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粮道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第287章粮道

  “粮道?我明白了!日本人,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关键上呢!”冯国璋一拍大腿,懊恼的说道。∽↗∽↗,

  戊戌政变刚好在九月末,这个时候正是秋收时间刚好是农历九月中旬,如果是新历已经是十月。换言之刚刚好,秋收刚刚到,直隶就爆发战争了。这自然让准备收割好的秋粮不能够及时运送到北京。

  这些漕粮到哪里呢?

  大部分漕粮是留在原地,但也有部分漕粮运走。被运走的漕粮大部分在上海,其他的是到了山东附近一带。在山东的漕粮是准备战事结束,或者战况平稳后,将粮食押解到京师。不过后面的战事显然出乎了不少人意料之外,宋哲居然胜利了,但没有能够一棒子打死慈禧,而山东又向慈禧效忠。

  既然如此,这些漕粮自然不会被押解到京师了。山东巡抚毓贤和袁世凯可不会干这种傻乎乎的事情。

  本来这也没有什么。

  京师虽然非常依赖漕粮输送,但京师毕竟是中国的首都,国家重地,怎么可能没有一点粮食存储呢?

  再通过海运,虽然京师的粮食供应依旧紧张,但凑合一下还是没有问题的。

  海运当中,宋哲除了联络外国商船外,还联络了中国的商船公司。如鸿安轮船公司”、“南汇行号”、“伯昌轮船公司”、“恭安轮船公司”等轮船企业。为了扶持中国本土企业,宋哲可是分了不少份额给这些轮船公司,差不多占据四成的漕运份额。这可是让不少外国轮船公司感到不满。

  这样的事情本来是无可厚非的,那个国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支持自己的民族企业的?

  然而在日本对中华民主国宣战后,一切都不同了。

  谁都知道。现在中华民主国和北京朝廷已经联合在一起,日本没有利益不打击北京朝廷。这也意味着中国海上的道路已经不安全了,至少对于清朝的轮船而言是不安全的。即使是外国轮船,也不见得安全。

  当初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人就攻击过外国轮船。

  甲午战争刚刚爆发,清政府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从塘沽。运送中国士兵前往朝鲜牙山支援。

  当时英国轮船”高升号”上装有清军官兵1116人,另外还有74名船上工作人员,

  在战争初期这是一股相当可观的兵力。要知道甲午战争的导火线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邀请宗主国清朝出兵镇压,满清政府也不过是派叶志超、聂士成率二千五百名清军入朝。而高升号上更是有相当于第一次入朝支援一半的兵力。

  日本很快就侦查到这一个情况,第一时间派出战舰浪速号前往拦截。

  浪速号发现高升号后,立刻直冲高升号而来,并挂出“下锚停驶”信号旗,其后放空炮两响,以示警告。

  英国籍船长高惠悌看到日本人如此穷凶极恶不敢违抗。立即让船员停船下锚。浪速号驶近距高升号四百米处停下,将舰上所有的二十一门大炮都露出来,用右舷炮对准高升号船腹,并挂出第二次信号:“原地不动!不然,承担一切后果”。

  这时,浪速号放下一小艇向高升号驶来,日本海军大尉人见善五郎登上高升号,要求检查商船执照。实则窥察船上情况,并当即向英国船长提出要高升号跟浪速舰走。

  英籍船长高惠悌先是抗议。但见日本人态度坚决,便转而表示服从。

  海军大尉人见善五郎回本舰后,浪速号上又挂出第三次信号:“立即斩断绳缆,或者起锚,随我前进!”

  此时高升号上的清军官兵们看到信号,无不愤怒万分。顿时人声鼎沸,全船骚动。愤怒地向英国船长提出强烈抗议,因言语不通,临时让乘客德国人汉纳根担任翻译,高惠悌开始试图劝说清军将士接受投降。但中国将士则把决心告知高惠梯:“宁愿死,决不服从日本人的命令!”

