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开启苏轼的物理之道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翌日清晨。随着隆隆的火车到站,襄阳西站已经是人声鼎沸。苏洵一家五口昨日在襄阳住了一晚,缓解了连日来坐船的旅途劳顿,今天早上就要出发坐火车前往汴梁。卯时刚过,他们就抵达了襄阳西站。苏洵首先去了车站站长室开了条子,确定是去汴梁公干,然后才被允许买票登车。因为目前大宋正在运营的火车线只有京襄铁路,其余长安到成都的长成铁路,襄阳到广州的京广铁路,以及汴梁到燕云的京北铁路都在修建。像长成铁路同样是庆历五年规划,庆历六年开始修建。结果京襄铁路都运营四年了,长成铁路受限于地形,要到明年才能通车。京广铁路在庆历九年规划,估计也就是明明后年的事情。只有京北铁路稍微晚一些,不过平原区修建速度会很快。只是哪怕赵骏已经为大宋做了个三十年铁路计划,预计在未来三十年内,大宋的铁路要连接全国所有路治、州府、县城,让火车成为大宋主要交通工具。可至少现在依旧只有一条。并且京襄铁路主要运输还是以货物为主,大部分火车都是货车,比如货车往往都是三小时一班,而载人的客车却要六个小时一班,晚点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眼下的火车依旧不是平民百姓能够消费得起,也暂时不允许普通百姓购买车票坐火车来往京城与襄阳。它的服务对象目前只有几个,一是做生意的大老板,比如那些茶商、粮商、盐商等等,花大价钱雇佣火车运货,老板与随从人员自然也能够享受到乘坐火车的便利。二是公干的官员,有公干明证,比如苏洵这次要前往汴梁,先去吏部报道,随后去审官院磨勘选调,接着再等吏部通知,自然就可以坐火车。三是一些特殊情况人士,如特别有钱的达官权贵,或者送朝廷急报的公文吏员,以及奉命来往两地换防、驻守的军队。这就导致现在火车还不能算是为平民阶层服务的便利交通工具。不过这是正常的事情。就好像后世很多新技术,往往都要先用于军队一样,由于东西还没有普及,自然也就无法惠及大众,等全国铁路网铺开,到时候普通百姓坐车就是常态。苏轼一家虽然是公干的官员,可也得买票,那高昂的票价即便是老苏家作为眉州地方大家族,家资丰厚,亦是让人肉疼。从购票厅买了票之后,一家五口到了候车厅。火车站颇为简陋,外面由铁栅栏圈起来,然后里面用水泥建筑物做了一个类似于厂房的平房。这个平房就是候车站,不过占地倒是很宽敞,一楼是候车大厅,二楼是办公室,整体有点像后世某个县城小汽车站,但在宋代就已经非常豪华。此刻候车大厅里相当安静,来往的要么是大商人大老板,要么是官员权贵,自然不会像后世火车站、汽车站那样人声鼎沸嘈杂。倒是外面非常乱。因为有货运的关系,需要有大量的工人在外面搬货卸货,火车到站之后,往往需要通过道岔变轨,先完成调头,再停在外面卸货装货,最后再出发送往汴梁。而货运车的优先级要高于客车,所以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卸货装货完成较早或较晚,抢了客车的发车时间,从而造成晚点。苏轼和苏辙像两个好奇宝宝一样四处乱看,他们看到平房南面有一个巨大的空地,大量马车在那里卸货,更远的方向有列车停在那边,显然是正在装货。相比于苏辙,16岁的苏轼迅速想到了一个问题,他对苏洵说道:“父亲,火车是一个半时辰一趟对吧。”“嗯。”苏洵还以为苏轼在问发车时间,说道:“之前问了刘站长,他说我们这趟应该再等半个时辰就能出发了。”苏轼摇摇头道:“我不是想问这个,我是想知道,如果火车在半路上坏了,停了下来,那么如果一个半时辰内没有修好,那后面的火车会不会撞到前面的火车?”“这”苏洵一下子就哑口无言了,这问到了他的知识盲区。苏辙聪明,说道:“铁道部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而且京襄火车运行多年,也没听说出什么事故,应该是有什么办法可以通信。”