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新任支书(第四节)
0.1秒记住本站域名 [ixs.cc]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

  第十八章

  第四节

  与这几年一直忙着发家致富的叶文明不同,叶世新这个上山村新任村支书刚刚走马上任,就着手准备干一件大事——修筑水泥路。

  上山村有路,一条通往外界的盘山土路。这一条路还是上山村叶氏先祖依靠原始工具,历经千辛万苦修筑出来的,时至今日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虽然几经养护与拓宽,但这一条古老的土路如今到处坑坑洼洼、崎岖难行。路况不好不说,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每逢大雨,土路两旁总会出现滑坡的现象。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交通阻断,甚至是人畜伤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山村与采石坑村能买得起摩托车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不过,就算以车代步能带来不少的便利,但由于路况实在是太糟糕,不少人纷纷放弃了买车代步的念头。因为一到下雨天,摩托车在湿滑泥泞的路面上根本行驶不了。就像是采石坑的一个林姓村民,执意在下雨天驱车前往县里出工,结果连人带车摔到山坡下,摔断了自己的左脚,在家里一养就是半年。损伤了身体不说,还耽误了挣钱。

  与两个轮子的摩托车相比,四个轮子的汽车就该安稳一些了吧!

  也不然!

  对此,采石坑的马来健最有体会。他那一辆小巴车虽然是二手的,但买来的时候还有七八成新。可是,这才多长的时间,如今那一辆小巴车已经是破旧不堪,一旦负重过大,连一个小斜坡都要费好大劲才能爬上去。一到大雨天,马来健基本上不敢跑车,因为这种情况之下车辆很容易打滑,甚至会陷进烂泥里开不出来。几年下来,小巴车已经是千疮百孔,车门关不严实了,车窗玻璃被震落了,座椅也摇摇晃晃、东倒西歪……许多人由此一个劲地报怨,说宁愿步行,也不坐他的破车!

  除了开车的司机,普通村民们对此也是苦不堪言。

  就说驼背岭上的张清源与张有顺吧。

  两人喂养了不少鸡鸭,也都指望着鸡鸭下蛋,好拿到镇上换几个钱。可是,他们到镇上贩卖鸡鸭蛋,基本不敢坐马来健的小巴车。这一路颠簸不停,一篮子鸡鸭蛋到还没有到达镇上,基本上就没有多少完好的了。就算是在下面垫一层稻草也不顶事,鸡鸭蛋照应损坏。每次他们到镇上贩卖鸡鸭蛋,只能舍去乘车的便利,采用稳妥的步行……

  别看上山村是穷乡僻壤,但山里有不少好东西,芦柑、木材、毛竹、地瓜、芋头……不过,由于交通不便,从而制约了这里的发展。山里的东西运不下去,山下的化肥、饲料、煤炭等又不好运上来,以致如今依然不能改变这一穷二白的局面。

  叶文明早年也想过带领村民改变这一穷二白的局面。那时有一句口号喊得震天响——要致富,先修路!叶文明也曾想过在道路方面做一做文章,但那时各级政府都穷得叮当响,山下各村基本上还是土路,如何还能顾及这地处山上的上山村。无奈,叶文明只好领着村民,自行对土路进行养护拓宽——这也是他任期内为上山村所做的为数不多的贡献。谁想,刚刚改造完毕,一场罕见的暴雨袭来,将人们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人们感到很是可惜,文明也因此萎靡了好一阵子。而随着文明在村支书的位置上越坐越久、越来越安稳,他也渐渐变得不思进取、碌碌无为,后来他又致力于自家的发展,终于将自己身上的职责藏进他的银行存折里了!

  路还是那一条路,人们依然依靠它通往山下繁华的世界。可是,人们只是反反复复行走在这一条艰难的老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叶世新之所以一上任就计划修筑水泥路,自然也是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上山村太需要一条水泥路了!这不仅仅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同样也关乎每一个村民的命运——若真能把水泥路修起来,想必每个人的命运都会因此而改变!

  倘若水泥路真的修起来,首先是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出行方便了,肯定也会调动人们出门做工、做生意的积极性。第二,道路通畅了,山上的东西可以及时方便地运下山,山下的物资也可以高效地运到山上,就像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化肥、养殖方面的缺不得的饲料、以及已经逐渐普及的煤炭……

  当然,还有石顶山上的石顶宫。这些年石顶宫的名气大了起来,附近各个乡村的信徒纷纷慕名而来,但道路情况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多少也影响到信徒们到石顶宫烧香礼佛的积极。如果交通便利了,到时候前往石顶宫烧香礼佛的信徒,势必是络绎不绝。虽然这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活动,但对于一穷二白的上山村而言,却是一个难得的宗教优势。而且,放眼望去,石顶山上好山、好水、好风光,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自然优势。若将石顶真仙与山水风光结合起来,势必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去处,一定能够增加石顶宫的人流量;人流量一旦增多,势必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

  一切都显得那么地美好!

  美好的前提,是先把水泥路修起来!

  “新官上任三把火”!叶世新这个新任村支书,决定将第一把火烧在修路上。

  他找来叶康元与刘丽萍共商大计!