  英船长高惠悌要求发信号再与浪速舰交涉,内容是以未知宣战为名,争取将船驶回大连或旅顺。

  浪速舰再次派员交涉,船长高惠悌对日本人说:“华人拒绝高升船当作俘虏,坚持退回大沽口。考虑到我们出发尚在和平时期,即使己宣战,这也是个公乎合理的请求。”

  人见善五郎随即回舰。

  这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半,交涉历时整整三个小时。

  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对高升号的要求决定不以理睬,并且做出了进一步的行动,他下令浪速舰发出“外籍船员立刻离舰”的警告。

  清军官兵见状则不允许任何人离开“高升”号,并欲将英船长高惠悌看守起来。高惠悌要求浪速舰再派出小船。浪速舰予以拒绝,并且升起代表攻击的红旗。

  英国船长和其他西方人士随即跳船。清军认为洋员系临阵脱逃,开枪射击西方人士。而日军在先发一枚鱼雷未果的情况下旋即发炮轰击,全船清军官兵宁死不屈以步枪迎敌还击。下午1时高升号被浪速击沉,此时西方船员与清军官兵尽数落水,日军对清军官兵除俘获两人外,其余皆未予施救,并开枪射杀。

  事后附近的外轮救起约近200名清军幸存者,高升号最后殉难者达871名。

  日本人虽然将浪速号将英国轮船击沉了,但其通过精妙的外交手段,最终却神奇的平息了这英国人的怒火。乃至现在高升号事件还在扯皮,并没有解决其赔偿的问题。

  而在历史上,这笔赔偿金最后还是中国人出的。

  1902年,满清政府与印度支那航运公司终于商定了总数为33,411英镑的“慈善补偿”。轮船是日本人击沉的,中国人死了最多人,最后却由中国人来负责赔偿。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再加上外国轮船当初被宋哲打压了运输份额,早已经不满了。现在海运既是危险。而且还只有他们这一伙势力可以依靠。用屁股想想,也知道外国轮船肯定会趁机坐地起价,狠狠的宰宋哲一刀。

  哪怕宋哲愿意挨这一刀,外国轮船也不可能谁都愿意冒险的,海上轮船的运输量,肯定不那股满足直隶的粮食供应需求。

  换言之无论如何。宋哲必须找到稳定的粮食来源,否则不用打,直接靠围困,就足以让宋哲不得不黯然兵败直隶。

  袁世凯立刻找到山东巡抚毓贤陈述自己的见解,并要求让义和团和马军离开退回来围攻德州,而余下大军则赶去东昌府支援。

  然而山东巡抚毓贤却不认可袁世凯的建议。

  倒不是山东巡抚毓贤认为宋哲不会攻打东昌府,而是山东巡抚毓贤认为,大军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这士兵累的像狗一样。到了东昌府后还能和哲军作战吗?

  而且东昌府可不比德州,德州虽然带一个州字,但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县,而东昌府可是府城。毓贤认为东昌府绝对不会太快被攻陷,而且晚一些日子赶到东昌府,不仅仅可以让山东军养精畜锐,还能够利用东昌府消耗哲军的锐气。

  袁世凯气坏了,为此两人几乎爆发了一次冲突。

  最后结果是袁世凯率领大概五千武卫军先行赶赴东昌府支援。

  不过比起袁世凯。宋哲的行军速度更加快。

  才三个小时,宋哲已经急行军从临清州的渡口驿再次回到京杭大运河西岸。期间袁世凯不止一次想袭击哲军。

  只是袁世凯追到的仅仅是哲军的后队。即使渡河过去也很难起到阻击的作用,而且渡河拦截也很可能被敌人在你渡河的时候袭击。

  袁世凯想抢占渡口,但他手底下没有骑兵。他的骑兵早就已经和山东巡抚毓贤的骑兵混编在一起北上追击了,然而战争开始后,袁世凯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将马军调回来自己身边。

  就这样,袁世凯眼睁睁的看着宋哲抢在他前头。渡过了京杭大运河了。

  这种感觉对于袁世凯而言是非常憋屈的。就好比两个人打架,甲猜到了对手下一步会打我左脸,然而……对手挥拳速度太快了,甲来不及抬手挡隔,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挨了这一拳。