“这位小郎说对了。”坐在他们一家对面的一个商人笑了笑,指着车站外面的站台说道:“你们看那是什么?”他们都看了过去,就看到在外面上车的站台附近都有电线杆,上面架着电线。只是电线还不普及,目前也只有成都那边修了一些,用的还不是水力发电,而是蒸汽机发电,所以他们都不认识。见他们露出疑惑的神情,商人笑着卖弄道:“那是电线。”“电线?”“不错朝廷在沿线都架设了电线,每个车站都有个电报站,每隔十里有个电报亭。”“它有什么用?”“电线可以发送电报信,以此来通知站台。如果火车因故障停下,就可以利用火车线与电报亭的线路,向站台报告。”“火车上也有线?”“是的,每台火车上都有一条长六里的电线,这样在十里范围内,不管火车在任意地点发生故障停下,都能及时接到电报亭的线路。”“可是。”苏轼很快想到了漏洞,说道:“如果来不及向站台报告,或者后面的火车已经出发了怎么办?”“这就是朝廷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半时辰一趟,并且复置前唐就废除的新野县了。”商人笑道。“为何?”苏轼不解。“你知道火车一个时辰能走多远吗?”“不知道。”“约里左右。”“我明白了。”苏轼恍然大悟道:“每个站台的距离肯定小于这个里数,所以如果火车发生故障的时候,上一辆火车必然还没到上一站。”“是的。”商人说道:“准确来说应该是上两站,因为京襄铁路的每一站距离大概都是在110里左右,前列火车出发了一个半时辰,那么后列火车就至少落后了300余里,即便加上停靠各个站点的时间,也最多不会低于300里,所以后方的列车就必然落后两站。本来最合适的应该是一个时辰一趟,但朝廷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一个半时辰一趟,从而彻底杜绝相撞的可能。”这个问题也是最早由赵骏和赵祯商讨,当时还没有发明电报,对于火车之间的通讯让他们非常担忧。一旦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告知后方列车,就可能会发生追尾。所以最早的时候,京襄铁路是三个时辰一趟,也就是一天才发四趟,就是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但没过多久赵祯就研发了电报,就能进行远程通讯工作。只是电报毕竟不是电话,火车上也很难装电线运作,因此就采取了电报亭的形式。刚好大宋建立铁路线的时候,每隔十里都有一个巡逻亭,因为铁路用的钢材非常在此时非常贵重,一斤钢堪比一斤铜,有地方百姓会偷铁轨。所以铁路沿线都有厢军作为铁道兵把守,这样刚好铁道兵驻扎的巡逻亭就可以连火车上的电线,在火车上发电报——电报机还是太贵了,不可能每个巡逻亭都配一台。而京襄铁路沿线的车站分别为襄阳站、新野站、南阳站、方城站、叶县站、襄城站、许昌站、尉氏站、开封站,每一站的距离,恰好在60公里左右。目前大宋的蒸汽火车极限速度其实能达到一百多公里每小时,但铁道部规定每小时的车速必须维持在6070公里,这样加上停靠站点的时间,每小时差不多是在50公里的样子。三个小时的时间足以让前面的列车超过后面列车至少两个车站,一旦车辆发生故障停下,火车就有两个车站的时间预警,完全可以做到瞬间全线停车。虽然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大量火车晚点,因为有的时候火车经常是过载发热导致故障,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又可以继续启动。可一旦停下就会让后面的所有火车不能启动,这样一耽误往往就是好几个小时。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为了安全起见,就只能用这么低效率的办法工作,等将来可以无线通讯的时候,或许就能解决了。