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拿棺材本做曲辕犁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看人用长辕犁犁地,杨皓感觉很有仪式感。

  犁到了田边,把着犁的吆喝着。要先让牛停下,转到前面牵着牛转头。不然犁也转不了身。

  如果是平原的大地块还好说。但五丰村的地形有些起伏,地块比较小。所以最好是安排一个人专门牵牛。

  不然一小会就要特地跑到前面调头,很耗费时间的。

  杨皓看了一阵,对曲辕犁与直辕犁的根本区别,也算是看明白了。

  其实两者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辕的区直或者长短。

  两者最关键的区别有两点。

  其一,长辕犁的牛轭,是通过一根横木跟辕固定在一起。

  牛轭与犁一体,也代表牛和犁就是一个整体。所以转向极不方便。

  其二,就是直辕虽然也有一些倾斜度,但角度太小。

  辕斜向上角度太小,牛向前走时,给犁施加的向上方向的力太小。

  犁铧向下刨土,会有一个向下的力。

  向下的力大于向上的力,把着犁的人太辛苦,而且犁入土的深度也不好掌握。

  曲辕犁的优势,他也完全明白了:牛可以与犁同处一条直线上。

  而直辕犁呢?

  因为用中间一根长木与牛相连,那么牛就没办法与犁处于同一直线。只能左右都要有一头牲畜,不然左右的力不能均衡。

  虽说两头牛可以拉动更大的犁铧,但这点优势完全被犁控制难度抵消了。

  明白了原理,他觉得自己大概能设计出一个合格的曲辕犁。

  而且,他也是见过钢犁的人。

  犁的大概构造还是记得的。现在又知道了原理,应该能将木质犁的结构设计好。

  画图……他不会。

  但犁的样子也简单,大概的样子他还是能画出来的。

  “这犁能用?”

  杨柏德与杨明听他说要找人做犁。就过来看。

  等看了他图。两人一点面子也不给,第一句话就是怀疑。

  杨皓也不恼,只笑着说:“做出来试试,就知道能不能用了。做一张犁,也不用多少钱。”

  杨明拿着图,看得入神。

  “大兄可看出什么了?”

  杨明回过神来,说:“这样以绳索代替辕木,似乎可以少用一头牲畜。”

  “大兄目光如炬!一眼就看出这犁最大的好处。”杨皓笑着给他一个大拇指,说。“好处还不仅于此。”

  他指着犁辕的尽头:“这犁我们用一根可以转动的横木,牛在转弯时,依然可以控着犁笔直向前。

  “再有,犁辕短了许多,尽头又向下斜,牛与犁铧的距离缩短。牛轭与犁之间的绳索,向上斜角度比直辕犁要大得多。

  “如此一来,牛向前走的时候,可以将犁铧向上提,犁地时可以充分利用牛力。把犁的人无需为控制深浅费太多的力。人在后面操力也省些力。犁出来的地,深浅也更一致。”

  看杨明一头雾水的样子,他笑着说:“我们先做出来。做出来了,你看着别人用就知道我没吹牛了。”

  他将犁吹嘘得那么好,杨柏德哪能不支持:“我让人去请木匠来。”

  木匠是隔壁村的。

  很快就请来了。

  木匠看着图,又问了几个关键的问题。得到杨皓的解释后。

  他说:“能做。不过需要一两天时间。”

  杨皓设计的曲辕犁,辕自然是曲的,呈“S”形。

  那就要弯曲木头。那是没办法一下就做好。而且这犁也要用阴干的好木材做才行。

  杨皓虽然刚砍了许多木材,也有好用的。只是还没干,这时还没办法用。

  杨柏德又对杨皓增加了支持度:“我家有几根上好的柏木,文木匠你看可能用?”

  “柏木有些浪费了。”

  “不妥啊,阿耶。那不是你收来留做寿材的?”

  寿材?

  杨皓有些意外。如果他没理解错……寿材就是棺材吧。

  便宜爹要用做棺材的木头来给他做犁?

  四舍五入,岂不是拿了棺材本出来支持他?

