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工字型的铁路被铺设了出来,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特别是过往商旅,看到马路边不远处的铁路,纷纷感到惊奇。
天启十一年,因为电报民用业务的开放,价格也不算是太贵,一个字只收费20文钱,这在电报刚出现的年代,算是良心价了。一元钱可以发送一封25个字的电报,即便是普通百姓碰上什么急事也用得起。
所以民间对这些新奇事物,也有了一些经历,虽然不太明白这些铁路是干嘛的。很快人们就打听了到了火车,火车这种东西开始在人们口中流传了起来,但是很少人见过火车,也不知道知道东西到底有多快。
不过一些马车客运商人,此时却是感觉有点不太妙了。
此前驿站已经经过一番改革,民间商人可以参与到客运之中,驿站提供沿途食宿,效果还算不错,大大方便了民间人口的流动。
终于在年中的时候,第一条铁路正式通车了。
京津铁路,这是一条不算很长的铁路,而且沿途没有什么施工困难的地形,只要铺设一个路基,然后把枕木和钢轨铺设上去就可以了,修建速度还算比较快速。
通车当天,火车站几乎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了人。这是一条双轨铁路,一辆火车从京城开出,一辆火车则从天津港火车站开出,两辆火车几乎同步发出。
这两辆火车都挂上了十节火车皮,火车载满了旅客,在汽笛声中动了起来,缓缓的加速行驶,不一会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时18公里的水平,就不再继续提速了。
显然这个时候的火车速度并不快。和后世相比那是慢太多了。
但火车在沿途只需要进行短时间的停靠补给,除此之外二十四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行驶。
十个小时就能行驶180公里,即便是骑兵部队轻装奔袭,一天的行军速度基本上也就只有上百公里。如果是步兵,一天能日行百里,也就是50公里那都算是很快的速度了。
战争过程中。长途跋涉往~∵~∵,往才是最不利的因素。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如果后勤再跟不上,那战斗力就会急剧下降。
但是有了火车,士兵疲惫,下车之后很快就会恢复过来,同时火车确保了军事补给。
火车的出现,在军事上绝对是有重大意义的,这意味着明王朝可以控制更加遥远的领土。
如果是二十个小时。火车能行驶360公里,相当于是720里的路程,沿途补给实际上用不了4个小时,火车全速跑一天,扣除补给的时间,行驶个800里是很轻松的,相当于步兵的行军速度提高了八倍,即便是骑兵也没有这样的速度。
这条铁路通车之后。从京城到天津,仅需7个小时左右。甚至于当天就能坐个来回,这在过去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距离仅有120公里的路程,乘坐马车去一趟基本上都要将近两天的时间。
火车不仅速度快了,而且效率更高,一次就能运载大量人员和货物。运输成本急剧下降。
相当于天津港的货物,可以以较低的运输成本快速运送到京城,京城的货物也可以快速的运到港口,然后从海陆运往沿海各省和各海外殖民地与贸易港口。
有了铁路,地域性的生产分工就可以进一步的明确。运输那些单价不高的大宗货物的成本问题就随之解决。
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可以大量的运输到关内各省。以及南方的沿海各省。而山西的煤炭,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销售到各省。
西域的棉花也能以较低的运输成本运到沿海省份进行纺织,蒙古的羊毛同样如此。
各种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都可以降低下去,商品竞争力马上就能迅速提高。海外贸易可以进一步的扩大,大宗商品产地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商品也可以大量制造、销售。
商品就是财富,财富生产规模大了,再搞好财富分配,底层老百姓自然也就富裕了,民生自然也就改善了。
这就是发展的目的。
朱由校见装车还是用人力抗包,火车站和码头上都是大量抗包的工人。随即下令研究蒸汽吊机,进一步改善运输效率。
当然现在还没有汽车,集装箱这东西还没办法搞出来。或者说也可以整出来,不过火车要修到港口装船的地方,这年头的火车都是直接修进工厂门口和港口的。但集装箱的装卸,需要较为复杂的配套,暂时没什么搞头。
不过若是有吊机,即便是散吊,也就是一次性吊个二三十包的货物,效率也能进一步的提高了。
蒸汽吊机也不是什么技术很复杂的东西,只要运用机械原理,加上蒸汽机驱动就可以。
以当前大明积累下来的机械水平,完全可以实现了。而且政府出资研发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完全不需要担心人力、物力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不足。
天津工业区和京师工业区算是最先享受到这样的技术进步福利的区域,工业区内的国企工厂和民资工厂很快就尝到了巨大的甜头。
如果铁路能够遍布整个大明,这将意味着商品能够销售到更远的地方,能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过去一家工厂的商品,因为受到运输条件的制约,商品卖到一定距离之后,就会因为运输成本的上升而失去竞争力,如今却是不同了。
商人们迫切的需要更多的铁路,纷纷加入了支持铁路修建的行列之中。大明铁路公司也是在证券交易所吸纳民间资金进行发展的,很快股票热就形成了。商人们为了加快铁路建设,纷纷投资铁路。
同时京津铁路开通后,很快就形成了盈利。
铁路的客运效率很高,速度快。而且一次性运的人也多,客运方面利润很高。价格上与马车客运相差无几,这是暴利的原因。但即便是这样的高价,还是有大量的客源乘坐火车,因为火车更快,而且也比较平稳。
