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奈河桥上呼奈何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镇子在余杭城南郊。

  名为桥镇,因镇上多桥,故有此名。

  有桥自然有河,年掌柜隐约记着,当年他大娘子说镇上有一座奈何桥。

  有奈何桥自然有忘川河咯。

  因此一大早,顾白领着勾子,坐一艘小船,独自赶往桥镇。

  或许因为前几日怪鱼在城里作乱的缘故,城内河道上的船少了许多。

  出城的水关倒是严了。

  闸门紧闭,镇妖司的人站在上面逡巡,时刻观察着水面。

  领头的正是前日曾与顾白出去帮助谢长安抓瓜婆的镇妖司的书生。

  在见到顾白后,书生好奇问了句为什么起这么大早出城,又提醒他们注意水怪后就放行了。

  闸门缓缓地打开,风吹雾迎面扑向顾白他们。

  “那怪鱼当日能进入城内,听说是水门出了内鬼。”勾子撑着篙,同顾白说起来。

  此时,小船缓缓前行,很快把城墙抛之脑后,被浓雾所遮盖。

  “内鬼?”顾白很是不解,“谁会是怪鱼的内鬼?”

  难道是鱼妖混进了镇妖司?

  不应该呀,镇妖司本就是驱妖的。

  勾子摇了摇头,“是人,至于为什么,那我就不知道了。”

  “不过,最近不太平就对了,听说城外经常有怪鱼吃人,哦,对了,那蛇妖也出来伤人了。”勾子听说,现在已经没有渔民敢去西湖边打渔了。

  顾白把左手缠着的白布解下来,“不止咱们这儿不太平,我听说会稽郡也不太平。”

  昨儿王守义说,会稽郡镇妖司的人迟迟不来,就是因为被会稽郡为非作歹的妖怪拖住了。

  不止妖怪作乱,一些逆贼也趁机作乱,会稽郡现在快乱成一锅粥了。

  顾白一直戒备着,等太阳升起,浓雾消散时,一头怪鱼也没冒出来。

  他们又走一个时辰,在一吹牧笛的牧童指引下,小船拐入一条小河。

  沿着小船逆流而上,在日上三竿时,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桥镇。

  镇外有一码头,他们把船停靠,上岸后一看,这古镇真不服桥镇之名,一眼望去全是桥。

  若不问路,贸然走进镇里去,那些纵横交错的桥能把人绕晕了。

  顾白向一老者问路。

  老者起初还很热情,但听到他问奈何桥,脸瞬间冷下去,话不说,头不回的走了。

  顾白以为老者老眼昏花,耳聋耳鸣听不清,误以为他在咒他,于是换了个年轻人问。

  年轻人听到顾白要问的路后,仿佛吃了苍蝇一样,晦气的走了。

  “怪了,难道镇里没有奈何桥,忘川河?”

  顾白不解,误以为这些人错认为他在问阴间奈何桥了。

  “我来!”勾子自告奋勇。

  她去问了一大婶儿,自以为凭自己八婆才能,怎么也能问出路来。

  然而,大婶儿翻了个白眼,“姑娘,你这样子,奈何桥的鬼可不敢收。”

  大婶儿头也不回的走了。

  “嘿,你怎么说话呢。”勾子跳脚,若不是顾白拉着她,她一定上前理论一番。

  “算了,算了。”顾白把勾子拖住,“我觉的人说的挺有理的。”

  勾子回头看他,“别以为我卖身契在你手里,我就不敢惹你。”

  “那你敢?”

  “云雨楼的姥姥要我之前,我还是敢的。”勾子底气十足的说。

  迎面走来一妇人,见到顾白走不动道了。

  顾白趁机上去,问她去往奈何桥的路。

  顾白的脸名不虚传,姑娘立刻点头,伸手指着镇子的另一头。

  “你踏上这座桥,绕过那座桥,再上左面的桥,再走右面桥,再走右面桥,再上十字桥往右拐……最后下了坡桥,走过木桥,踩着浮桥,穿过吊桥,然后就到奈何桥了。”姑娘盯着顾白说。

  顾白不说话,只是看着她。

  他现在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有一个桥字。

  姑娘说完了,舌头舔下唇,“你记住没有?”

  顾白摇头。

  “记不住就对了。”姑娘高兴地说。

  “嗯?”

  “啊,那个,我是说,记不住是应该的,我们镇上的人,都不一定记得住。”

  她自高奋勇,“还是我带你们去吧。”

  “这不大好吧?”顾白望着她手里的衣服。

  这姑娘端着一盆衣服,显然准备去河里洗衣服。

  “没什么不好的。”姑娘把盆往地上一丢,热情在前面领路,让顾白跟上。

  顾白和勾子对视一眼,跟上去。

  一路上,姑娘叽叽喳喳,问东问西,片刻的功夫,快把顾白穿什么颜色内裤问明白了。

  顾白招架不住,只能转移话题:“那座桥,为什么叫奈何桥?”

  热情的姑娘脸色一变,有点儿僵硬,不是很想说。

  但看在顾白脸的份儿上,她最后还是说了,“在很久很久以前……”

  余杭城连续三年大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许多人啃树根,吞观音土,肚子大的像孕妇。

  又一场大雨后,在人们木然的注视中,镇东头来了一位和尚。

  和尚很年轻,身上背着一个竹篓,竹篓里是一些草药。

  他医术精湛,一剂草药下去,人们的大肚子会立刻消下去,而且分文不取。

  人们都很感激他。

  然而,人们饿急了,和尚白白胖胖,浓眉大眼,一看就知道没被饿到。

  人们都说他的背篓里有吃的。

  于是,有一天,正在桥东头为老余家双胞胎姊妹治病的和尚,被镇上里正请去了家里。

  “后来,那老和尚再也没在镇上出现过。”姑娘说。

  里正,还有他的几个心腹,他们那几天油光满面,还用草药为镇上的百姓治病。

  后来,伴着朝廷赈灾,镇上百姓最后挺过了那一关。

  但是,镇上从此出现一件咄咄怪事。

  “里正的儿媳妇,产下一怪胎,生出来就没有没头,没双腿。”

  里正当时就疯了。

  再后来,里正的心腹,他们家人或亲戚产子,也必然是怪胎。

  或缺手,或缺胳膊,有时候还缺心——生下来,心口出就有一窟窿。

  渐渐的,不再限于里正和几个心腹,而是蔓延到了整个镇子。

  那些年,镇上产下的胎儿,或残,或畸,唯一好过里正他们的是孩子至少还活着。

  “渐渐的,镇上流传一个传说,说里正他们把和尚吃了,和尚死的不甘,来报仇了。”

  里正已经疯了,其他几个当年参与的人,也大多疯,或死于非命。

  镇上的百姓只能另寻别的办法来解除灾厄。

  后来,镇上百姓不知听谁说,只有为和尚娶活妻,才能消此恶咒。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