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郑学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众人也是一愣。

  胡人会汉语,这倒挺稀奇。

  “你说你是求学之人,可行过束脩之礼?”有弟子问道。

  这一问,王胡顿时脸色涨红。

  许久,他才憋出一句话:“我先欠着。”

  此言一出,顿时引得众人大笑。

  古往今来,还未听过有欠束脩之礼。

  孙乾此时也颇为尴尬,他未曾想到对方如此厚颜无耻。

  汉时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思想,对待胡人,都是带有歧视目光的。

  杨明这时往前走了一步。

  王胡注意到了杨明,面露欣喜,正欲开口。

  “你说你来求学,那你可学有所成?”杨明先于他开口道。

  杨明此言一出,众弟子都齐齐望向王胡,等着看笑话。

  王胡不过黄口,哪可能学到什么。

  杨明这招,可谓釜底抽薪。

  “《中庸》十九篇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夫子注曰: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王胡昂首说道。

  他说完,一众弟子均瞪大眼睛难以置信。

  杨明也是刮目相看。

  他之所以有刚才一问,也是因为那日见王胡懂汉礼。

  如果王胡真在求学,那必然会有所答。

  没想到他不仅答了,还意有所指,用“诚”来表达自己并未撒谎。

  “夫子将至,且先散去。”孙乾这时开了口,此话便是默认王胡留下来。

  众弟子闻言陆续散去。

  王胡此时向着杨明面露感激,躬身行礼道:“多谢少君二次相助。”

  杨明颔首,面露微笑。

  这小孩不亢不卑,颇讨人喜欢。

  待王胡离去,杨明与孙乾再往前一段便到了书屋。

  书屋内座位不多,也仅有入室弟子有座位。

  杨明的座位就在孙乾一旁,在最前排。

  郑玄进来时望见杨明,微微颔首,接着便坐在台上,开始授课。

  “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故需回归经文本身,是以古文经学为主,然古文经多有缺失,或有难解之处,可兼采今文经之言。”

  郑玄开场气势磅礴,却也简明扼要,明确了古文经与今文经之主次。

  然后,他开始讲述了杨明最为关注的部分,如何兼采。

  他以巡守之制举例。

  所谓巡守之制,类似于明朝之巡抚制度,只不过在秦以前,是天子巡守。

  关于巡守之制,经书中一共有三处提及:

  《尚书·尧典》云:“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

  《礼记·王制》云:“天子五年一巡守。”

  《周礼·大行人》云:“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

  很明显就能看出,《尚书》与《礼记》之中记录一致,均为天子五年一巡守。

  这也是昔日汉章帝白虎观会议后,《白虎通德论》中有定论之事。

  然而《周礼》之中却记载,天子仅有在十二岁时巡守一次。

  三者之间有矛盾,而三本经书,《尚书》与《礼记》均为今文经,沿袭自西汉初年,而《周礼》至西汉末年才被发现,为古文经。

  那么很自然的,研究《周礼》之古文经弟子,认为今文经的记载因来自儒家弟子口述,出现了记忆错误。

  反之,研究《尚书》与《礼记》之今文经弟子,则认为是《周礼》记载有误,否则不会和两本经书不同。

  二者观点不可调和,争论不休。

  郑玄则是这样注解的:

  《礼记·王制》云:“天子五年一巡守。”

  郑玄注:天子以海内为家,时一巡省之。五年者,虞、夏之制也。周则十二岁一巡守。

  杨明在郑玄说出注解之后,内心不由感叹,郑玄大才!

  这个注解通俗易懂,天子要巡守,在虞、夏之时,五年一巡,但到了周,改为十二岁巡守一次。

  即便以后又在其他经书之中找出所谓“六年一巡守”,那也无碍,因为可以将其排到诸如“殷制”或其他某一代霸制之中。

  至于“六年一巡守”与已有经书冲突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朝代的巡守制度必然是唯一的。

  那么,三家之言汇于一注之中,简洁明了。

  这就是郑玄的方法,赋予经书时间性。

  在此基础上,便可得出:《周官》是周公致太平之迹;《尧典》等系于尧舜者,成为唐虞之制;《禹贡》等系于夏世者,成为夏法;《商颂》等系于商世者,成为殷制。

  这些不同的圣人之法之遗,一起构成了“经学”。

  当然,古、今文经之间的差异,并非都像郑玄所举例子这般明显,要兼采绝非易事,这也是为何郑玄要杨明先学古文经之原因,博览全经,是郑学之基础。

  这一日授课下来,杨明对经学的认识翻天覆地。

  当然,也越发确定郑学为国学的可行性。

  通晓郑学者,与人论经时,对方甚至无法反抗。

  因为否定郑学,即等同于否定自己。

  待郑玄授课完毕,杨明又和他交流了一番。

  等聊完之后,天色都已有些暗了下来。

  杨明心满意足地回了庐中,却忽然发现,本该每日出现在庐中的阿一却并不在。

  他寻来张辽,张辽看《接要》入了迷,也才意识到这事。

  等了一阵还未见人来,二人便一起往山下去。

  一直走到山麓,他们才看见阿一,神情看起来有些许气愤。

  “出何事了?”杨明向护卫问道。

  “无事,就是婢子手脚慢了些。”阿一解释道。

  “我是问出何事了。”杨明声音低沉下来。

  “是那赵延,他在街上刁难阿一,我等说了少君之名,他才离去。”护卫解释道,阿一怕给杨明惹麻烦,让他们别说。

  杨明的脸色明显变冷,他不去找赵延麻烦,赵延还来寻他了。

  “从明日开始,你不用再往山上送饭。”他看着阿一说道,他不想阿一出什么事。

  “少君,婢子……”阿一本来说些什么,可看到杨明的眼神又憋了回去。

  “你们送她回去。”杨明拿过食盒,接着对护卫命令道。

  “隼儿,去看看那童恢案子查得如何了。”待阿一他们走了,杨明转身对张辽道。

  张辽领命,直接下山去了。

  杨明望着远处的不其县城。

  他不想与赵延正面起冲突,但并不代表不能用其他的方式。

  等回到山上,杨明发现王胡竟未回去,在庐门口,像是在等他。

  “你有何事?”杨明此时心情不好,语气颇有不耐。

  “少君能否借我一些钱财,我想购一些束脩与夫子,求其收我为弟子。”王胡手抓住衣角道。

  “自己想办法。”杨明虽对王胡观感不错,此时却无心这些事。

  说完,他便要进庐中去。

  却不曾想,王胡竟直接对他跪了下来:“少君是唯一愿意助我之人,还望少君再助我一次。”

  杨明皱眉,他帮过就要一直帮?

  这与张辽不同,张辽是他知道日后必为大将,而眼前王胡,他听都未曾听过。

  许久,见王胡一直跪地,他开口道:“你既已求学,不知男儿膝下有黄金?”

  “韩信尚能忍胯下之辱,况且少君世之英雄,我跪之并无不可。”王胡面不改色回道。

  杨明听到这怔住,再仔细看了看王胡。

  王胡,最多不过十岁,虽说汉代男性成熟得早,但若无足够经历,也难以这般早熟。

  “你应该还未飧食,进来与我一起吧。”杨明最终开口道。

  王胡闻言一喜,马上起身随杨明一起进了庐中。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