  渡口驿下游约莫三十里就是临清城。这里驻扎了约莫二千山东军,再加上民团、民夫,聚拢了约莫五六千人守城。

  宋哲本来准备饶过临清城的,他打心底藐视这帮杂牌军,不相信他们敢出城袭击自己。当然宋哲也不会认为,一群战斗力五的渣渣防守临清城,自己大手一挥,就轻轻松松的把临清城攻下来。

  克虏伯七十五毫米山炮到底口径太小了,想靠他攻破一座坚固的城池可不容易。

  少尉参谋徐树铮却建议道:“相爷,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做,就如此饶过临清城,恐怕有损我军威望。更会助长山东各地城池坚守的决心,认为不出城我军就没有他们的办法。”

  换了其他人说这话,宋哲肯定不以为然,不过如果是徐树铮如此说,宋哲就多了几分重视了。因为宋哲不算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恰恰好知道此君日后会成为段祺瑞的左右手,更带兵收复外蒙。宋哲饶有兴趣的看着徐树铮说道:“说说你的想法。”

  徐树铮闻言立刻精神一振,连忙说道:“属下认为,可以派人到临清城那里索要犒劳的食物和金钱,如此既可以让临清城不敢轻视相爷,也可以稍微补贴一下军用。”

  宋哲点了点头,说道:“这个想法不错,就交给你处理,不过速度快一些,我可不想在临清城耽误太长时间。”

  “属下明白!”徐树铮兴冲冲的拉了两名容貌威武的士兵跟着他跑去临清城。

  一名从台湾跟来的参谋看了徐树铮背影一眼,不无妒忌的说道:“大总统对这个年轻人还真够看重的。”

  宋哲笑了笑,没有说话。

  事实上得到徐树铮,宋哲也很惊讶。

  根据徐树铮自己说的家世,徐树铮并没有太大的必要选择从军这一条道路。

  徐树铮他出身于一个耕读之家,他的祖父徐兰因躲避太平天国之乱而逃到了徐州城外的醴泉村定居。他的父亲徐忠清原本是一个乡村塾师,后被选为拔贡生;母亲岳氏为徐忠清之继室,其家族自称岳飞后裔,在当地也算颇有名望。

  徐树铮从小生长在这样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家庭环境中,自幼深受儒家熏陶。徐树铮也没有让人失望,自幼聪明伶俐,乡里争传他“七岁能诗”,被誉为当地的神童。十三岁那年就考中秀才,四年后以岁试第一等第一名的成绩补廪生,可谓少年得志。

  1897年,却成了徐树铮的人生转折点之一。当时徐树铮赴省城江宁参加乡试,不幸落榜。

  此时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知识分子也逐渐觉醒,不少人走上投笔从戎的道路,徐树铮就是其中之一。

  此次名落孙山后,徐树铮就果断放弃科举,认为“儒者读书,要以致用为宗。频年朝政日非,丧师割地,为国大辱。释而不图,虽皓首牖下何益?”于是徐树铮生出投笔从戎的志向,只是徐树铮的父母一直不同意。

  徐树铮迁回出击,一年后他向父母提出到北京游学几个月的提议。

  徐树铮有亲戚在北京,而北京又是历朝历代科举中心,徐树铮父母自然答应了。不想徐树铮到了北京,恰逢巨变,徐树铮也被逼逗留了在北京。

  宋哲为了增强自己实力,在北京大肆招兵。徐树铮一见是朝廷招兵,立刻动了当日投笔从戎的心思了。

  因为徐树铮是读书人,而且他投军的同时,投书一封给王士珍,大意是:“国事之败,败于兵将之庸蹇。欲整顿济时,舍经武无急务。”

  王士珍一看就知道徐树铮这肚子里面应该有几分货的,就推荐给宋哲。宋哲一看是徐树铮,立刻亲自叫来考察。徐树铮果然有料,宋哲这才破格提拔了徐树铮为少尉参谋。u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