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拆招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曹节自田晏房间出来,曹破石已回来。

  他本在院中无所事事,一脸不耐烦,不过等看到曹节出来,立马变得恭顺乖巧。

  曹节一声不吭径直走开,曹破石见状立马跟了上去。

  二人进了曹节房间。

  “你欲当王甫,亦或是蹇图?”进了屋,曹节沉声问道。

  “哥哥,我错了,我只是闷得慌,便去章台……”曹破石挠着头。

  章台街为西汉长安街名,其内多娼妓,后世便以章台代指妓棺。

  “住嘴!”曹节回身呵斥,一脸怒其不争的模样。

  曹破石立马闭了嘴,他虽放纵,在曹节面前却不敢造次。

  “你啊,总有一日会因这等事吃亏!”曹节想要呵斥,却对自己这个唯一的亲弟弟狠不下心来。

  “嘿嘿,哥哥莫生气,对身子不好。”曹破石见曹节样子便知已无事,立马笑着坐了下来,拿出酒碗便给曹节倒起酒来。

  曹节无奈摇头,却也是坐到对面。

  “不久陛下将遣下诏攻伐鲜卑,届时你随军同去。”曹节开口道。

  曹破石本已端起酒杯,闻言吓得差点倒掉。

  “哥哥,我不晓战事啊!”他放下酒碗,立马叫屈。

  且先不说他真不懂战事,便是那北境之地,条件艰苦,哪有雒阳呆着舒服。

  “没让你去冲锋陷阵,你随田晏去了并州,便留在边郡,我已令田晏借机除掉杨明,但事有万一,杨明若苟活回来,你便……”曹节说着做了一个杀的动作。

  曹破石明白过来,拍胸道:“包在我身上。”

  行军打仗,排兵布阵他不会,但人这些年他可没少杀,信手捏来。

  “那王萌、王吉此时在雁门,我修书一封,你去召来二人,可为你所用。”曹节怕仍有变数,便又说道。

  曹破石闻言点头。

  他不敢在曹节面前造次,除了知道其所有一切皆因曹节外,更知曹节之手段。

  曹节手段众多,他欲除之人,必能除之。

  ……

  几日后,刘宏在北宫德阳殿召见群臣,行大朝会。

  伐鲜卑之事一被提出,便遭到多数群臣反对。

  蔡邕更是当场上疏,分析了鲜卑不可伐之原因。

  一曰国力不足,汉武帝时期,将帅优良勇猛,财物军赋充实,然伐匈奴经数十年仍未平定,官民皆贫,不得已而下罪己诏,今日国力与汉武帝时期相比远远不如。

  二曰鲜卑强势,檀石槐即位,鲜卑国力来到顶峰,甲兵十万,且精锐勇健。

  三曰边关流失,因边关把控不严,大量铁器、金属流入鲜卑,鲜卑甲胄武器提升巨大,且有诸多汉人逃往鲜卑,成为鲜卑智囊,实力已超昔日匈奴。

  四曰得不偿失,若战争不能迅速结束,便会陷入消耗,以举国之力战鲜卑,使内陆虚耗殆尽,甚至他还做了比喻,鲜卑之痛,如手脚芥藓之小患,而内陆困顿如胸背毒疮之大患,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蔡邕深得刘宏器重,先前修《熹平石经》,如今修《后汉史》,皆由其主导,包括不久前他上疏七事,刘宏也多半采纳。

  但此次,刘宏不仅未采纳,且极为不悦。

  所谓未战而怯,大抵如是。

  且蔡邕为杨明所做之赋他也已经有所耳闻,杀王甫便为真英雄,伐鲜卑这等英雄之事却不可为?

  群臣持反对者仍为大多数,刘宏起身俯视群臣:“若卿等能如曹节般散尽家财为国筹集军费,我便依了你们之言。”

  刘宏此言一出,德阳殿鸦雀无声。

  望见朝臣反应,刘宏内心冷笑一声,便转身离殿。

  北伐鲜卑之事,由此而定。

  ……

  这一日,杨明正与杨琦商议何日前往北海,却收到蹇硕差人递来的口讯。

  杨明不由皱起眉头。

  “出何事了?”待传讯之人离去,杨琦便开口问道。

  “陛下欲让我随军北伐。”杨明开口道。

  “怎会如此?”杨琦脸色大变。

  此次北伐他也反对,他为侍中,对边境局势了然于胸。

  桓帝时期边郡尚与鲜卑互有胜负,现在只剩被动防守,无论战力、士气皆为谷底,强行出征胜机渺茫,随军北伐九死一生。

  杨明这是刚刚出了虎口,便又要入那狼窝?

