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联席会议上,李又是地图,又是沙盘,还用上了图片配文字说明,花了好大一番口舌功夫,把吐蕃的扩张以及矛盾讲明白。
“陛下,诸位相国,吐蕃正在迅崛起,如果我们不加以遏制,那么下一步,吐蕃肯定要把平高原地区,把象雄等地征服。等他们统一整个高原,那下一步,就必然要出兵入侵东女国和吐谷浑了。”
李手指着地图,“这两年,东女等国内附,吐谷浑称服,大唐帝国的西南边疆安稳,让朝廷得以腾出不少力量来全力防御北方突厥。如果这个时候西南乱起,到时打成一锅粥,那就非常不符合大唐的利益了。”
“最可怕者,还在于吐蕃如果击败吐谷浑、东女等国后,那其实力,到时就堪称一个突厥出现在我们的西南后方。那时突厥在北,吐蕃在南,高句丽在东,陛下,我们就三面皆强敌环伺,必须数面对敌啊。”
李说的口干舌燥,坚决主张防范于未然,要及早干预西南地区的局势。不能任由吐蕃展壮大,李的干预策略都想好了,利用吐蕃新旧贵族的矛盾,挑动旧贵族叛乱,最好是直接找几个顶尖的刺客去杀了朗日论赞。
然后嫁祸给旧贵族,迫使旧贵族们举兵造反。这个时候,再护送苏毗王子孙波返回苏毗旧地,秘密联络苏毗的国人,让他们造反,脱离吐蕃。大唐再适时的联络下被吐蕃征服的以及还没征服的那些周边部族,总之,火多放几把,烧的越旺越好。
颠覆他国政权,把西南搞乱,让新生的吐蕃分裂。
另外,还要做两手准备,一面谋划吐蕃内乱,一面则让吐蕃和吐谷浑开战。让他们消耗,让他们两败俱伤,总之,卧榻之侧,岂能容忍两个实力强大的邻居?
所谓上兵伐谋。
大唐用计不用兵,先让他们内乱,最后还有东女等附属国的兵马做为后手,不到万不得已,大唐并不需要亲自加入战急。
李说的这些,是老成谋国的话。
只不过,理解他的人并不多。
副枢密使殷开山是太原起义元老,又是李世民的心腹旧部,这次朝廷改革兵制,设立枢密院,殷峤殷开山便升任了副枢密使。
这个位置,可是军方第二了,五军大都督,还在枢密使和副枢密使的下面呢。
这位副枢密使跟李的关系其实不错,当初在征刘黑闼的时候,殷开山算是副帅,军旅之中患上重病,还是李的灵丹妙药治了别的大夫都束手无策的病。历史上殷开山也确实死于那次军中,现在他却还活的好好的。
不过一码归一码,殷开山很感谢李的救命之恩,两家关系也向来不错。但今天在这个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两府联合会议上,他却并不感冒李的这个复杂的计划。
一个吐蕃而已,用的着这么周折吗?
“我看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既然这个吐蕃威胁了东女等部,那我大唐就有出兵讨伐的正当理由。陛下,朝廷可以直接下一道诏书给东女诸国,再派使者去吐谷浑,让其兵助讨。”
在殷开山的计划里,事情可以很简单。
朝廷先找到理由,然后下旨讨伐吐蕃,然后选个将军,带支部队过去,至少兵马数量多少其实不重要,一万也行,三五千也好。关键是要这个师出之名。
有了出师之名,再有了旗号,将领士兵。
然后就可以让东女等国出兵了,再让吐谷浑也出兵。
其实这场讨伐,就是以这些西南诸部的兵马为主,却由唐军来统领,联合征讨吐蕃。
听起来,似乎确实没毛病啊。有什么毛病,大唐要打一个敢侵犯大唐疆土的小邦,还需要什么啊?