  康元和丽萍都是“新官”,都想在上任伊始做一些名堂出来,以确定自己在村里的地位。两人对世新的想法感到很是震惊,但很快都表示支持。

  不论是于公于私,他们都有支持的理由。

  康元是村里最早一批骑上黑嘉陵摩托车的人。方便是方便了,但糟糕的路况,随时随地会出现的危险,让他每一次骑车都是提心吊胆的——以车代步的好处,终究没能完全体现出来。

  丽萍经营着小卖部,每个月都要县里进几次货。虽然今年家人最终让她买了一辆黑嘉陵,但糟糕的路况,让她蒙受了不少损失——一些容易破损的物品,在往山上运的时候,经不住一路颠簸与磕碰,总会出现损坏的情况。就像是玻璃瓶装的物品,玻璃瓶一旦破碎,就直接一个血本无归。

  出于自身的考虑,他们没有反对的理由;这又是关乎全体上山村村民的大事,对于几个新上任的村官而言,更应当为之。

  三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不过,修路是大事,岂是三个年轻的村干部三言两语就能够办成的——这需要从长计议!

  首先是资金问题。从山下到山上有近十公里蜿蜒的山路,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怕是不能轻易拿下来!这一笔庞大的资金又该从何而来呢?

  三人首先想到的是寻求政府的拨款。这样的民生大事,政府肯定不能置之度外。但肯定不能全部指望政府,还需要动用社会的力量。上山村前几年不就是依靠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修建了一栋新的教学楼吗?修路也要按照这一个方式办!

  三人很快就商量好具体分工——由世新亲自出面寻求政府的拨款,而康元和丽萍则成立一个筹款小组,负责寻求社会的资助。

  此事关系重大,世新觉得他们刚刚上任,怕是没有什么公信力可言,政府与社会恐怕不买他们的账!为了能有更大的公信力,他觉得此事最好让永盾出面。当了十几年村长的永盾,他的公信力比他们三个相加还来得大,他若是能够出面,肯定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原村支书叶文明虽然被撤职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若是能够争取让他也参与其中,说不定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快,世新就带着修路的初步计划,找到永盾。

  永盾对此感到很是惊讶,却没有显山露水!

  他觉得这个叶世新上任伊始就想着办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野心实在太大了!再说了,前任村支书叶文明都没有办法办成此事,凭一个屁股还没有坐热乎的叶世新?异想天开不说,怕是急于捞一点政绩吧!但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世新想要修路,他永盾又没有权利去阻止,让他去修就是!若修得起来,出行方便一些,自己也能沾一沾便利;若修不起来,自己又不会损失什么,反正是世新要出这个风头!

  于是,永盾就平淡地表了一个态,说他支持修路。

  而就当世新让他出面负责此事时,他却直接推脱掉了。

  他知道这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反正自己差不多也该从村长位置上退下来了,没有必要再去参与这种事情。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跟不上这个社会了,而未来终究是属于像世新这样的年轻人……

  虽然不能说服永盾出面负责此事,但有了他的支持,世新还是有所收获。他也看得出来,虽说永盾表明上赞成此事,但心里一定对此持一种怀疑态度!

  怀疑什么呢?修路的可行性,还是他们三人的能力?

  不管怎么样,他是修定这一条路的!

  他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文明家。

  这个曾经上山村的一号人物,如今已经变成一个平凡无奇的农村小老头了。世新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自己芦柑园里修剪枝桠。

  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他的精神明显萎靡了许多,一身显得很随意的庄稼汉装扮,花白的头发蓬松散乱,再也不是从前那样,白衬衫、笔挺西裤,衬衫口袋里永远插着一支象征着地位的钢笔。

  事实上,文明并没有多少文化,那一支钢笔就是一个摆设,顶多用来签几个歪歪扭扭的名字。

  世新的到来让文明觉得很是意外,按道理讲他也应该好礼相待才对。不过,一个现任村支书,一个前任村支书,他当村支书的时候,这个世新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愣头青呢!就算是世新后来跻身于村委干部,还不是跟在他屁股后面转。他让朝东,世新就得乖乖朝东;他给派发工作,世新还不是得屁颠屁颠去落实!

  即使是被撤职了,文明却不想在世新面前失了架势,就随便打了一个招呼,转身将屁股对着世新,继续修剪枝桠。

  世新不计较这些,反正文明一直这个德行!而文明是前辈,自己仅仅只是一个后来者,有什么气也只能咽下肚子。

  他耐着性子,尽可能将修路计划详细地述说一遍,又客气地请求文明出山,共谋这一件造福乡里的大事。

  文明停止了修剪枝桠,背对世新站在原地。

  他想不到此时世新还能尊重他这个犯了错误而被撤职的前任支书!他有一些感动,同样也有一些嘘唏感慨——自从他被撤了职,上山村里谁还再把他当一回事?就连弟弟文联,也不再像从前那般讨好巴结、唯他是从!

  他年事已高,人生的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算是见识了不少,也可以说已经看淡了一切,再没有心思去计较那些如同浮云一般的成败得失与人情冷暖。

  他默默地将枝桠放在脚下,可是认真地思考世新修路的计划。

  当然,如果上山村通了水泥路,他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家芦柑园的规模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依赖交通运输。村里一旦通了水泥路,芦柑可以方便地远往山下,肥料、农药也可以及时地运到山上。对他而言,确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他早年就想把路修起来了,可是由于一些原因,最终未能实现。如今世新等人接过了他未竟的事业,于公于私,他都没有反对的理由。

  他转过身,平静地表示:若当真开始修路,届时他将以个人的名义捐资一万块钱。

  而对于让他出山参与此事的请求,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如今上山村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年轻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表现!

  说完,他蹲在地上,将剪下的枝桠聚拢成一堆,准备拿回家当柴火……

点击下载小刀阅读APP,收录上百小说站,自动换源