海啸,那么日微板有可能会承受不住巨大的水压加上两大板块的挤压,有一定的几率会下沉。当日微板还和太平洋板块相连时,日微板承受的压力可以大部分传递到太平洋板块,现在日微板相当于没有了靠山。

  同时科学家还解释说:现时还没有测量到可靠的数据支持这种可能,只是对新海沟形成持审慎态度,这种情形也许几天发生,也许几年,也许几百年上千年。

  当人们持着侥幸心理认为科学家在危言耸听时,悲剧真的发生了。

  四天前,北京时间2033年6月25日19时,

  中间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我国地震台发布消息说:南美洲国家E瓜多尔近海(东经279.4,北纬0.7)当地时间3时15分32秒(换算成北京时间是16时15分32秒,)发生了里氏9.2级地震,M国探测数据是9.3级。随即引发超强海啸,E瓜多尔太平洋沿岸在数分钟之内被摧毁,伤亡人数在短短数分钟之内攀升过百,由于基础设施较落后,统计数据短时间无法有效更新。

  专家预计伤亡人数有可能达到百万级别。与此同时,多国卫星捕捉到的连续图片被传送到联合国相关机构,在数十张有价值的地理图片的连续排列播放后得出较接近的海啸等级评估:三级。也就是次高值。

  海啸波最高点达21米,宽达一百公里。向着太平洋扩散开去,中美洲首当其冲受到破坏,中美洲联盟发出了预警信号,海啸警报声在整个中美地区响起,几十分钟后,海啸席卷了整个中美洲沿岸。随即多国第一时间发布受灾情况。

  G伦比亚:死亡:15人受伤:560人。

  B拿马:死亡:27人受伤:751人。

  G斯达黎加:死亡:31人受伤:773人。

  ……

  在联合国地球物理部门,科学家们随着海啸的运动路线,紧张的进行各种计算,可是海啸速度太快了,当联合国地球物理部门对M西哥政府发出更令人难以接受的讯息时,五个小时后海啸“一小部分能量”已经进入J利福尼亚湾,数以百亿吨的海水灌入J利福尼亚海湾,狭小的海湾瞬间被咆哮的海啸洗刷了一遍。

  目前为止,海啸造成了中美洲数十万人死亡,其中E瓜多尔伤亡过百万,G伦比亚伤亡七十多万,Z美联盟伤亡过百万,M西哥伤亡也在持续攀升。

  海啸越过M西哥西南沿海时,能量推进方向是西北方,M国西海岸接受的能量冲击较少,因为预报准确,所以M国本土西海岸地区人们得以快速撤离,没出现伤亡人员,但太平洋上X威夷群岛和G岛等地区警报等级节节上升,人们纷纷走进地下避难场所。或者军队组织撤离。

  十一小时后海啸波到达X威夷群岛,造成成规模的伤害。

  此时科学家却把不安的目光投向了地图上离震中更远的地方——大洋的另一边,R国。

  因为此时的R国东南部刚好形成了一个成规模的飓风,能量正在集聚。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成规模的飓风对即将发生的大灾难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飓风移动速度很慢,就几公里每小时,缓慢的向R国列岛逼近。

  太平洋西边的国家早在E瓜多尔海啸形成时就发出了海啸警报。所有西太平洋国家如临大敌,迅速的组织人员疏散沿海地区的居民。

  “其实海啸就像面条,当形成时会很粗,很短,规模取决于地震时形成的能量规模和断裂带的相互撕裂位移大小。也就是说当E瓜多尔海啸跨洋到达西太平洋时。其规模不会变化多少,只是像面条一样被拉长了,单位长度的能量就会减弱。当然海啸正向运动方向的能量密度依然会比其他方向传播的能量密度高一点。15米高的海啸经过漫长的大洋运动,其破坏力会平均分配到西太平洋的每一串海岸边上,当然我们是假设西太平洋海岸线刚好是以E瓜多尔地震发生点为圆心。”时任联合国地震灾害研究中心的地笔博士说。

  “虽然在单位长度上,能量密度会随着传播距离拉长而变小,波幅也会大幅度降低,但很明显,波长降低幅度很少,由于喇叭效应,这次海啸在西太平洋主要的承受者是X西兰、B布亚新几内亚、Y尼、F律宾、R国、E罗斯。其他地方由于有较长的大陆架会抵消掉大部分的海啸能量,但也肯定会受到袭击。”地笔博士说。

  “尤其是R国,马里亚纳海沟就像一个接盘把远洋而来的海啸能量高效接收,最终形成了一个微妙的狭管效应,就类似我国的钱塘江和巴西亚马孙河在涨潮时形成的壮丽景观一样。最终马里亚纳海沟接收的海啸能量要远大于其他地方,说句不好听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张开双臂在迎接海啸的到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次东太平洋发生超级大的海啸,处于西太平洋的R国总免不了遭受劫难。”地笔博士指着电脑屏幕里显示的太平洋海图,向记者解说着当前的R国面临的空前大危机。

