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
星子县城南方20余里的鄱阳湖西岸,有一处村庄叫扬澜,湖对岸是都昌县左蠡地界。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这一带的湖区,展开了一场恶战,双方投入兵力达80万人。
这一带的老人们,每当茶余饭后,总爱谈及这段故事。他们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18年,死人无数,湖里的鱼多得随便一棍都可打着好几条……
其实,朱、陈的鄱阳湖决战,前后只不过经历了一个多月,就决定了胜负。它从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8月29日开始,到10月上旬就结束了。虽然此战役没有18年,但这场水战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与舰船之多,战斗程度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并为后来历代军事家所重视。
元朝末年,社会**,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打垮了元军主力后,起义军在中国南方群雄割据,各霸一方,为取得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战。游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领导的队伍与渔民之子陈友谅的队伍,就是其中两支举足轻重的起义军。陈友谅控制着长江中游,朱元璋的势力则在苏南皖南赣中南一带。朱元璋欲想称霸中国,陈友谅便是他问鼎的主要障碍。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争夺中国南部的战略决战。
经过一系列小规模接触的前哨战后,1363年春,陈友谅从九江率60万大军向朱元璋控制的南昌发起围攻。朱元璋闻讯,被迫率20万水军从南京千里回兵救援。八月底,双方在鄱阳湖上展开了惨烈的、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
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天,战场在南鄱阳湖的康山附近,双方各有胜负;第二阶段共31天,为两军对峙阶段;最后是湖口决战,陈友谅兵败身死,全军覆没。
陈军人多势众,战舰如云,其巨型战舰高数丈,分三层,速度快,外包铁皮,但机动性不强。朱军人少,战船也小,但小舰有机动灵活的优势,且朱军士气高昂。
8月29日,两军在康山水域(今余干县境内)接触,第一场战斗开始。陈友谅巨舰相连,楼船高十余丈,舰队成阵,展开达数十里,气势逼人。朱元璋针对敌我双方的形势,利用陈军“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的弱点,决定用火攻。
第二天,朱元璋大将徐达率舰向陈军猛攻,击败陈军前锋。紧接着朱军乘风发射火炮,陈军死伤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小。恰恰在这时徐达座舰被对方火炮击中,陈军乘势反攻,陈猛将张定边向朱元璋座舰直冲过来。朱舰掉头就逃,慌乱中战舰在沙滩上搁浅,眼看朱元璋就要成为俘虏了,正在这紧急关头,朱将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朱军随之冒死来救,朱元璋这才侥幸脱险。此时天色已黑,双方收兵。
第三天朱亲自率舰队进攻,由于陈军战舰高大,朱军船小,朱军失利,右翼开始后撤,朱元璋虽连斩十余名队长也不能阻止败退。下午三点,东北风起,朱军就乘风放火,陈战舰相连行动不便,陷入火阵。一时鄱阳湖上烟焰张天,火光烧红了天和水,朱军转败为攻,全线出击,陈军损失惨重。第四天双方再战。24小时不分胜负。第五天,陈军击碎朱元璋座舰,朱逃移它舰,陈士气为之一振,但至下午,陈军支持不住,开始败退,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离扬澜仅数里);朱军则进军湖东岸左蠡,切断陈军退路。
两军在渚溪左蠡相持其间,由于陈军曾围攻南昌两个多月,出师太久,士兵疲惫,军心动摇,朱元璋又不断诱降,陈两员大将投敌。陈友谅恼羞成怒,他缺乏政治头脑,靠杀俘虏出气。朱元璋则送还战俘,为战俘治伤,并祭奠陈阵亡将士,以此收买人心。这样,陈军士气更加低落,31天后的10月3日,陈军粮草殆尽,率军冒死突围,但左冲右突,均被事先作好准备的朱军击退。陈无法,率部向湖口方向逃跑,朱军又用火舟火筏攻击,血战十余小时,陈军仍无法逃脱。不久陈友谅被箭射死。庞大的舰队随之覆没,朱元璋取得了彻底的胜利。鄱阳湖之战奠定了他统一中国的基础。
后来,民间传说朱元璋之所以在水战的第一阶段,也是决定性的阶段取胜,都怪陈友谅没有选择好战场,千万不该选在康山附近,致使自己兵败身死。“猪(朱)见糠(康),喜洋洋。”难怪在康山之战中,朱元璋几次化险为夷,士兵愈战愈勇,全在于这座康(糠)山。
600多年过去了,鄱阳湖之战已成历史,但在那名叫扬澜的小土岗上,还有一座花岗石砌成的数米高的石台,传说那是朱元璋指挥大军围攻陈友谅的点将台。在离渚溪数十里的吴城(属永修县)镇外,也有一座临水古亭,传说是朱陈大战时,陈友谅妻子登临观战的“望夫亭”。其实此亭本名望湖亭,始建于晋朝。朱陈大战后,民间艺人们转辗传说,将“望湖亭”说成了“望夫亭”。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