同时在货运上也产生了较高的利润。这让投资回报率上升到了13%的水平,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
铁路建设此时不仅有中央拨款,还有银行贷款支持,更有民间资金吸纳上来,在建设资金上可谓是充分保障。
在这样的情况下,铁路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战略铁路迅速动工建设,铁路建设已经成为了整个新政地区的头等大事。不管是商人还是民众,都开始迫切希望铁路能够铺设到各省。
铁路不仅对商人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利益和机会,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同样也是极为方便的。
在过去只有马车的时候,跨地区外出是很不方便的。而如今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等群体,随着工商的繁荣,流动人口也随之增加。
有些移民和外出打工的工人,回到家乡一趟都不是很方便。
有了火车之后就很方便了,不用担心沿途食宿问题,速度还比较快。而且只要不是一定程度的自然灾害,火车是风雨无阻的。
随着蒸汽机应用到生产中的规模越来越大。商品也被大量的制造了出来,交通问题就很突出了。
铁路的出现。可谓是解决了这一问题。
不过问题还没有彻底的解决,因为海运的效率,依旧有点跟不上工业发展的速度了。在天津港,第一艘轮船在天启十年也被制造了出来。
轮船这东西,也没太多技术性的东西。无非是用钢铁打造船体,同时把蒸汽机安装上去带动螺旋桨。从而产生动力,推动船只前进。
所以轮船这个东西在高压蒸汽机出现之后,也很快成功的被制造了出来。制造出的第一艘蒸汽轮船吨位不大,不过是一艘五百吨级的‘小火轮’。
这种级别的轮船,确实只能称之为‘小火轮’。这种小火轮在河道中倒是很有优势,能够深入河流上游,如果有大量这种小火轮,本土的长江上游地区的水运效率可以大大提升。
这艘小火轮能够装载的货物也不算太多,船只吨位每提升2倍,所需的推动力只会提高1.5倍,所以船只是越大载货量越大。特别是对于使用蒸汽机动力的轮船来说,船只越大意味着动力系统和储存煤炭所占的空间比例越小,运输货物的船舱比例就越大。同时越大的轮船,在海上的抗风暴能力越强,越安全。
电报发到京城,朱由校大喜过望。
“太好了,有了轮船,大明还不横扫世界。”朱由校神色振奋,之前不断向海外扩张、移民,商品不断向外出口,但都因为海上运力的不足,进展比较的缓慢。一年一年过去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也只有如今这个局面而已。
实际上这殖民效率和开发效率已经很快了,只是在穿越者看来,确实很慢,而且什么都不方便。
帆船出海有种种限制,季风等等,虽然使用侧帆可以逆风航行,但速度又比较慢。同时西方人的那种船型,人员在船只上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还比较颠簸。但中国传统船型却受限于帆船材料等问题,一直提升不上去。
如今有了蒸汽轮船,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船只不再使用风帆了,不用看季风的脸色出海。同时中国传统船型反倒更科学,非常适合安装蒸汽动力,舒适度大大提高,出海环境不再那么恶劣了。有助于出海活动和移民活动。
而且蒸汽轮船的速度也大大提升,海上运输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有了第一艘轮船,还怕没有第二艘?
朱由校立即下令造船厂建造吨位更大的蒸汽船,只要这蒸汽船的吨位提升上去,海运效率又将大大提升。
到时候海外移民就方便了,商品出口也方便多了。
“看来对外战略又得变一变了。”朱由校思考了起来,蒸汽轮船的出现,必然能够解决商品运输问题,到时候大明将需要更大的商品市场。
如今距离最近的一个庞大的商品市场,自然也就是印度了。
此时的印度,还被蒙古人成立的莫卧儿王朝统治,既然莫卧儿王朝能统治印度,大明为何不能?
一个武力征服印度的想法很快就出现在了朱由校的脑海之中。
要想征服印度,实际上是比较简单的。印度这个国家,基本上都是什么阿猫阿狗进去都能统治一段时间。
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因为印度是由数百上千个土邦构成的政治结构,外来入侵者不可能消灭掉这些土邦,一旦夺取了中央统治,最终的结果都是和这些土邦打成一片,大家继续过以前那种制度。
地方管理大权还是掌握在那些土邦家族手中,这些家族很多都是千年世家,类似于中国隋唐之前的那种门阀世族,但地方割据权利更大。
作为中央统治者,如果要彻底征服印度,那代价就太大了。一旦那些土邦人人自危,奋起反抗之下,那力量绝对是无比巨大的,外来的入侵者根本没办法把印度整个吞下去。所以印度的历代统治者,都是让这些土邦管理地方,然后抽取税收。
而对于中央政权的更迭,那些土邦世族是不太关心的。所以在战场上,他们不可能真正拼命的卖命。
这也导致了印度对外来侵略者的抵抗力量非常薄弱。
既然蒙古人能统治印度,大明为何不行?即便莫卧儿王朝如今处于兴盛时期,那又能如何。
后来的英国之所以能够统治印度,实际上也是发现了印度的统治结构问题,在战场上收买了土邦军队,让土邦军队临阵倒戈,这才一举击败了莫卧儿王朝,然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持续的给莫卧儿王朝放血,当鲜血被放干的时候,就把莫卧儿王朝一脚踢开,开始直接统治印度,与地方土邦签订条约。
要想真正的、彻底的统治印度,那确实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朱由校也不是印度百姓的救世主,没那个必要去花费那么大的代价去印度‘削藩’、灭掉那些土邦。但以大明如今的实力,想要击败印度中央政权却不是难事。
就在朱由校计划着准备对印度下手的时候,鸿胪寺那边却是传来消息,有蒙古人向使馆告密,发现了建奴残部的踪迹……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