  “若是多年前,这种级别的海啸会直接对R国列岛形成致命的打击,疯狂的海水会直接涌上D京和X台地区,R国太平洋沿岸的海港无一幸免会遭受劫难,所有低地都会成为泽国。可现在,情况也许更糟糕,几年前,科学家已经对R国以东的日微板做出过详细的描述,它是一块新形成微板块,在上一次R国大地震,它就像一块酥脆饼干的一个角被小孩掰开一样,和太平洋板块脱离,而这么多年,R国附近都没有发生成规模的地震,本来经常发生较大规模地震的R国,这几年发生的地震震级都是四五级之间,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近几年,日微板四周都酝酿着较强的能量,之所以没有发生强震,是能量被广泛分布在整个日微板四周,所以,这和之前的能量被强制集中在马里亚纳海沟截然不同,本来是一条断裂带承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现在是整个日微板在承受这两大板块的挤压,这个新矛盾目前科学家也在用超级计算机在模拟,到底其承受能量极限是多少,但由于对板块底下的物质结构缺乏有效数据,例如各板块之间咬合面的能量集聚方式和集结密度等,没有一个统一有说服力的调查数据链条,造成了时至今日,科学家还在为之展开不懈的努力。”地笔博士神色凝重的说。“然而,很不幸,日微板的第一个考验到来了。”

  “那如果,我是说如果,日微板不能承受此次的海啸袭击,会发生什么。”主持拿着话筒提问。

  “那我们只能祈祷,希望日微板集聚的能量不是太大。”刘明博士如是说。

  镜头转到R国首相专机上。

  “地球模拟6号计算结果是什么”(地球模拟6号是R国的最新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全球排位前十)首相在私人飞机上和R国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人通着电话。

  “最保守估计MG屋、D京、X台淹没过半,四分一国土受灾。”电话那头传来话音。

  “最坏呢。”时任首相急切的发问。

  “超出计算范围。”电话那头传来了颤抖的声音。

  “哪里是安全降落地。”首相身边的安全专员抢话问。

  “在远离东海岸的高地机场较安全。”电话那头负责人回了一句。

  “转去某某机场,启动灾难应急机构”安全专员对机师下达了命令。

  “首相……”安全专员转向时任首相,想说些什么。

  时任首相望着安全专员,“想说什么。”

  “没有办法吗?”安全专员。

  “所有资源都第一时间拨给了研究所,唉……”时任首相长叹了一句。

  ……

  北京时间2033年6月26日11时31分(E瓜多尔海啸发生接近十九个小时)

  R国地球物理研究所里。

  “所长,首相打来电话。”接线员在不远的一张办公桌前站了起来。

  “接过来。”所长说。

  “是。”接线员按下了电脑按键连通首相打来的电话。

  “首相。”所长恭恭敬敬的等待首相发话。

  “现在情况怎么样。”首相:

  “海啸海流已经进入日微板,日微板南端压力在升高,副马海沟还没有发生异常。”从首相严肃的语气中,所长隐隐约约感到了一丝不安。

  “估计有多少压力会进入日微板,”首相:

  “数以万亿吨计的水压。”所长:

  (什么概念,大家计算一下,长江每年的平均出海流量是九千多亿立方米。)

  “首相,……”所长还想说什么。

  但首相的电话已经转接到环境灾害处理部门。

  “转移情况怎么样。”首相:

  “秩序开始出现混乱,但我们已经在极力控制,首相。”环境部门负责人:

  “我说的是详细情况!”首相有点上火:

  “所有的山路都严重堵塞,一些山路塞满了被丢弃的车辆,人们用尽一切办法向更高的地方走去,虽然地方政府不停地发布公告维持秩序,甚至动用军用直升机喊话,仍然无补于事。大部分通往西海岸的高速公路都得不到保障。”负责人:

  “我不理你们用什么办法,尽量把秩序维护好,尽快疏散人员,”首相挂了电话。

  “帮我发布命令,要求动用军队维持秩序,我要所有的直升机全天候满负荷运作撤离人员!无论是军用直升机还是民用直升机。”首相转向了通讯员。

  ……

  2033年6月26日13时04分,灾难即将全面爆发,一场更大的席卷太平洋的大灾难在E瓜多尔海啸还没有解除之时发生了。

  此时R国地球物理研究所内,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电脑大屏幕传回来的即时卫星图片,图片是各国政府免费提供的,其中最清晰的是我国的北斗系统。

  从卫星图片可以看出,一条呈现红色的海啸能量带弧线正横跨太平洋南北向着R国列岛扑过来,坐标显示宽度达将近一百公里,最高点高近六米,已经上到了R国东南沿海的陆架。

  M国的GPS,我国的北斗、欧洲的伽利略系统都在同一时间记录了事件发生的一刹那,首先是R国东南部沿海陆地受到了海啸前锋的攻击,D京地区开始进水,海啸爬上了陆地接近两公里,高达数米的海啸把沿岸房屋冲击的一塌糊涂。

  13时05分17秒。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