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十五年后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草长莺飞,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大家子人出游,行程很慢,李超不急。

  李超就当是带着家人出来旅游,走走停停,这里呆几天,那里住几日,游山玩水,好不惬意。

  如今天下太平,丹灞道上也成了繁华的商路。大唐海贸兴旺,可陆上丝绸之路也一样繁华。近年朝廷开拓西域,三千多家西域领主,带动的是百万移民开拓西域。

  每天,从丹灞路上都走过源源不断的马车,既有商旅的货车,也有移民们的蓬车。因为西运河的开通,加上丹灞路的打通,使得现在通往关中的道路,就以丹灞道路最繁华。

  西入长安,有三条要道。

  函谷关道、武关道、蒲津关道。

  函谷关道也就是潼关道,而武关道,也便是如今的丹灞道。

  函谷关道通河南,蒲津道直通河东,武关道则通山南。另外还有几条小道,是通往汉中地区的,陈仓道、褒斜道、谠洛道、子午道和阴平道。

  “丹灞道真是大大方便长安与汉京的交通和运输啊。”老爹看着那往来不绝的轨道马车,惊叹着道。“居然还能用轨道行驶马车,真是厉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外面的三月,已经是百花争艳了,但在秦岭山里,春天似乎才迟迟来到。

  李家的队伍在这里露营,孩子们无比高兴,自己忙着野营野炊呢,崔莺莺她们则在护卫的护卫下,踏青赏花,欣赏着难得的春光景色。

  李超爷俩漫步路边。

  老爹对轨道马车很惊叹。

  李超眼里却是平常,轨道马车本来就是由他带来的,最初是在李家的矿场使用,铺设轨道,用于拉矿石。用上轨道之后,马拉车厢效率大大提升,可以拉动原来几倍的车厢。

  几匹挽马一起,就能拉起一长串的车厢。

  后来钦州港、旅顺港、琉求港等李家的海港,也纷纷在港口码头铺设了轨道,用于运输货物。在后来,甚至从港口码头到城里的这段路上,也开始铺设轨道。

  虽然距离不长,但因为港口码头的运输量大,因此这不起眼的轨道,却是相当有用。短短几年时间,如今轨道已经风行天下。许多矿山、码头都开始装上了轨道。

  丹灞道秦岭山口这段十里长的轨道,其实也已经算不得新鲜了。

  不过这里的运输量却是巨大,毕竟丹灞道现在是关中与关外运输量最大的一条线路。

  “就这十里路,铺设了对开的两条轨道,每隔一里还设有一段岔线,保证万一马车故障损坏,还能及时让出路来。”李超给老爹介绍着,“这么十里路,朝廷在这里常驻了两个军府,有两千府兵,并一直保持着至少五百人在值,就为了保护这路轨道的安全,以及维持秩序。”

  “朝廷还准备再铺设两条轨道,以保证这里的交通运输。”

  老爹找了块路边的石头坐下,看着轨道上那一辆辆几乎跟排队一样通行的马车,还是觉得难以想象。

  “这一天得来来往往通行多少车马?”

  “反正非常多。”

  轨道最重要的还是载货运输,人马通行中间还另有便道。轨道提升的还是运载量,普通的马车,装不了多少货物,但轨道可大大提升。四马匹甚至八匹马做为动力,能够拉动一长串的车厢。

  尤其是在这里是丹灞两条运河的陆路中转,最需要的就是速度,不能堵塞。

  两边的路口河边码头,有标准的轨道车厢,从船上卸下来的货物,一车车的装好,然后就可以按顺序发车运输,通过轨道运到另一边的路口码头,再装运上船,然后运往长安。

  若没有这些轨道,丹灞道根本转运不过来,这段陆路,就会狠狠的堵塞丹灞道。

  这条路是日夜不停的。

  路边排列着许多灯柱,一到晚上,就会挂上灯笼,让夜晚也不停歇。

  甚至因为这繁忙的交通运输,现在这条十里长的路两端码头,都成了一座十分兴旺热闹的商业集镇。

  十里路边,也出现许多商铺客栈等。

  最多的还是一家家的修车行。

  马车坏了,直接推进岔线,让出轨道,然后立即有修车行过来修车,方便快捷。

  中午。

  爷俩散步回来,饭已经做好了。

  今天吃的是李璟兄弟几个做的饭,在野地里挖的行军灶,架上行军锅,有捕到的鸟,也有钓到的鱼,还有猎到的兔子,以及采摘的野菜蘑菇等,饭是用竹筒烧的竹筒饭。

  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好看,但这些菜却很有野炊的感觉。

  李超不嫌弃,还挺喜欢。

  崔莺莺她们倒也只是象征性的吃了点,李家的队伍很大。这一行护卫有八百,反正是不愁安全的。李璟他们兄弟,都还各自有一支自己的伴当队伍,全是些年轻的少年。

  “这鲫鱼汤烧的还不错,让我想起了当年头次去河北打仗的时候,那时正是冬季,军中缺粮,也没什么新鲜肉食蔬菜。于是我就带人去河里捕鱼,然后炖鱼汤煮鱼吃。”

