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萨布丽娜的玩具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13岁的萨布丽娜这么硬核——独自组装飞机。之后,16岁的萨布丽娜完成了生涯首飞,历史第一年轻。17岁时,她考上麻省理工,毕业成绩全班第一。

  其实她现在是一名博士,主要研究黑洞与引力。就在2016年,霍金还引用了她的论文。

  萨布丽娜认为,凡事自己喜欢的就亲手做出来,凡事做不出来的可以写出来。写的准确点,整的跟个真的一样那样,这样后人有钱想做的话,也许就可以按照她写的那样,稍加改进的做出真东西来。

  如何能够设计更好的机器。

  当然先了解要设计什么,设计的东西要分成哪几部分?

  这几部分是前人设计机器中如何设计的?

  然后组合出来自己想要的。

  其中有很多前人没有设计的部分,自己需要去设计这些。

  设计的这些需要自己画出图形。

  画出的图形反复思考是否合理。

  合理后开始自己找和制作对应零件。

  制作机器多了,渐渐的,就会想做更多的东西了。

  需要找最优化的方案去设计。

  2006年3月,将满13岁的萨布丽娜毅然决定,要亲手为她爸爸打造一架私人飞机。

  于是,她网购了一架ZenithCH601XL,在自家仓库里着手组装。

  首先,萨布丽娜花了3周时间,给飞机造了一个心脏——也就是引擎。

  整个流程逻辑清晰,循序渐进。

  萨布丽娜要玩玩具就从来不玩模型,直接就是各种各样的真零件,她跟一个高级工人一样,自己组装各种各样的东西。

  所以造一个真正的飞机也是迟早的事。

  待到飞机雏形问世时,已是次年2月:

  2007年3月,在着手组装飞机的第361个夜晚,萨布丽娜第一次坐进了驾驶舱。

  2009年,16岁的萨布丽娜终于获得了联邦航空局的特别许可,完成了生涯首飞。

  她坐在自己亲手打造的机舱内,独自掠过密歇根湖,满眼都是同龄人未曾见过的风景。

  2010年,麻省理工的两名招生教授在看完“芝加哥13岁少女独自组装飞机”的视频后,赞声不绝。

  早在大二时,萨布丽娜就曾参与当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最重要的物理实验之一:CMS实验。

  进入哈佛后,她继续突破界限,开始研究量子力学与黑洞重力。

  读博期间,萨布丽娜发表了近30篇学术性文章:

  2016年初,在霍金参与撰写的论文SOFTHAIRONBALCKHOLES中,作者引用了萨布丽娜于2015年发布的3篇引力论文。

  其中一篇为萨布丽娜独立撰写,另外2篇为参与撰写。

  消息一经公布,萨布丽娜又一光环加身。

  全美各大小媒体纷纷造势,都不约而同给这位年轻女博士打上标签:下一位爱因斯坦。

  然而,萨布丽娜对此的回应,却只有挂在其个人网站上的一句话:“我只是一名科研工作者。”

  对萨布丽娜来说,物理为她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更应该用来打破成见,而非博人眼球。

  萨布丽娜说,她的座右铭很简单:

  “那挺好的,但是你最近又有何成就呢?”

  这是高中时,她在“告诉老师自己曾经独自组装一架飞机”后得到的回应。

  这恰恰反映出她一贯的实干作风——没有Facebook,没有Twitter,没有Instagram,没有智能手机,只有物理。

  萨布丽娜还曾经写道,自己的技能是“在混乱中发现优雅”。

  但萨布丽娜本人,就是混乱中的一簇优雅。

  她从不在乎自身的光环,她更关心多维的社会影响。

  或许,从13岁时握住螺丝刀开始,萨布丽娜的人生就被赋予了另外一层意义。

  她掠过了密歇根湖的上空,也呼吸到了物理云端的空气。

  萨布丽娜自己设计机器多年,心中有感悟。机器常常会因为运动而磨损,需要更换。如果想要制造不坏的机器,只能设计一种具有自动更换零件的功能。在更换零件之时,可以暂停工作,按照自动化拆开,把把备用好的给安装上。

  机器在运作异常之时,感知部分会停止工作,拆开更换。备用件也会在对应的时间配置好。

  萨布丽娜先对自己提问,是不是每个机器都可以实现这种自动更换损坏零件的能力。是否能够更换几乎每一个地方?

  肯定有,所以要对这原来所有机器都进行重新设计,使其具备自动更换功能。

  萨布丽娜从一些最简单的机械开始,设计那种能自我更新的功能。

  一开始发现困难重重,如果一个机械系统一共是10个组件,那自动坏更新后会有上百个。

  但萨布丽娜发现机械构件增加,反而不会增加太多了。

  所以提出一个猜想,就是机械组件数增加,对应的可自我更新数会在比例上接近一个值。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