“原来是这样,铁道部的人真是聪明。”苏轼惊叹不已。“朝廷既然做了这些,那必然都是要考虑周全,岂能枉顾人命?”苏洵虽然也是第一次听说,但这并不妨碍他教育两个儿子,说道:“你们以后想问题还是要多多思虑,切不能信口开河。”“是父亲。”苏轼兄弟应了一声。随后苏轼就看向商人道:“大官人也很厉害,居然能算到后一辆火车会落后前一辆两站。”商人摆摆手笑道:“这不算什么,我本就是走南闯北的商人,坐过几次火车,加之做商人就得学些数算,稍微一琢磨自然就知晓。”“小子还想请问,这电线又是如何发送电报信的?”苏轼又问。他很好奇。“额”商人挠挠头道:“这我倒是不知道了,听说这与官家推崇的物理之道有关。”“物理之道?”苏轼想了想道:“以前成都那边有些报纸到眉州,好像看过此道,听说成都有学校在教这个,可惜”可惜他没有学过。“成都府虽然商贸兴盛,但离汴梁太远,消息不灵通也正常,小郎如果对这物理之道感兴趣,去了汴梁可以去学学。”商人说了一句。说着他又上下打量了一下苏洵,然后问道:“大官人是进京磨勘听调的吧。”“官人好眼力。”苏洵没有否认。他这次出来没有带仆人,就是想低调行事,没想到被人看穿了。不过他倒也不意外,商人走南闯北,眼力很好,何况火车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坐,看出他是个官员也正常。商人就对苏洵说道:“贵子很聪颖,这次进京或许可以尝试考一考汴梁高中,现在科举当中慢慢增加了数术、物理、化学,占分不少,若是不学的话,以后科举艰难。”数术、物理、化学?汴梁高中?在向商人道谢之后,苏家父子三人把这几个信息牢牢记下。特别是苏轼和苏辙。这些年由于苏家变故,先是苏洵考中进士,带着他们去了广宁监。接着苏老太爷病逝,苏洵不得已回家守孝。然后又是与程家纠葛,苏轼兄弟常年待在家中,由父母教学读书,却是根本没有去过学校。主要也是苏洵考中进士后就不怎么关注科举,再加上常年宅在家里,消息封闭,自然也就不知道近些年科举当中理科的占比越来越多。如今出来之后,见识到了新时代的变化,自然也就要慢慢接受它们的存在。否则两个儿子考不上,那就糟糕了。至于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他们对商人说的理科充满了好奇。这轰隆隆的火车,能发亮的电灯,以及能远程通信的电线,都让他们充满了新奇感。特别是在看到远处隆隆驶来的火车时,心中已是满满地探索精神。“呜呜呜呜。”过了十多分钟,随着汽笛声响起,火车总算是到站。不过却不是眼下出发。车辆还需要重新加水、加煤炭、下乘客。直到过了四十多分钟,从苏轼他们进站足足一个多小时,他们才总算是登上了火车。第一次坐火车,苏家兄弟无比好奇,上了火车,看到的是一排排座椅,每位乘客都提着行李,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放上行李架坐下。很多人显然是老乘客,都摆上了书本——这一趟行程总共是380公里,约8个多小时,自然需要准备好打发时间的东西。苏家五口人带的行李不多,主要是几身衣服——苏洵说带太多东西不方便,到汴梁再买就是了。把行李放在了行李架后,几个人就坐到了位置上,刚好一排五个人。苏洵父子三人坐在一起,苏轼刚好是在窗口上,他好奇地摸索着透明的厚玻璃,这在他的家乡眉州还没有出现。而且火车的窗子是可以打开的,上一位乘客没有关窗,苏轼把头探了出去,正好火车开始预热。“呜呜呜呜呜!”烟囱冒出滚滚白烟,上午阳光并不炽烈,苏轼却好像看到了彩虹。他不知道火车是怎么运行的,烟囱为什么冒出烟来。但他知道。自己这一趟去汴梁,不仅要去见见自己心中崇拜的鲁迅先生,也一定要去看看这物理之道,到底是什么。:6lk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