  附近就有小镇,也有干净舒适的客栈,不过李超还是喜欢沿路这样露宿野营,感觉非常有意思。

  李璟他们也早就习惯这些了,基本上每年,李超都会带他们在京郊踏青郊游,春天踏青郊游,夏天野营,秋天有时甚至会去武当山。

  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带着各自的伴当们,玩的很潇洒。反倒是李越这个叔父,跟李璟他们有些生份了,而且很多地方都不如侄子们。

  “好几年没回灞上了,也不知道那里如何了。”

  老爹叹声气道,他老家扬州,但当初落户灞上,也是有感情的。

  只是这几年,他都在自己的燕北封地,每年入京朝集,也是来去匆匆,并没空回长安和灞上。

  “灞上挺不错的。”李超笑道。

  如今宁民县已经又和玉山、蓝田县合并,整个灞上现在都合为蓝田一县。

  在朝廷刚从长安迁离那几年,当时天下大灾荒,朝廷衙门和官员、士兵以及其家眷及许多勋戚、大户迁离,确实让长安一下子冷了下来。

  但这些年朝廷制度的长安以西粮食不出关政策,以及朝廷的关陇河朔开发移民,兼之丝绸之路的兴旺,还有后来西域的收复,使得长安,又迅速成了大唐西部的顶级城池。

  成为了西部中心。

  长安又迅速的充实和繁华起来。

  至于紧邻长安的蓝田灞上,则更胜往昔。

  毕竟是李家的发源之地,哪怕李家这几年不在家,但这里依然是李家的根之所在。

  白鹿书院以及灞上酒坊、灞上纸坊、灞上印书坊等数个重要产业依然在这里扎根,白鹿乡如今已经改为了白鹿镇,甚至从原来的乡上搬到了张家沟。

  张家沟变成了白鹿镇,一个拥有许多天下闻名产业的大镇,人口都有小十万。

  光一个白鹿书院,现在就有近万人,不但有小学还有中学和大学院。

  “每年都有灞上的乡邻来汉京,现在当初的乡人们日子过的可好了。”李超笑着说道,当年灞上的许多乡邻迁移出去了,去了陇右去了河套。还有许多灞上子弟跟着李超,或者读书或者当兵,又或者进了李家产业。

  就是还呆在灞上的乡邻,现在啥也不做,就靠收租都一年不知道过的多潇洒。

  “过的好就好。”老爹笑道。

  当年的灞上还算个穷地方,种地缺水,靠天吃饭。

  而如今的灞上却是个工商大镇,曾经的几十里荒凉洗澡沟,也早都在李家名下,且被修成了鲸鱼沟水库,养鱼种藕,两岸还成了水稻梯田,高点的山坡,还种满了樱桃、葡萄、猕猴桃、核桃、桑树等果树。

  这里还养了不少牛羊鸡鸭鹅,种了许多菜。

  李超曾经梦想的把洗澡沟打造成一片生态养殖基地,早已经实现了。虽然,现在洗澡沟在李家的眼里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就算是白鹿镇上的这些天下闻名的产业,在李家的账本上都只是小小的一部分。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如果那年没有在灞桥边遇到你,”老爹无尽感慨。没有遇到文远,他的日子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老爹,当初要不是遇到你,并被你好心收留,我早冻饿而死了,又哪来的今天呢。”

  “哈哈哈,老天注定我们父子会在那里相遇。”老铁枪大笑着道。

  “想想都跟做梦一样啊,我老铁枪居然成了大唐的洛国公,还有一个自己的封地,有城堡有庄园有领民。我的儿子居然成了大唐的太师和赵王,我的孙女,现在是太子妃。”

  “回了灞上,一定要多住些日子,还住当初箍的那几孔窑洞里。”

  “没问题,咱们家的窑洞还在呢,维护的很好。”李超笑道。在灞上,最早建的窑洞一直有人打理,而且另外也有一座很豪华庞大的园子。不过李超一家人,还从来没有住过那个园子。

  他和老爹一样,心里想念的依然还是那排窑洞。当初父子俩亲手张罗着修起来的,还记得正式修窑前的杀猪宴流水席,多热闹啊。连当时的秦王都化名秦琮来吃席,那个时候,李世民还不是皇帝。

  他李超也还不是太师、赵王,他只是个白丁,一心想着的是修一座新窑,多买点田地,然后做点买卖,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大唐乡村小地主的悠闲生活。

  转眼间,十五年过去了。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他儿女都一大群了,长女都已经嫁入宫中做了太子妃。几个大的儿子,也已经开始带着自己的骑士纵马奔驰了。

  崔莺莺眼角开始有了皱纹,老爹也须发俱白了。

  时间过的好快,再不抓紧就要都溜走了!

  Ps:很抱歉昨天断更了,昨天一觉醒来已经十一点了,最近状态有些不佳,抱歉啊!8)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