  那多不好意思啊……

  他忙说:“文木匠,你家中应当有可用的木材吧?若是有,你且拿来用,价钱好说。”

  木匠说:“我家中确实有些可用的木材。只是这犁铧,杨六郎你要用钢的,我就没办法了。”

  杨明马上说:“我等会就去鄠县让人打。”

  杨皓说:“还是我去吧。”

  他设计的犁铧,将犁铧和压壁融为一体了。为的是能让犁在行进过程中,自动翻土。

  这样的设计,杨明未必能说得清楚。

  犁铧也不是打刀剑,不用什么百炼钢。

  只不过要打成内弧的,哪怕老铁匠了,要打出来也颇非一番功夫。

  去了县城,找到铁匠解说清楚。

  杨皓看着他将东西打好,算着用时将近一个小时才打了一个。

  他觉得……

  要想将这新犁推广到全大唐,就有点难了。

  据说这个时候,有一百数十万户人口。这应该是最少的,大概还有一些山里人还能统计起来。

  就算其中七成家庭要换犁,也将近一百万。

  一个经验老到的老铁匠加一个学徒,也要一个小时才能打好一个犁铧。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大唐都换曲辕犁,仅仅是一个犁铧,也要耗时一百万个工时。

  而且是大唐时代的中级工程师职称的铁匠的一百万个工时。

  再加上,伐木工、木匠、采铁矿等等各个工种加起来,所有工时加起来……

  杨皓也想到了流水线。

  不过流水线这种管理手段,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比如说,衡度必须统一。

  他甚至不知道,大唐的工匠对于尺寸,用的是否同一个标准。

  或者说,他不敢肯定,大唐的衡度标准是否精准。

  要想流水线,工艺的关键,是标准化。

  如果达不到要求,想要进行生产线生产,达成标准就是一个大工程。

  另外,还必须集中生产。这个难度更大……

  大唐想要短时间内全部换成曲辕犁,好像还真有要拿棺材本出来的意思了。

  算了。

  国家民生这样的大事,怎么解决,还有朝中的衮衮诸公呢。

  那用得着他瞎操心?

  杨皓自嘲:想那么多做什么,典型的没事找事。

  犯贱!

  ……

  有了木材,文木匠又带着学徒一起来。

  制作木方其实不用花多少时间。

  最耗费时间的,是要将图给摸准了,然后制作出来的零部件,能正好组装成成品。

  毕竟,这是第一次制作,几乎说有部件可能都需要调整。

  整张犁的关键部件,是辕。曲辕的弯曲没确定之前。其它部件就没办法完成加工。

  而曲辕要略呈S型,加工难度就更加大了些。

  文木匠在杨家做了整整一天,才将杨皓要的犁做了出来。

  将犁铧码钉定在犁床上。

  杨皓提了提,比他想象中要重一些。不过这可能是因为用的木材密度比较大。

  还有像犁床那样的部件,也太厚了些。完全可以做得薄一点。

  另外,他为了让曲辕上的力更稳固,就在犁箭前面加了一道斜杠。

  如果去掉并非不可缺的部件,应该还能减少一些重量。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对文木匠点赞:“好手艺。不知道要多少钱?”

  文木匠搓搓手说:“内个……杨六郎,可否将这图样卖给我。让我日后也给人做这新犁?”

  文木匠是一辈子的木匠。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有什么用,他清楚得很。

  这会看见了完整的犁,也就已经明白这东西的好处。

  果然没有傻瓜啊!

  杨皓笑说:“你想要给人做犁,自然可以。不过却不能卖断给你。你要做,随便做就是了。”

  而且钱还是要给的。

  文木匠忙拒绝说:“不可不可。我学了这犁的做法,怎么能还要你的钱。”

  杨皓不缺这点钱:“拿着吧。你师徒二人忙活了一整天,还出了木料。要是这犁好用,这个图样你今天没看见,过些天也是能学会的。你做活不收钱,岂不是让你吃亏?”

  好说歹说的,文木匠就是不要。

  杨皓也懒得在跟他来回推搡:“那我就谢过文木匠你了。你也先别走。先跟我去试用一下。看能不能用,说不定还是要劳烦你再调整一二的。”

  文木匠本来就没打算就此走了。

  他们带着新做好的犁,来到了田边。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