  “曹节进言。”杨明接着说道。

  杨琦闻言沉默,这便是宦官报复。

  杨明也陷入思考。

  他也预料到宦官们会报复,只是没想到来得那么快。

  在雒阳他是安全的,因为他死了的话明摆着就是宦官动的手。

  但等出了边境,就算还是不敢明着杀他,要弄死他方法很多,比如安排他和田晏或者夏育一路什么的。

  这种操作不管是史书还是影视剧里面,都很常见。

  他此时的处境,大概也是无人敢对抗宦官的主要原因。

  刘宏依靠宦官掌控皇权,宦官们耳边风吹起来,士人根本无力对抗。

  “阿父去寻叔父上书。”杨琦说着起身,他也想到这些,自不可能看着儿子白白送死。

  “父亲。”杨明喊住了他,“前几日大朝会,天子说了曹节等中常侍募捐军费一事,宦者捐钱,士人出力,上书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杨明还有一事未言,那捎信之人还说了吕强遭遇,中常侍捐钱之事并未通知吕强,结果刘宏发现十二常侍唯有吕强未捐,对吕强疏远不少。

  曹节的手段,比想象中还要厉害。

  杨琦也反应过来,无奈坐了回来。

  二人皆未再言,良久,杨琦叹了口气:“这该如何是好!”

  “父亲,儿杀王甫便早料会有这般境地,只需见招拆招即可。”杨明的眉头已经舒展开来。

  看见杨明模样,杨琦面露不解,接着便问道:“如何拆招?”

  “曹节等人所愿,无非是想以军令挟我,逼我身陷险境之类,故我只需自请为别部司马即可。”杨明回道。

  东汉军制,以五为倍数,五人一伍、有伍长,十人一什、有什长,五十人一队,有队长,百人一屯,有屯长,五百人一曲,有曲军侯,曲上为部、有司马,部上为营、有校尉。

  部,为仅次于营之序列。

  而杨明所说别部,又不在正部之列。

  别部,有协助、机动之意。

  用杨明前世的理解来说,就相当于独立团。

  杨琦闻言点头。

  如为别部,杨明在战场便有了自主权,生还希望自然大增。

  “那如何募兵?”杨琦仍是担忧。

  此时汉庭已尽募可战之兵,若自请为别部,则需额外募兵,兵源便成了大问题。

  若招流民为兵,战场必然一触即溃。

  杨明宛然一笑,开口说道:“三河骑士。”

  所谓三河,便是河东、河内、河南三郡,而三河骑士,指三地世家子弟,即为良家子。

  汉以经学治天下,良家子打小就要学“六艺”,射、御这种都是基操,只要稍加训练便可成军。

  杨明能想到这些,也与他前世所知有关。

  历史中黄巾之乱,卢植带走了雒阳的主力北军五校去讨伐冀州黄巾主力,皇甫嵩和朱儁去讨伐汝南黄巾,领的主力便是三河骑士。

  汉代的贵族子弟,即便到了末年,和大明、大清也不是一个概念。

  “可!”杨琦闻言大喜。

  ……

  半月后,朝廷起复田晏为使鲜卑中郎将,正式开启北伐鲜卑之战。

  按照计划,使鲜卑中郎将田晏领兵一万,自云中郡出兵;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匈奴单于一道领万余匈奴骑,自雁门出兵;护乌桓校尉夏育领兵一万,自代郡出兵。

  三路大军,共计三万余人。

  当然打仗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当由役夫用骡马运送粮草、物资先往三郡,接着才是各营集结、开拔。

  无论粮草,还是大军,都需要时间,这准备时间大概需一至两月。

  这便意味着,战事真正开打也要到七八月份。

  所以鲜卑必然会有所应对,就看届时双方将领如何排兵布阵。

  在战事开启不久,杨明便收到诏令,命他为假司马,与田晏一路。

  假司马,若本部无司马,则假司马代司马之权,若有司马,假司马便为司马佐官。

  杨明的情况,显然属于后者,有名,但无权。

  诏令一下,杨赐便上书进言,以杨明不晓战事为由,请以他人代之,天子不允,言:杨明为真英雄,为国出战当仁不让。

  杨赐无奈,便再进言,望以杨明为别部司马,自行募兵,刘宏应允。

  因为时间紧迫,在得朝廷允许后,杨明便迅速在雒阳开始募兵,王氏兄弟为其左右手。

  一时间,三河应征者无数。

  察举制能察举的毕竟是少数人,不乏有志有才却无机会之人。

  若换做平时,让这些人从军他们自然是不乐意的,毕竟世家子弟,不愁吃穿,谁愿意拿命去搏军功?

  还不如在家等察举或征辟机会。

  但杨明募兵,那意义就大为不同。

  杨明如今为士人最耀眼之新秀,一举一动牵引万众目光。

  而光,能照拂身边之人。

  若能跟随杨明一同出征,那不比在家里苦等更有机会?

  几日下来,应征者竟已达三四千人。

  其中除良家子外,竟也有不少寒门子弟。

  于他们而言,动机更加简单,能建功立业最好,就算不能,也和杨明有了联系,出头机会便多了一分。

  杨明并未应者皆招,而是以体型、弓马娴熟、品性等为要求,从其中遴选出五百人。

  吴起有云,兵不在多而在精。

  不过在选人之后,他却马上遇到另一难题。

  他去武库领取装备之时,武库令回复:武器不缺,但甲胄只能提供四成。

  且管理马匹的太仆也告诉他:此时雒阳及周边马场已无马。

  有马为骑兵,无马便是步兵,区别巨大!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