这样就足够了。
在殷开山看来,以夷制夷,这样不是更直接点。
大唐指挥着这些番兵打吐蕃,肯定能赢。万一输了,也没关系啊,死的反正是其它番人。
被殷开山这么一打岔,李觉得说不下去了。
他辛苦谋划了好多天的计划,殷开山却有更简单粗暴的。
虽然李看不起殷开山这个计划,但简单直接啊,而且成本也并不高。可李也不能说人家殷开山的计划就不行,李世民就觉得挺好的,管他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啊,这话不是你李经常说的吗。
不过最后李世民还是给李留了几分面子的。
两个计划一起采纳。
刺杀吐蕃赞普朗日论赞的事情,交由李,由他去选派刺客。护送苏毗王子回国联络苏毗旧部的事情,也交他负责。
另一方面,朝廷直接选派一位大将,亲赴西南,征调东女等国兵马,并联合吐谷浑的兵马,一起讨伐对大唐不敬的吐蕃。
李想说,其实大唐不需要做这个带头人,就在后面静静的看着他们交战不好吗?可李世民却不这么认为,既然是讨伐不臣,那当然得大唐亲自统兵出征,至于东女国、白狼国、吐谷浑国,这些只能是附属协同出兵。
于是乎,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枢密院这边列席的一众大将军们开始在争夺统兵机会。
和吐谷浑议和了,和突厥议和了,高句丽也一直没敢来撩拨大唐,大唐也没机会去理会他,贞观二年伊始,天下出奇的太平,边境也出奇的安稳。
而随着新军制的推行,越是高级的将军们,越是闲的没卵事。他们除了偶尔去讲武堂吹吹牛逼,吹嘘下自己的当年勇武,战场无敌什么的,也真没什么事了。
多数时间,他们在家里操练自己家的马球队,现在也就这么点爱好了。长安的马球联盟,已经转到了襄阳,大家没事干,就开始买好马,招好球手,经营自己家的马球队,跟其它权贵豪门家的球队争雄。
不过球队毕竟是球队,他们身份限制,也不能上场参加联赛,只能偶尔在自家的球队里过下瘾,骨子里面,他们还是期待着战争的。
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上场的机会,哪个愿意错过?
一众大将军里,程咬金、牛进达、罗士信、单雄信这几个家伙声音最大,侯君集、张亮、张公瑾几个的声音也大,可程咬金他们的声更大。
吹胡子瞪眼的,还不时的向侯君集他们亮拳头。
选将之权在天子,枢密院和兵部还有宰相们都没这权。
李世民看着吵吵闹闹的将领们,还挺高兴的,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征战沙场,在大帐点兵时的感觉。
“区区一个吐蕃,哪用的着一位大将军出马,随便找个将军或者折冲都尉都可以了。”李世民笑着说道,吐蕃嘛,不就是一个野蛮的部落,还狂妄的想求娶大唐公主,是要教训下他们。
“陛下,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吐蕃虽小,但也不能小瞧。这一战,我们得拿下的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免的节外生枝。臣向陛下请战,如陛下让臣统兵,臣只要半年,就拿下吐蕃,将那什么赞普朗日论赞亲自押到襄阳来!”
程咬金仗着嗓门大,高声喊道。
“半年····”李世民考虑。
“臣只要三个月!”侯君集连忙在一起喊道。
结果李世民只是瞪了他一眼。
程咬金说要半年,你只要三个月,你怎么不说你会飞呢?打仗这个东西,不是靠吹牛就行的。李世民以前可是沙场老将,清楚的知道,打一场仗不简单。从集结士兵,到准备粮草,再到路上行军,这两支兵马没开打前,花费的时间就不知道多久了。
万一遇到一场攻坚战,打成了相持对峙,就更费时间了。
如果还没开打,就把时间定成三个月,那么急急忙忙间,肯定容易出问题。
“拟旨,程咬金加青海道行军总管,侯君集为副总管,统兵一万,召集东女和吐谷浑诸部,联合出兵,讨伐不臣之吐蕃!”
得了行军总管之职,程咬金有点得意洋洋,侯君集则有点失望。虽然得了出兵机会,却只是个副总管,位在程咬金之下。
会议结束。
一群将领都给程咬金道贺。
在他们看来,领兵出征吐蕃,那就是去捡军功的啊。小小吐蕃而已,还不是一击即溃。
李上前。
“恭喜。”
程咬金笑着道,“是我老程运气好,这机会让我争到了。”
李看了一下旁边,侯君集身边也聚了张亮等几个将领在说话,他压低点声音,对程咬金道,“莫要轻敌,吐蕃兵马很彪悍,加之高原气候特别。陛下虽让你带兵一万,但到了那边,这些兵怕是难以适应那边气候,你还是要早做准备,到时得多靠吐谷浑和东女白兰等部兵马对付吐蕃兵。”
“还有,小心侯君集,这个人,不是什么好鸟。”
对于李的话,程咬金很认真的听。这个以前的自家侄子,如今已经成为大唐的擎天巨柱,哪怕是带兵打仗,这位年轻人,也早越了他。对他的话,程咬金没敢大意。
“要不,我干脆找个机会,在那边把那小子弄死得了?”程咬金笑道。
李摇了摇头,“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对那个家伙,多留一个心眼就好。”
侯君集这人,李始终看不上眼,觉得这人功利心重,品性有点问题。可李世民却很信任侯君集,毕竟这人是他的心腹,也为他出生入死。再加之,如今朝中,不少大将都是来自于山东,这让李世民也有意的重用侯君集这些既是他潜邸旧部,同时也跟这些山东将领不怎么合的来的将领。
对于皇帝来说,这是帝王术,平衡之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